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今,国外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移动自动闭塞技术已经发展成熟,这一技术具有优越的可控制性,可为运输组织的灵活管理提供有利的条件。探讨通过计算机仿真手段,模拟列车在移动自动闭塞条件下的追踪运行。从而为移动闭塞这一技术应用于我国轨道交通领域提供一个预测性的理论结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和行车密度的加大,机车信号系统已成为影响行车安全的技术瓶颈,在系统分析无线移动系统应如何满足机车信号信息要求的基础上,提出采用无线移动通信技术解决机车信号技术的方案.以经过验证的GSM-R系统为基础,对我国现有自动闭塞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实现技术、投资、效益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3.
复线自闭区段旅客列车提速与车站间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理论分析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对我国铁路复线自动闭塞区段在一定的速度系数前提下以及扣除系数范围内,提速列车的速度和开行数量与车站间距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得出各种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然后运用模拟仿真方法对结论进行验证,最终确定出快速旅客列车开行比例、运行速度与车站间距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列车移动荷载作用下曲线上桥梁系统研究对象,采用车-桥系统的空间振动分析模型,以一箱型箱支梁为例,用计算机模拟列车过桥的全过程,计算了列车荷载作用下曲线桥的动力响应、列车的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列车运行平稳性指标,并与直线桥作了比较,研究结果与工程实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将旅客列车速度提高到140 ̄160km/h是铁路改善旅客运输质量、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是铁路面临的新课题。本文对既有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提高旅客列车速度并相应提高货物列车速度后旅客列车起停附加时分及货物列车起停附加时分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进而对旅客列车提高速度后的列车追踪间隔时间I追、列车到达间隔时间I到、列车出发间隔时间I发和列车不停车通过车站间隔时间I通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图解模拟法的建立,利用计算机技术,分析了组合列车在不同条件下的开行情况,较全面地阐述了双线自动闭塞区段开行组合列车时中间站股道延长的数量和地点及组合列车扣除系数大小等问題,指出了组合列车的适用范围,可供我国考虑在双线自动闭塞区段组织组合列车时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我国铁路区间广泛使用的ZPW-2000A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制式,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区间的部分设备及功能进行了模拟.本系统具有区间列车模拟运行,可以实现计算机对低频、载频的控制,地面信号、车载信号模拟,区间移频信号的采集,模拟示波器显示各种信息以及对移频信号作频谱分析等.  相似文献   

8.
高速列车—连续刚架桥系统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高速列车-连续刚架桥视为一整体振动系统。采用随机振动理论,计算机模拟了高速列车通过刚构式高架桥的全过程,与国外实测资料相比较,结果吻合较好;分析了高速列车与连续刚构桥系统横向地震反应,讨论发生地震时,高速列车在桥上运动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由于地震作用,车桥系统动力响应值显著增加,列车运行安全性亦大大下降。  相似文献   

