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肖革文 《汽车电器》2007,(7):9-11,15
电流变减振器的阻尼力可以通过电信号快速、连续地调节,因此这种减振器及其变型结构可以应用在车辆以及其它多种机械装置中以实现振动控制。本文描述了电流变减振器的典型结构及其对电流变流体性能的要求,研制开发了一种新型结构的减振器及其控制系统并给出了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电流变阻尼器汽车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徐顺香  瞿伟廉  袁润章 《汽车工程》2004,26(5):593-595,622
采用电流变阻尼器作为汽车悬架系统的减振器,应用最优控制策略,设计了汽车悬架的半主动控制系统。大量仿真实验表明,采用电流变阻尼器的半主动控制悬架系统有效地改善了汽车驾驶平顺性和乘坐舒适性。  相似文献   

3.
电流变流体减振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晶敏  张少华 《汽车工程》1999,21(5):318-320,F003
本文用电流变仪对BW型电流变液体进行测试,并将其用于简式车用减振器。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激振频率,振幅对电流变液体减振器性能的影响,并就电流变液体减振器要求的流体性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汽车用电流变液器件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简单概述电流变液及其基本特性的同时,详细阐述了电流变液技术在汽车传动、制动和减振降噪方面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电流变液汽车进行了大胆的预测。  相似文献   

5.
发动机振动模糊半主动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永达  许沧粟 《汽车工程》2006,28(7):663-666,629
对发动机的主动隔振,提出了一种基于电流变技术的模糊半主动控制的研究。在介绍了模糊控制和电流变液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发动机主动隔振的半主动控制模型,设计二输入单输出的模糊控制器,根据经验和理论分析制定模糊控制规则,运用MATLAB软件进行了被动控制与半主动控制的联合建模并仿真。仿真结果显示,与被动控制相比,模糊控制有很好的控制效果,使发动机的减振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6.
电流变减振器台架性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台架试验对电流变减振器性能进行了考察,得到了较好的示功图和速度特性曲线;讨论了电场强度、气室压力、间隙大小、电流变液性能等对电流变液体减振器压缩阻尼力和回复阻尼力的影响,对阻尼力的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产生误差的原因。所设计的充气式减振器示功图曲线光滑饱满,表明其结构良好,可满足工程实际要求。  相似文献   

7.
利用电流变液的电流变效应,能够方便地解决机械中能量传递与控制的问题,可以在汽车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分别从汽车用减振器、缓速器及发动机支架介绍电流变液器件较传统器件的优点。文章最后指出当前汽车用电流变液器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流变流体材料及其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流变流体是一种极具发展前景的智能材料,通常由不导电的母液和均匀散布其中的电介质微粒组成。它的力学性能随外电场的变化而改变,因而,在工业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概述了电流变流体材料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发展水平,涉及的内容有:电流变流效应的机理,典型特性,在汽车工程中的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相似文献   

9.
电流变液体减振器是一类重要的电流变液体器件。它的特点就在于可以通过调节电场强度来控制电致阻尼力,达到调节复原和压缩阻尼力的目的。电流变减振器在解决空行程问题上,常采用"三筒结构"和"双筒充气式结构"。通过对这两种结构的阻尼力特性的分析,推导出其在压缩和复原行程中的阻尼力计算公式,并对两种结构的阻尼力特性和结构特点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0.
电流变液体减振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用电流变仪对BW型电流变液体进行测试,并将其用于筒式车用减振器。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激振频率、振幅对电流变液体减振器性能的影响,并就电流变液体减振器要求的流体性能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低频大振幅下,随着电场强度变化电流变液体减振器阻尼力变化显著;应用具有电粘特性的流体作为该电流变液体减振器的工作液更有价值。  相似文献   

11.
电流变方向控制器的自回归双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宜坚  刘晓梅 《汽车工程》2005,27(4):447-451
介绍了电流变方向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当白器5苦干扰方向控制器时,可以用采样数据建立时间序列的自凹归模型。双谱分析是一种新的信号处理的有效技术,已可以定量描写信号间的非线性耦合,还可以抑制噪声、保留了信号的相位信息。文中应用自回归双谱研究电流变的方向控制器的动力学特性,其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是用虚拟仪器构成的。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目前市场所用13.7米客车随动转向桥,重点分析随动转向原理,转向半径的减小,锁止控制装置的工作原理。  相似文献   

