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环面型CVT凸轮加载机构轴向力迟滞的影响因素,在离心力和由自旋产生的摩擦力作用下,对传统的圆柱滚子和新型的圆锥滚子两种自动加载机构进行受力分析,分别在自动加载机构静止和高速旋转时分析其轴向力迟滞特性.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输入转矩增加和减小过程中,静止的圆柱滚子实际轴向力分别为理想轴向力的80%和120%,在高转速下,离心力使圆柱滚子产生的轴向力迟滞现象更为严重,最严重时实际轴向力只有理想轴向力的50%;而圆锥滚子静止时的轴向力分别为理想轴向力的98%和102%.高速时实际轴向力与理想轴向力的偏差在7%以内,轴向力迟滞现象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2.
针对因轴向预紧力散差过大导致螺纹连接失效这一质量问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推导建立了螺纹连接轴向预紧力计算的数学模型,分析了摩擦系数对扭矩分配的影响,并研究了影响摩擦系数的主要因素,探索了摩擦系数变化时轴向预紧力的变化趋势,得到了摩擦系数对轴向预紧力的影响规律,为螺纹连接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方向机紧固螺栓表面处理工艺改进前和修正后各种状态下的参数对比,得出进一步提高拧紧后的轴向力安全系数的有效措施。通过对方向机支架螺纹孔强度校核,进一步确认方向机装配时的螺紧固螺栓轴向预紧力上限值。  相似文献   

4.
涡轮增压器轴向力稳态数值模拟及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umeca数值分析软件建立了某增压器涡轮机及压气机端流场网格模型,并计算出发动机不同转速下涡轮增压器的涡轮端及压气机端的稳态轴向力分布,分析得出由涡轮端指向压气机端方向的轴向力值较大,而由压气机端指向涡轮端方向的轴向力值较小。对压气机叶轮流场进行了分析,发现压气机叶轮背部间隙内的静压分布与轴向力大小紧密相关;研究了叶轮叶顶间隙对轴向力的影响,发现叶轮轴向间隙对轴向力的影响比径向间隙大,但效率损失亦较大。在保证涡轮机效率不降低的原则下,对涡轮箱流道截面进行了改进,轴向力在发动机高转速下降低约8N。  相似文献   

5.
拱是一种优美的桥型,该文介绍的杨林塘大桥,就是一种拱肋采用平行缀板鱼腹式变截面桁架、主梁采用变截面箱梁的拱梁组合体系。经过边中跨比例分析,最终选用了0.4作为合理的边中跨比。通过分析单箱双室箱梁的受力行为,揭示了多舱式箱梁轴向受力时各腹板轴力传递的规律。在研究变截面桁架拱肋的轴向力分配时发现,因空间轴向长度导致的几何刚度差异对拱肋间轴力均匀分配影响很小。为改善拱脚受力,设计时对拱脚混凝土施加了两个方向的预应力。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考虑水平荷载作用下桩受轴向力作用,采用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利用梁的动力微分方程,求解桩间动力相互作用因子的简化计算方法。通过分析表明,在轴向力作用较大的情况下,动力相互作用因子所受的影响较为明显,将对动力反应峰值产生影响。在将所得结果与前人工作结果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考虑轴向力作用时的影响因素为桩土之间的弹性模量之比、无量纲频率及桩距等,同时指出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7.
一种测量车用涡轮增压器转子轴向力的新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提出了应用电阻应变片来测量涡轮增压器轴向力的方法,并进行了某涡轮增压器的轴向力测量试验。所提出的涡轮增压器转子轴向力测量方法可为止推轴承的结构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发动机曲轴具有一定的轴向间隙是其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但是有了轴向间隙后,在汽车上下坡时,曲轴受轴向力的作用,会产生前后窜动.如果窜动量过大,将影响发动机正常工作.为了限制曲轴的前后窜动量,通常在曲轴的前端或中部装有轴向限位装置,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止推垫片.  相似文献   

9.
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以涡轮增压器自循环全工况性能试验为依据,计算了压气机级和涡轮级所承受的轴向力,并进一步对比了叶轮背盘有无篦齿的轴向力,分析了篦齿对轴向力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增压器自循环试验而言,大部分工况下涡轮增压器轴向力方向是由涡轮端指向压气机端,在低转速区某些工况,轴向力方向会反向;影响叶轮及涡轮表面压力大小及分布的因素,会对轴向力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齿腔对流体的动能有一定的耗散作用,影响了轮背壁面高速旋转所引起的气流速度和压力的径向分布,交错篦齿结构能够抵消部分蜗舌和压气机壳几何周向非均匀性对流动的影响,使轮背压力分布更为均匀。  相似文献   

