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修建或者正在修建城市轨道交通,将面临线路运营一段时间后,原配置的车辆不能满足运营的需求,需要及时增购车辆的问题。以西安市运营的第1条地铁线路——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现状运营客流基础数据的分析,研究2号线的客流特征,并对现状运营方案进行适应性分析,认为西安地铁2号线现状的列车配属及行车组织方案已经不能适应现状的客流需求;且2号线是西安市的第1条轨道交通线路,客流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要满足不断增长的客流需求,需尽快启动增购车辆工作;通过预测2号线客流成长趋势,研究列车增购时机,制订可行的列车增购方案,对增购列车需要的条件和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为西安市后续开通线路和其他城市的初始运营组织及车辆增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轨道交通列车增购须经特定的审批程序,且采购周期长、购置费用高,必须本着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 原则,合理制定购车时机和方案。在充分考虑增购列车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审批程序和采购周期、能力适应和经 济效益的基础上,提出增购列车目标年和工作时机的确定方法,明确增购列车规模计算及方案设计研究的方法和 注意事项,并指出方案必须通过相关系统能力验算方可成立。最后,以郑州市轨道交通 1 号线为例,验证该论证 方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3.
城市铁路     
《世界轨道交通》2011,(4):17-19
苏州轻轨2号线列车编组增至5辆 近日,苏州城市轨道交通2号线工程初步设计车辆编组调整方案获得批复,经江苏省发改委调查研究及专家论证,初期列车购置方案由原设计的29列4辆编组列车调整为25列5辆编组列车,最大载客量将从1540人增加到1690人.据介绍,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采用B型车,每辆车长20米,  相似文献   

4.
正2016年8月10日,武汉中车株机轨道交通装备有限公司研制的首列A型地铁列车在江夏区下线。该型列车最大载客量2 460人,与B型车辆相比,每列可多载约600名乘客,能有效缓解交通高峰时期的运输压力,为武汉市民出行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该型列车为6节编组,全焊接鼓形铝合金车体,四动两拖,列车最高运营速度80 km/h。车辆配置采用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初期的行车组织方案主要取决于预测年的客流预测结果及客流出行特征,尤其是预测年高峰单向最大断面客流量和全日断面客流量。本文结合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的线路特点,在分析研究客流出行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1号线的车辆选型及列车编组、行车交路计划、全日行车计划及列车停站时间,并提出了应对1号线运营初期早晚高峰客流具有较强潮汐特性的运营组织方案,为洛阳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运营提供一定的依据及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2019年10月17日下午,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首列全自动驾驶列车下线仪式在中车株机公司举行。列车按照全自动驾驶标准EN 62290:2014中最高等级Go A4进行设计,是全过程无人值守的最高等级全自动驾驶列车。该项目列车为6节A型车编组,时速80 km,共计50列。上海轨道交通18号线全自动驾驶列车具有以下优势:1)全自动更省心。在实现自动唤醒、自检、自动洗车、自动出库、自动回库、自动休眠等库内作业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日前,泉州中车唐车公司为福建省南平市武夷新区旅游观光轨道交通项目研制的首列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下线,这是继福州1、2号线,厦门1、2号线等B型铝合金地铁列车制造后的又一新型电车问世。据介绍,继B型铝合金地铁列车后,泉州中车唐车公司又开始投入到100%低地板现代有轨电车的紧张生产中,这是为满足福建省第一条旅游专线——武夷新区旅游观光线路研制的车辆。  相似文献   

8.
以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初期道路公交客流的变化特征.基于厦门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前后各1个月的"E通卡"刷卡数据,首先分析了1号线和道路公交整体客流的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不同乘客群体出行模式选择,分析了1号线新线运营后整个公共交通系统客流变化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后公交群体出行模式分析和客流结构优化调整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2009年12月22日,上海轨道交通1号部分线供电系统故障,运管部门不得不启动应急预案,采用非正常交通折返;此后发生了两列列车侧面冲撞事故,造成大量市民出行受到影响,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0.
2009年12月22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部分供电系统故障,运管部门不得不启动应急预案,采用非正常交路折返:此后发生了两列列车侧面冲撞事故,造成大量市民出行受到影响,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16列8节编组的增能列车中的首列列车9月3日驶入梅陇基地,在经过一系列车辆和信号系统调试后,将于年内投入1号线运营。这是上海首次使用8节编组地铁列车,以缓解客流高峰时的拥挤状况。  相似文献   

