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析行人违章的理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每当人们在谈论交通事故频发的话题时.总是习惯将原因归咎于机动车驾驶人队伍的素质低下,其实.行人参与交通时的”不守规矩”也是直接导致交通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可见一些行人在路口视红绿灯如无物.不按指示信号过马路.从而导致正常行驶的机动车司机为避让他们而急刹车或急转弯.造成了来往车辆一连串险象环生的场面。令人深思的是,为什么现在很多行人不怕违章呢?  相似文献   

2.
正就目前我国道路现状而言,各路媒体将眼光主要聚集在驾驶员与行人身上,但我国道路安全设施不完善也是致使行人抢行过斑马线的主要原因之一。过街天桥太少、信号灯设置和转弯控制均不合理等因素,导致斑马线上行人与车辆矛盾日益凸显。过街天桥较少为何横跨路间栅栏的危险行为屡禁不绝?是否是因为天桥、地下通道、斑马线的设置不合理?多国城市交通研究表明,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最佳间隔距离是150米,否则就超出了人的忍耐极限,行人就会乱穿马路。但是,我国各地  相似文献   

3.
每当人们在谈论交通事故频发的话题时,总是习惯将原因归咎于机动车驾驶员队伍的素质低下,其实,行人参与交通时的“不守规矩”也是直接导致交通环境恶化的重要因素。我们经常可见一些行人视红绿灯如无物,不按指示信号过马路,从而导致正常行驶的机动车驾驶员为避让他们而急刹车或  相似文献   

4.
《汽车知识》2013,(1):2-3
最近北京开始对行人交通违章实行罚款,虽然只有区区十元钱,但意义重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那样走路是违法的。这也是在热炒"中国式过马路"后显现的效应之一,希望对行人交通违法行为的处罚能执行下去,而不仅仅是做秀。  相似文献   

5.
《汽车导购》2006,(9):15
前些时间在加拿大工作了一段时间,同时也有机会感受当地人的开车、用车的风度习惯,可以说和国内的很多情况迥然不同,在温哥华开车的这一个月,可谓感受颇深。 感受一:随处体现行人至上 加拿大开车极其尊重行人,我想这是和国内最大的不同。以行人过马路为例,国内经常是看到行人准备过马路时,赶紧加油抢先冲过去,好像个个都很赶时间,情况经常十分危险。相比较而言,当加拿大的司机远远看到行人站在路边,就在起码隔着1m的距离等您,即便是您动作很慢,他也会等您过完马路再走。  相似文献   

6.
有一位去过德国的同胞撰文说,德国人太"死板",特别是表现在行人过马路时,不管路口有无交警,有无机动车,绿灯不亮决不抬足.  相似文献   

7.
《汽车杂志》2006,(7):188-188
你是否体会过在城市里过一条马路要费很大劲,一条路就像一条河?市政部门在对行人的呵护上非常欠缺?这世上有两种交通发展模式:“对小汽车友好”的发展模式和“对行人友好”的发展模式,可惜在向现代化大路上狂奔的内地城市,似乎都在选择前者。  相似文献   

8.
《驾驶园》2014,(6)
<正>改变"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是场艰难斗争。一年前,北京等城市开始对违反交规的行人罚款,但由于民众风险意识较低且交警执法不严,如今在北京仍能看到大量乱穿马路的行人和非机动车。这会造成致命后果。中国警方称每年有6万多人死于交通事故,但中国疾病监控体系的统计为该数字的4倍多。相比之下,世卫组织2013  相似文献   

9.
目前交通问题已经是每个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城市不得不面对的一个严峻问题。虽然城市交通规划已经逐渐走向成熟,但是还处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层面,尤其是很多交通规划只注重车辆交通的问题,而忽视了与之相关的行人交通及行人的横向交通对机动车流的影响,道路过街处人车矛盾尤其突出。"人车分离,立体过街"将成为行人过街一个主要方式。该文将阐述行人立体过街交通设施的规划,介绍"第二套城市步行系统"的概念,并深入地研究其存在的优越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0.
对不听劝阻、带头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者进行处罚,采用现场大屏幕曝光等方式治理。大量警力、交通协管员力量的重点投入,社会、媒体高度聚焦,无疑将在一段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整治效果。2012年末,一个叫"中国式过马路"的词语开始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意思是说不管前面是红灯还是绿灯,只要"凑够了一撮人就敢走"。这种"中国式过马路"已经和随意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行为一起被媒体归入了"中国式陋习"的大概念之下。殊不知,在热闹的"中国式过马路"背后,还有一个被忽视的"中国式驾驶",也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中,中  相似文献   

11.
<正>自动驾驶车辆将来上路后,能否识别到正在过马路的行人成为普遍担心的问题。捷豹路虎研发的最新自动驾驶技术"虚拟眼"通过复制与汽车相关的人类行为和身体语言元素,有望提高公众对自动驾驶车辆的信任感。"虚拟眼":与行人交流眼神自动驾驶车辆将来上路后,能否识别到正在过马路的行人成为普遍担心的问题。捷豹路虎开展的研究表明,高达63%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会觉得路上有自动驾驶车辆不太安全。该公司未来移动出行部门研发的一项最新技术——"虚拟眼",可以让自  相似文献   

