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吴涛 《铁道勘察》2002,28(1):14-16
通过遥感判释,结合地面重点验证,分析了北同蒲铁路K195+000至K196+000段发育的落石、岩堆及泥石流地质病害形成和发育的地质背景、变形特征以及对铁路的危害,并据此提出了工程整治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拟建中尼铁路夏木德至加德满都段穿越喜马拉雅山脉,具有新构造运动及地震强烈、构造应力场强烈、岩浆活动强烈、水热活动强烈、重力夷平面下切强烈、物理风化强烈的特点。活跃的内外力地质作用导致该区工程地质条件极其复杂,边坡稳定性、泥石流水毁、高地温热害、高地应力下硬质岩岩爆、软岩大变形及深大活动断裂错断效应构成了控制线路方案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研究认为:夏木德经吉隆至加德满都(AK)方案走行于吉隆藏布峡谷区,自然坡降相对较缓,有设口岸站条件,受地震影响较小,线路走向与主应力方向近乎平行。夏木德经聂拉木至加德满都(A1K)方案走行于波曲高山峡谷区,自然坡降相对较陡,设站条件困难,地层虽以硬质岩为主,但活跃的内外力作用,导致主要地质问题更为发育。从边坡稳定性、泥石流水毁、高地温热害、高地应力下硬岩岩爆及软岩大变形主要地质问题综合考虑,AK方案优于A1K方案。  相似文献   

3.
针对瓦日铁路(瓦塘—日照)湿陷性黄土路基隐伏病害进行了现场踏勘,并应用地质雷达探测、地质钻探、孔内视频探测等方法进行综合检测。检测结果表明:K132+776.79—K132+841.53段地基存在较大范围的松散脱空区和多处人工坑洞。在该区段实施了"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双浆液深部挤密注浆"的综合整治方案。整治后检测结果表明人工坑洞及松散脱空区已被充填密实,加固效果良好,线路限速得以解除。  相似文献   

4.
吴涛 《铁路航测》2002,28(1):14-16
通过遥感判释,结合地面重点验证,分析了北同蒲铁路K195+000至K196+000段发育的落石,岩堆及泥石流地质病害形成和发育的地质背景,变形特征以及铁路的危害,并据此提出了工程整治方案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陇海铁路下行线K1562+180—300段路堑高边坡变形病害整治为例,论述地质概况,分析路堑边坡变形病害成因及其破坏特征,提出路堑边坡整治原则,分析变形边坡监测数据,提出2种整治方案。在对既有铁路黄土路堑边坡变形病害调查、研究和分析基础上,对比和分析2种整治方案,采用方案二对路堑边坡开挖减载并辅以浆砌片石防护进行整治,对类似工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主要介绍长春—大连铁路线K550+500~K550+635段路基翻浆冒泥病害的整治技术。整治方案的总体原则是采用物探检测的方法指导和控制治理施工过程,以保证路基病害整治的效果和质量。  相似文献   

7.
结合沪宁城际铁路K300+208~K300+283段软土路基运营沉降病害处治的实践,在确定采用"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袖阀管注浆技术"作为整治方案的基础上,详细阐述其工艺原理、施工效率及加固效果等关键内容,这是此项技术在高铁软土路基运营沉降病害处治中的首次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沪昆铁路客运专线何家地隧道出口D1K976+780~D1K977+208段在施工过程出现二衬变形开裂病害,地表产生长大贯通裂缝,严重影响隧道正常施工及开通运营。本文通过地质调查、煤矿资料收集、下井实测、物探、钻探、变形监测等综合勘察手段,对引起病害的煤矿采空区进行综合勘察,从而为何家地隧道病害整治提供可靠依据。研究结论:(1)通过综合勘察查明了引起隧道病害的煤矿采空区位于隧道左侧,最近距左中线约32 m,路基面以下183~225 m;(2)综合分析确定了煤矿采空区移动参数、变形参数及垂直分带;(3)基于变形监测成果,分析煤矿采空区从初始期、活跃期到衰退期的沉降特征,评价采空区沉降对铁路隧道的影响;(4)本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煤矿采空区工程地质勘察及分析采空区沉降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随着铁路运营时间的推移,既有线路基状态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部分路基可能存在有各种各样的严重病害。以京广线K802+300~K806+300路基病害为例,对路基部分病害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病害整治方案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齐齐哈尔至富裕铁路是黑龙江省西北部的主要通道之一。分析增二线改建的必要性以及既有线水害地段改建方案,以满足改建目标,解决线路病害。在分析说明既有线K32+750~K36+420段水害情况的基础上,运用多方案比较的方法,综合考虑节省工程投资,合理利用土地,对既有线运营的影响最小以及减少征拆等因素,研究并提出经济合理的改建方案。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兰渝线张家庄至杨家川段的工程地质条件,特别就测区范围内的不良地质及对线路的影响做了详细描述,对长隧道DK方案、长隧道D1K方案、水坡路基D2K方案及白土坡河右岸D3K局部方案进行了地质条件比较.从地质角度分析,各方案所经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病害,经综合考虑,推荐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好的DK长隧道方案.  相似文献   