10.
重型载货汽车车桥轮胎螺栓经常会发生松动断裂故障,影响行车安全。从螺栓松动机理、横向振动试验、实车路试三个方面阐述导致松动的原因,通过DOE试验设计了2因子(摩擦系数、轴向预紧力)2水平之间的交互试验,通过采用超声波螺栓轴力测试仪对实车路试前后轮胎螺栓的预紧力进行测量分析,进一步阐述了摩擦系数和轴向力对于轮胎螺栓防松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摩擦系数、轴向预紧力的增大,螺栓横向振动试验后、实车路试后轴向力的衰减率也越小,防松性能越好;相比而言,摩擦系数的增大比轴向预紧力增大对于防松的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1.
对纯电动客车车身骨架进行多工况静态强度的有限元力流分析,利用Nastran分别提取各工况下车身骨架的最大轴向力,以所有工况下车身骨架承受的最大轴向力作为铝合金车身接头连接强度的设计目标值。通过接头的轴向拉伸试验,考察6种铝合金接头的连接强度性能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2.
曲梁的等效轴力及其在有限元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曲率的影响,曲线梁在其曲率平面内弯曲时的中性轴不通过横截面的形心。因此弯矩在形心处要引起正应力,从而引出所谓“等效轴力”的概念。在采用曲梁有限元法分析曲梁桥或拱桥时,若忽略“等效轴力”与实际轴力的区别,会导致错误的轴向力计算结果。本文讨论这种影响产生的原因及在有限元法中如何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3.
系统研究了商用车后驱动桥主锥轴承预紧的计算、安装、调整和检测方法。结合整车道路载荷谱,优化计算轴承轴向预紧载荷,提升了总成设计寿命;通过试验验证了轴承预紧力与轴向夹紧力、轴向夹紧力与螺母紧固扭矩的关系,为主锥总成装配中螺母紧固扭矩的确定提供了依据;验证了圆锥滚子轴承转动摩擦阻力矩与轴向载荷的线性关系,并试验研究了多个因素对摩擦阻力矩的影响,对轴承预紧的在线检测方法提出了改进要求。  相似文献   

14.
根据斜拉索的受力特点,导出斜拉索轴向力变化时其端部弯曲应力的计算公式,通过实例分析证明,斜拉索弯曲应力不容忽视,并对国内外常用的几种斜拉索弯曲应力控制措施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带有任意悬臂的梯形单箱单室箱梁,在定义其位移翘曲函数时,需要在全截面上附加一均匀的轴向位移,以使纵向位移在全截面上构成轴力自平衡。为确定附加轴向位移对箱梁上、下翼板应力的影响程度,首先定义剪滞翘曲函数分别取为2次、3次和4次抛物线,并考虑翼板宽度及其至截面形心轴距离的影响,利用截面轴力自平衡条件,建立了附加轴向位移的表达式,进而分析了其主要特点。然后用最小势能原理推导出控制微分方程和箱梁上、下翼板应力的求解方程。最后将文中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实测值和SAP板壳单元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发现3者吻合良好。因此,在计算翼板应力时,考虑附加轴向位移与否对箱梁上、下翼板应力的影响程度均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6.
1传动装置扭振异晌的原因 ①传动轴弯曲变形而偏心.传动轴在出厂前虽然经过检查,但经长期使用,特别是长期在凸凹不平的路面行驶,前后车轮上下跳动,致使发动机及传动轴作相对的轴向窜动,中心支撑轴受到一定轴向力及蹩劲,使传动轴弯曲变形,失去平衡,转动时产生振抖.  相似文献   

17.
为了较全面亦合理地揭示水平桩基振动特性,在建立桩的动力平衡方程式时均引入了桩顶静轴向力对水平位移影响的二阶偏导项,较为全面的揭示了群桩-分层土系统中各桩间的惯性相互作用效应(文中表征为动力位移相互影响因子)。由数值计算可知,桩顶轴向力的引入不能从本质上改变桩基振动形式,但会具有一定的P-△效应,其存在不仅增大了单、群桩水平变位,而且对基桩动力反应也会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悬索桥主缆销接式索夹在吊索力作用下的抗滑性能,以某单跨悬索桥为背景,采用ANSYS软件建立带端索夹的主缆多尺度有限元模型,研究吊索力作用下索夹的极限抗滑摩阻力、主缆与索夹表面接触压力及螺杆拉力随吊索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吊索力加载时,索夹的极限抗滑摩阻力比轴向加载时大幅减小,吊索力对索夹的抗滑能力有显著的削弱效应;索夹临界滑移时的下滑力明显小于按规范计算的极限抗滑摩阻力,索夹抗滑设计时应考虑吊索力的影响;索夹与主缆表面接触压力沿索夹长度呈抛物线分布,随着吊索力增加,上半索夹与主缆表面接触压力略有增加,下半索夹与主缆表面接触压力明显减小;吊索力会导致螺杆产生附加拉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按照CNAS-CL07:2011《测量不确定度的要求》的规定,分析了多轴向力传感器灵敏度校准过程中,影响传感器输出灵敏度的各种因素,对多轴向力传感器输出灵敏度测量不确定度进行评定,得到了实际校准中的不确定度数值,并用En值法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为分析某款城市越野车在加速过程中横向耸动的现象,文章通过测试分析,发现半轴轴向派生力的激励频率与动力总成的横向模态耦合,是引起车辆横向抖动的根本原因。文章以人体感知,制定了车辆抖动的目标;以动力总成、悬置、整车和减振器组建12自由度模型,以此解析加速行驶工况下动力总成刚体横向模态;以半轴轴向派生力与座椅之间的振动数学模型,建立了车辆加速工况横向抖动问题的研究方法。CAE分析及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半轴的轴向派生力或动力总成的横向模态可以控制车辆的横向抖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