12.
2008年最后一天,在大批迎新客流和购物、休闲流的作用下,上海轨道交通全路网日客流首次突破400万大关,攀升至430.7万人次。这是2008年上海轨道交通正式迈入网络化运营新阶段以来,第9次刷新客流记录。据统计,当天1号线、2号线、5号线、6号线、8号线、9号线以及换乘客流均刷新纪录,而2号线则是首度突破100万人次,是继1号线后上海轨道交通第2条单日客流超过百万的线路。当天上海轨道交通共开行列车2 911次,其中加开列车21列,使用应急车票7 000余张。上海轨道交通日客流突破430万人次!记者@何连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流程。  相似文献   

14.
假定出行者可选择道路公交和市域轨道交通快线2种出行方式,在分析乘客广义出行费用的基础上,建立市域轨道交通快线的快慢车开行方案双层规划模型,用以研究弹性需求下多方式交通路网中市域快线快慢车开行方案。采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并选取某中小型城市的市域轨道交通快线进行了算例验证。算例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以1:5的比例开行快慢车,选择市域快线出行的乘客量将增加16.71%,总运营效益将提高13.26%。  相似文献   

15.
通过分析常规地面公交起讫点与轨道交通吸引半径的关系,结合青岛地铁1号线黄岛段的具体情况,研究城市地铁线与常规公交线路接驳问题.对已有常规地面公交线网和新增接驳公交线网进行调整和优化,初步实现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的两方面功能:一方面多模式分层次的公共交通结构满足不同的出行需求,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提高公共交通在出行方式中的分担比例;另一方面,常规公交为城市轨道交通集散客流,降低两者之间不合理的竞争,达到公共交通系统内部双赢,为乘客提供高效、便捷的出行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2012年4月19日,武汉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首列地铁车辆在中国南车株机公司下线,将于9月份试运行。该项目每列车初期采用6节编组的B型车,最高运行速度80 km/h,最大载客量可达2 000人,较之1号线的4节编组列车多近700人,远期还可通过列车扩编增加2节编组,进一步提升运能  相似文献   

17.
武汉轨道交通19号线工程近期与20号线贯通运营。该线是联系天河机场、武汉高铁站和东湖高新区的市域快线,同时也是一条机场线。19号线是武汉轨道交通线网中第一条市域快线,车辆选型对后续市域线具有示范作用。根据线路特征、功能定位,对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车型选择、列车编组、站席标准、车门、城市值机(行李托运)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19号线的车辆选型方案为: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线路预留140 km/h条件),6节编组A型车,DC 1 500 V架空接触网供电,具备较高乘坐舒适度且能满足值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正>上海市发改委2014年12月31日对轨道交通18号线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作出批复,全长36.8 k m的18号线将采用6节编组列车,初期配车将达到50列。轨道交通18号线工程始于宝山区长江南路站,终点在浦东新区的航头镇,线路设车站26座,全部为地下线,是一条横贯上海内环东侧南北向的线路,沿线经过宝山区、杨浦区、浦东新区等3个行政区的居住密集区。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轨道交通快慢车运营组织模式下,对乘客出行时间进行分析,建立乘客出行时间最小模型;利用遗传算法,通过MATLAB程序对该模型进行求解;结合上海轨道交通16号线客流量进行验证,开行快慢车后乘客总出行时间为25642 h,较开行前减少1054 h,节省出行时间3.9%.对比原运营方案,优化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乘客出行时间,为出行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20.
针对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既有车段/场与正线运行控制模式不统一的问题,提出一种车段/场ATP系统改造策略,从而提高列车出入段/场的效率,增强车段/场作业安全防护.通过对3种改造方案的对比分析,并结合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车段/场及正线信号系统实际运行现状,表明提出的优化措施可为苏州轨道交通车段/场ATP系统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