12.
针对大准(大同—准格尔)铁路的路基病害进行了初步调查,并选取K36+486段路基为研究对象,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大准铁路路基沉降变形的规律和发生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准铁路路基的主要病害为翻浆冒泥和路基沉降变形;路基在列车荷载下出现不均匀沉降,沉降量沿路基中心向两侧逐渐减小;路肩出现了隆起变形,这可能是引起路肩开裂的原因。研究结果对相似路基病害的规律和发生机理提供了参考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浅埋大断面铁路隧道穿越卵石土层施工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建铁路成都至兰州线(黄胜关)成川段红桥关隧道D2K253+935~D2K254+040段浅埋穿越卵石土层施工为背景,从隧道洞身所处的地质特性、浅埋偏压、周边环境等方面进行主要施工风险因素分析.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工法+拱部超前管棚支护的基本施工方案基础上,运用Midas-GTS有限元软件进行建模计算分析,隧道支护结构拱部沉降位移和靠山侧局部区域变形位移均较大;在基本施工方案基础上增设地表钢管桩,并在偏压严重地段增设抗滑桩等措施,以改善隧道赋存环境,保障隧道施工和支护结构的安全,降低隧道施工对周边基础设施正常使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甘泉线铁路采空区路基地基处理方案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雪东  丁海军 《铁道勘察》2011,37(5):65-68,75
介绍了甘泉线铁路DK63+850.00~DK63+977.40段采空区范围内的工程概况,结合采空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对其稳定性做出了评价,制定了采用注浆技术进行加固的地基处理方案。通过注浆技术的实施,能够有效充填采空区空洞及基岩裂隙,确保路基基底的安全和稳定,有效预防路基失稳、下沉、塌陷等病害。  相似文献   

15.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红岩段,大面积出露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既有南岭隧道发生了严重的涌水、突泥及不可逆转的环境病害.依据本段线路地质选线的原则以路基通过为主,辅以低桥跨暗河通道、短隧道穿"孤峰",进行了3个方案的地质选线比选工作,确定了短隧方案为本段线路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6.
以汤林线K37+831病害桥改造工程为例,研究病害桥改造的三个方案:改线新建4-12 m简支梁桥方案,原位改建3-10 m框架桥方案,原位改建(9.5+7.3+9.5)m简支梁桥方案,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最佳方案为改线新建4-12 m简支梁桥方案。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京沪高铁上行K1293+670处高温期间发生轨道板离缝上拱、支承层伤损病害的调查与分析,会同中国铁路科学研究院制定整治方案并组织实施,根据施工组织过程实践及整治效果,总结施工方法、流程和关键技术环节,确保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路基段支承层伤损处所恢复线路原始标准结构状态。  相似文献   

18.
武广铁路客运专线郴州~红岩段,大面积出露碳酸盐岩,岩溶发育,既有南岭隧道发生了严重的涌水、突泥及不可逆转的环境病害。依据本段线路地质选线的原则:以路基通过为主,辅以低桥跨暗河通道、短隧道穿“孤峰”,进行了3个方案的地质选线比选工作,确定了短隧方案为本段线路的推荐方案。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铁路工程地下水是否具有侵蚀性直接关系到工程投资、工程耐久性和安全,而地下水的侵蚀性与其化学特征密切相关。成昆铁路新线成峨段大部分段落位于平原地区,地下水位高,地下结构不可避免的要与地下水接触。通过对地下水取样进行简分析和侵蚀性试验,查清其化学特征、成因、分布及侵蚀性。研究结论:(1)成峨段地下水中Ca~(2+)、SO_4~(2-)、HCO_3~-含量较高,Mg~(2+)、K~+、Na~+、Cl~-含量较低;(2)Ca~(2+)、SO_4~(2-)及矿化度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石膏较发育的K 0+000~K 80+000段,pH值沿线路走向数值高低分布较均匀,侵蚀性CO_2的含量数值高低分布不均匀、无规律;(3)K0+000~K 0+080段地下结构工程应提高混凝土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K 7+800~K 9+500、K 12+600~K 13+500、K 63+000~K 63+900共3个段落应提高抗氯盐侵蚀的能力,全线地下结构工程应提高抗酸性侵蚀和抗侵蚀性CO_2侵蚀的能力;(4)本研究成果可为该段铁路地下结构工程抗腐蚀提供地质依据和防护措施,也可供同类工程勘察设计借鉴。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根据鹰夏铁路K113+344~K113+440段高边坡病害特征,分析病害形成的原因、机理,并对其进行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