13.
魏玉 《汽车实用技术》2020,(2):62-63,72
目前对称样式的差速器广泛应用于旋转车轮轨道车辆中,左右车轮差速控制的装置,成为时下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研究学者在动力学的基础上对机械差速耦合轮对运行车辆的影响建立了模型进行分析,其中包含刚性的车轮和独立旋转的车轮,通过模型分析对比研究了机械差速耦合轮对车辆直线和曲线行驶导向性能的研究。研究发现,机械差速耦合装置独立旋转的车轮在车轮在复位对中有着积极的影响,对独立车轮导向能力差有了很好的解决办法。和刚性车轮进行比较,机械差速在通过性能上有着更好的安全性和导向性能。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有着很好的应用。文章通过讨论车轮导向的原理,研究了机械差速耦合装置对轨道交通车辆导向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发动机台架试验中能够按照试验规范控制液压助力转向泵的载荷,研制了转向泵模拟加载装置测控系统.该系统由基于16位微控制器的测控单元、伺服驱动器和工控机组成,利用以太网实现上、下位机通信,实时测量油压、油温和转向阻力等参数,根据获取的发动机台架控制系统试验开始标志来保持时间同步,通过控制机械转向器的转角来调节转向泵的载荷.试验结果表明,测控系统完全满足发动机试验中对转向泵连续加载要求.  相似文献   

15.
工程机械新型转向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4轮转向试验平台的转向原理,在控制原理的基础上对4轮转向各个工况进行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采集、处理。结果表明,4轮转向比传统的2轮转向稳定性好,转弯半径大大减小。  相似文献   

16.
重型液压组合式半挂车货台升降系统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中介绍的重型液压组合式半挂车由鹅颈部和货台部两部分组成,鹅颈部安装有牵引销、鹅颈转向装置和鹅颈升降装置;货台部采用模块化设计,前后模块备有机械转向装置和液压悬架装置;中间模块视载货需要可以是平板梁或凹心梁。货台可升降是该车型的主要特点之一,而所采用的机械联动转向机构能使车辆完成随动转向和控制转向,极大地提高了运输的可靠性、机动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17.
汽车转向系统在驾驶、操作及使用上的重要性等同于刹车,检修时需特别慎重。检修可分为内部检修和外部检修。外部检修是针对方向盘间隙、转向装置、操作性能、有无漏油等情况的检修,内部检修是针对转向装置的各零件的检修。文章简要介绍了装载机转向系统的维护与检修。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esents a new steer-by-wire concept using an all-wheel drive vehicle layout with in-wheel motors while completely omitting the application of any dedicated steering device. Steering is based on the so-called differential steering principle which generates the necessary steering moment about the kingpins by a traction force difference between left and right sides of the vehicle.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behaviour of the vehicle and to design the underlying control algorithms, a planar vehicle model is presented, where the vehicle is described as constrained non-holonomic system requiring a special treatment. A state feedback linear controller for controlling of the lateral dynamics of the vehicle at higher speeds and a simple PI angle controller for low-speed manoeuvring are developed. The resulting behaviour of the system is investigated by variou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demonstrating a comparable steering performance of the new steering concept as that of conventional passenger cars.  相似文献   

19.
The performance of a steering system equipped with active front steering (AFS) device is investigated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AFS intervention and a proposed dynamic model. Firstly, the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of AFS are illustrated based on the mechanism of AFS with planetary gear set and a detailed dynamic model. Furthermore, a basic control on the voltage of DC motor at AFS actuator is proposed. It is realized by a proportional controller that the input is the difference of desired steering ratio and a conventional gear ratio. Finally, two numerical simulations are carried out. One is on-center handling test to demonstrate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AFS. The other simulation is to demonstrate the effects of vehicle speed, frequency of steering input and AFS intervention on steering system performance. It is shown that the proposed AFS dynamic model is capable to simulate dynamic performance of AFS. The effect of AFS intervention on turning efforts at hand steering wheel is inevitable and the turning comfort is deteriorated to some extent.  相似文献   

20.
在对比汽车转向防盗装置欧洲法规的基础上,以某客车厂出口欧洲客车的转向防盗装置为例,对其认证检测技术进行介绍,并分析在认证检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