9.
在轨道交通系统中,列车的运行控制系统是确保列车运行安全和提高列车运行效率的核心子系统。列车运行机理的分析,列车追踪模型和算法的建立,是开发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基础。本文根据地铁列车追踪运行的特点,建立了固定自动闭塞系统下的元胞自动机模型,并对北京地铁2号线进行了模拟仿真。通过时空图和速度—时间—位移图,我们研究和探讨了地铁列车追踪运行的一些主要特性,分析了速度、时间、位置之间的相互变化。模拟结果再现了地铁列车运行时列车流的动态特性。通过对比分析模拟结果和实际运行结果发现,所提出的模型是一种有效的模型,可以很好地用来描述地铁中列车运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高速列车是高速铁路的技术核心,是机车车辆现代化的具体载体。如果说高速铁路是现代高新技术的综合集成,则高速列车是机械、电子、材料、计算机、控制等现代技术综合集成的集中体现。根据国务院批准执行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要求,2020年前我国将修建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及三个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共计达12000km以上,为此研究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推进我国机车车辆现代化已成为当前摆在铁路科技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1.
列车运行仿真系统的软件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一个列车运动仿真系统,利用它在实验室内可以方便地模拟出各种复杂的铁路现场环境以研究列车的运行特性,并对各种车载控制设备的性能进行测试和评价,在分析列车运行仿真系统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软件的设计思想,并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分析,实践证明,将计算机仿真技术用于铁路设备的研究和开发,是一种十分经济、可靠而又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计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旅客列车影响区和非影响区进行了分析,进而确定了非影响区及影响区内可铺画的货物列车数,提出了双线自动闭塞区段旅客列车扣除系数的分析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列车调度仿真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一个铁路运输调度仿真系统的设计和实现。系统通过建立一个列车运行图的数学控制模型,实现列车运行图的计算机自动生成,并通过建立局域网通信实现了运行数据的模拟采集。系统提供了自动调 工控制调度2种列车调度方式,通过演示子系统实现了列车调度运行的动态演示。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城市的交通运输已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信号系统是保障运输安全与提高运营效益的重要设备。信号系统主要由列车自动监控(ATS)系统;列车自动防护(ATP)系统;列车自动运行(ATO)系统;计算机联锁(CI)系统组成。本文主要对基于移动闭塞ATC系统的列车自动运行(ATO)子系统其构成和基本功能进行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5.
应用准移动闭塞系统和移动闭塞系统数学模型计算了总车距、列车间隔时间和线路运能,选取制动加速度分别为-0.63、-0.75、-0.85、-0.90m·s-2进行了仿真试验,分析了高速列车运行速度作用于线路运能的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安全车距与列车减速停车时的初始速度呈正比关系,列车间隔时间和线路运能与安全车距、列车运行速度和初始参数取值密切相关;列车间隔时间存在极小值,线路运能存在极大值;制动加速度越小,列车间隔时间越小,线路运能越大;列车间隔时间可以控制在3min以内,线路每天运能可以达到1 000列以上;准移动闭塞系统的列车间隔时间大于移动闭塞系统,线路运能低于移动闭塞系统;考虑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使得准移动闭塞系统与移动闭塞系统的线路运能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6.
微机化站间自动闭塞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分析以CAN总线控制技术为基础构成微机化站间自动闭塞系统的可行性,并提出其实现方案,包括系统结构与功能、系统工作原理和系统设计,同时进行微机化站间自动闭塞的安全控制逻辑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下一代列控系统(NGTC)采用车载设备实现列车完整性监测,尽量减少地面设备的要求,本文提出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移动基线的列车完整性监测方法.列车头部和尾部分别安装列首、列尾天线,通过星间及两天线的站间载波相位差分消除传播路径和钟差等误差的影响;实时解算移动基线长度,并将其与参考车长比较,实现列车的完整性监测.为评估所提算法性能,在京沈高铁进行实验.实验结果显示,基于移动基线的最大车长误差在0.5 m以内,相较于单点定位的最大1.3 m误差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8.
列车操纵与运行仿真系统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介绍了列车操纵与运行计算机仿真系统的设计方法和主要功能特点。该软件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实现了对列车运行和司机操纵的计算机模拟,为机车安全运行监控系统的理论研究提供了较可靠的实验数据平台,通过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操作简单,计算结果准确,仿真程度高。  相似文献   

19.
作用在车—桥系统上风荷载的风洞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芜湖长江大桥及高速列车为例,对车-桥系统进行了节段模型风洞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定了桥上有车时,桥本身的气动力参数,以及列车在桥上时,列车本身的气动力参数,用计算机模拟了列车与桥梁所受的风荷载。所得的风荷载加到车-桥系统动力学方程中,可以计算风荷载对车-桥系统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破解执法警力不足的难题 2004年,河北省保定市公安局研制开发了智能交通管理移动执法车,其全称为“移动警务管理网络系统”,车顶的多功能探测镜头是它的“千里眼”,有照相、摄像、雷达测速等功能。车载计算机通过模糊识别技术,可及时对探头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