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与安全》2018,(4):20-22
行人通行的安全也由“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部分构成,通过治理形成机动车礼让行人的氛围是由监管手段为行人出行确保的“被动安全”,这之于行人的安全只是部分安全,还有一半的安全则来自于行人自身。如果行人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安全文明出行,就等于做到了“主动安全”。实际上,部分行人参与交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自我保护意识仍然淡薄,这也是行人出现闯红灯、违规翻越护栏等行为的原因所在。对于交管部门而言,治理行人违规过街不仅是保障行人群体安全出行的必然要求,同样是确保机动车有序通行的必要条件,更是构建和谐交通的内在需求。要形成人车互让的文明出行环境,则必须要让行人“管住腿”。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交通部发布了关于印发《智慧交通让出行更便捷行动方案(2017-2020年)》的通知,旨在推动企业为主体的智慧交通出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便捷交通发展。方案提出,要推动城市公交与移动互联网融合发展。鼓励和引导城市公交运营主体大力推动城市公交一卡通互联互通,加快推广移  相似文献   

3.
点滴的进步,累成文明拾级而上的基石。回首2015年,文明交通发展进步的铿锵足音,奏出了怎样的交响乐章?安全,是建设文明交通的第一要义。过去一年中,忧与喜同在。经过持续多年努力,我国道路交通事故总量实现了稳中有降。从许多地方的情况来看,2015年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广大交通参与者的安全出行、守法出行、文明出行意识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4.
请各行其道     
《汽车与安全》2011,(11):29-31
众所周知,有序的交通秩序是道路安全的保障,但道路上抢道、加塞、强行超车或并线等不按规定行驶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文明礼让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的精神风貌的体现,无序的道路交通秩序阻塞道路通畅的同时,更严重影响了道路安全行驶,成为交通事故成因和安全隐患。无序的道路秩序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培养大众各行其道的出行习惯?如何重塑文明礼让的出行之风?本刊联合搜狐汽车制作《请各行其道》专题,呼吁交通参与各方能够高度重视这类现象所带来的安全隐患,构建和谐顺畅的道路交通环境,保障广大车主和行人的出行安全。  相似文献   

5.
要让文明驾驶、礼让斑马线蔚然成风,既要强化司机的道德自律,树立文明驾车理念,更要强化他律,严格执法,让"史上最严交规"完美配套"史上最强执行力",打造规则意识和文明意识,使"礼让斑马线"成为文明驾驶常态,创造出安全文明的出行环境。  相似文献   

6.
正城市文明离不开交通文明。在日常出行中,一些市民安全意识淡薄,行人闯红灯、酒后驾车、车窗抛物等不文明交通陋习,体现了不文明的素养,也随时可能危及驾驶员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影响着整座城市的文明氛围。行人闯红灯,不走斑马线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部分行人不顾交通安全闯红灯,或者有的行人横穿马路而不走斑马线,实在让人担心。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六十二条"行人  相似文献   

7.
邹伟 《汽车与安全》2013,(11):46-46
马路是城市的颜面,陋习是文明的疮疤。中国正在进入汽车社会,但国人的交通文明意识尚未同步,超速、酒驾、闯红灯等交通陋习比较普遍,不仅给道路交通添堵,更严重威胁生命安全。在此背景下,即将到来的第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将主题定为“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正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是推进城乡建设、满足人们安全顺畅出行需求的基础。面对人、车、路、企等交通要素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交通管理者需精准应对,寻求合理措施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水平。为此湖南省长沙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深入调研,提出从持续提升交通参与者文明交通素养、重点车辆管控力度、企业主体责任意识等五个方面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9.
黄斌  陈永美 《驾驶园》2011,(6):85-85
5月10日上午,安徽省六安市交警支队高速一大队在沪陕高速公路叶集收费站开展了"摈弃交通陋习·倡导文明交通"宣传教育进企业活动,并当场与河南信阳、南阳、驻马店等地的220名客运驾驶员签订了"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交通安全责任状。一千多名交通参与者在“摈弃交通陋习·倡导文明交通”条幅上签名承诺文明参与交通,进步扩大文明交通宣传教育范围,共创文明交通、平安交通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为应对互联网专车引发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变革,论文分析了互联网专车服务于个体出行的本质属性和市场化营销的运作模式,剖析了此种运作模式下对城市道路交通运行安全、效率及居民出行结构的影响,推测了居民乘客、政府、运输服务市场三方利益博弈与格局演变,最后提出了把握城市绿色交通优先发展、优化道路交通管理政策法规、夯实政策措施实施技术保障等对策。  相似文献   