12.
正马路护栏具有阻拦不良交通行为的功能,是行人安全的保障,事与愿违的是,原本用来保护行人的护栏却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交通道路护栏具有阻拦不良的交通行为的功能,可以阻拦试图横穿马路的行人或自行车或机动车辆。它要求护栏有一定的高度,一定的密度(指竖栏),还要有一定的强度。护栏最初功能的"阻隔通行",逐  相似文献   

13.
行人交通是信号交叉口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信号交叉口的规划设计优先考虑机动车效率,为了保障机动车的通行效率,北京市多数行人过街环境遭到破坏,"中国式过马路"应运而生.结合当前北京市交通的特点,以红灯期间到达信号交叉口人行横道等待区的行人为研究对象,运用视频调查和人工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获取北京市不同影响因素下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基础数据,采集了9554个行人过街忍耐时间样本.建立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 Cox 风险回归模型,结果表明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的最大忍耐时间是52.88 s,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与温度、性别、年龄、出行时间、红灯时长、单位机动车流量、人行横道长度等影响因素有关,用地性质对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忍耐时间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正>1 "虚拟眼":与行人交流眼神自动驾驶车辆将来上路后,能否识别到正在过马路的行人成为普遍担心的问题。捷豹路虎开展的研究表明,高达63%的行人和骑自行车的人会觉得路上有自动驾驶车辆不太安全。该公司未来移动出行部门研发的一项最新技术,名叫"虚拟眼",可以让自动驾驶汽车与行人产生眼神交流(图1),不久前刚刚在考文垂的一个模拟街区中进  相似文献   

15.
正明明是绿灯,行人却怎么也过不了;明明想让行,驾驶员却不知所措。有时候多辆不同车道的机动车同时行驶或让行时,反而逼得行人进退两难,没了方向。那么,如何正确地将"礼让"运用于斑马线上呢?看看交警精心制作的图解就一目了然了。链接:礼让斑马线不止是车让人人也要管得住腿近年来人行横道上的交通事故屡发,除了机动车不礼让行人的原因之外,行人闯红灯、与机动车抢行等行为也是主要原因。礼让斑马线是相互的,行车在路上,司机要礼让行人,可有时候行人突然跑出来,司机根本没有反应的时间,往往悲剧就发生在一秒钟的时间。所以,礼让斑马线不止是车让人,人也要管得住腿。那么,  相似文献   

16.
南京发生一起夜晚行车中,肇事司机孙某因在中央路超速行驶,将一个横过马路的行人撞死的交通案件。据肇事司机孙某自述,他开车沿着中央路由北向南行驶,在绿灯最后7s时驶过了路口的停车线。由于这是个"丁"字路  相似文献   

17.
北京、杭州等大城市近日将整治"中国式过马路"作为改善交通出行环境的一项重点工作。记者认为,由乱到治,尽管一开头是非常艰难的,各方矛盾也会很尖锐,但是这一社会改变方向一定要肯定,这是有助于全国一盘棋推动公民守法意识和交通文明建设的好事,需要像整治酒驾一样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目前,各地针对"中国式过马路"采取的治理措施包括:对不听劝阻、带头闯红灯的"中国式过马路"者进行处罚,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安全》2006,(11):1-1
记得一家电视台做过一期《文明过街》的节目,记者在一设有红绿灯的街口偷拍了三天,记录了大约5000多人过马路的交通情况,而拍摄结果却是无一人遵守红绿灯信号。我国拥有车辆虽然只占世界的1.9%,引发的交通死亡事故却占了全球的15%,这其中因司机违章而引发的事故就占70%-80%。  相似文献   

19.
赵红军 《摩托车》2003,(6):38-38
现在,城乡居民买车购车的逐渐增多,但交通安全并没有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认识。笔者认为,有不少交通事故是由于行人或摩托车驾驶员不熟悉交通规则而引起的,减少交通事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各司其职,各行其是,下面笔者就行人、非机动车和摩托车乘车人三方面应该遵守的交通规则做一介绍。 一、行人应遵守的交通规则 1.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要靠路边行走; 2.过马路要走人行横道,有交通信号控制的人行横道,  相似文献   

20.
《汽车与安全》2008,(6):64-65
作为马路上的弱势群体,行人往往是交通事故的直接受害者。据统计,中国每天约有300人因交通事故而死亡,其中绝大多数都是行人,包括许多违反交通法规而失去生命的行人。除了机动车对行人的危害外,行人自身的行为也在威胁着他们的出行安全。有专家指出,行人乱穿马路,一方面会堵塞交通,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另一方面极易造成事故,而一起交通事故甚至可能同时破坏几个家庭的平静生活。如果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整个社会和谐难免会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