11.
《汽车与安全》2014,(4):122-123
<正>东方时尚驾驶学校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驾驶人培训行业的领跑者,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全社会和谐交通的宣传教育和建设实践活动。201 3年4月,东方时尚驾驶学校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东方时尚交通安全义务宣讲团,旨在提高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确保出行安全,倡导文明交通,创建和谐的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12.
资讯     
《汽车与安全》2012,(4):8-11
公安部“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实施效果显著 近日记者从公安部了解到,“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两年来取得显著效果。根据介绍,为期三年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提出要通过三年努力,力争使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强,文明交通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关负责人表示,  相似文献   

13.
《汽车与安全》2013,(12):18-19
12月2日是第二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是“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 12月1日,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接受媒体采访,对今年活动主题的内涵、交通陋习的危害以及交通参与者文明素质的提升等问题作了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4.
《驾驶园》2018,(6)
正2010年1月26日,中央文明办、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起的"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正式实施。该计划以"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为主题,主要内容包括: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等"六大文明交通行为";摒弃机动车随意变更车道等"六大交通陋习";抵制酒后驾驶等"六大危险驾驶行为";改善城市过街安全设施等"六类道路通行条件"。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使公民交通出行的法制意识、安全意识、文明意识明显增  相似文献   

15.
《汽车与安全》2013,(12):10-13
近日,围绕2013年“全国交通安全日”确定的“摒弃交通陋习,安全文明出行”的主题,全国各地公安交管机构及社会团体展开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喜间乐见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交通陋习犹如社会发展乐章中的不和谐音符,既扰乱了道路交通秩序,又影响着人们文明出行,且人为地埋下了种种安全隐患,已成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顽疾”。本期特稿以各地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为引,结合我国交通实际、相关法律法规、交通陋习引发的典型案例、交通陋习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国外文明交通的可借鉴之处等方面展开分析和介绍,以求为我国道路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交通文明表现在对安全的保障和对生命的尊重上,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我国虽然迈入了汽车社会的门槛,但在交通文明方面还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需要将交通规则和文明意识潜移默化为人们的交通习惯,让文明礼让蔚然成风。  相似文献   

17.
他们是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无论你是关注或是不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都在用他们的努力和坚持,为你我的便利出行贡献着一份自己的力量。乘客您好,欢迎您乘坐xx路公交车……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绿色出行文明交通从我做起……车辆进站请注意安全,请大家自觉排队上车……  相似文献   

18.
《汽车与安全》2012,(1):24-27
说汽车文明的建设"难",难就难在中国在汽车文化的积淀方面还远远落后于其它发达国家。一个让人感到安全、高效、文明的汽车社会,不能仅仅依靠严格的法规保障,需要以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养为根本,真正在心中树立起对他人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敬畏。而交通中的礼让行为的培养不仅仅体现了驾驶者的风度和素养,更和安全息息相关。本刊联合搜狐汽车推出《行车文明礼让调查》,希望能够推动社会形成文明礼让的良好风气。  相似文献   

19.
<正>为切实增强公民文明交通意识,着力纠正各类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创造良好道路交通环境,进一步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中央文明办、公安部自2010年起开始在全国推广实施"文明交通行动计划",重点普及安全知识、安全理念,完善道路安全设施,提醒人们自觉遵守道路交通法律法规,摒弃交通陋习,为维护道路交通公共安全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一、交通规划方案安全分析 中长期交通规划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分析交通系统未来的交通出行特征。交通出行需求预测模型和交通安全预测模型可以对路网未来的交通需求和规划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路网的安全性能进行预测。现阶段,美国联邦公路管理署已经制定出了一个将安全整合到中长期规划的技术分析设想流程(图1),通过交通项目安全分析工具,土地利用安全分析工具和道路网安全分析工具对交通规划项目方案、土地利用项目方案和规划路网进行安全评价,选择满足交通安全规划目标要求的交通规划项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