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解决需求不均衡和供需矛盾等问题,推动京沪高铁市场化发展,不久前,京沪高铁公司决定对京沪高铁票价进行优化调整。根据公告,自2020年12月23日起,京沪高铁将改变目前执行的固定票价的做法,实行优质优价、灵活的浮动票价机制,以现行执行票价为基准价实行上下浮动。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客运通道内合理制定高铁票价的方法,从出行者选择出行工具影响因素出发,建立考虑安全性、快捷性、经济性、舒适度、方便性等五大服务特征因素的广义费用函数;构建考虑旅客和高铁运营单位这2个矛盾体双重利益的双层规划模型,其上层规划描述高铁运营单位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制定最佳票价策略以实现企业自身的目标,下层规划则描述旅客在城际间各种运输方式竞争合作条件下广义出行费用最小的目标;采用内罚函数算法设计基于径路流量的FrankWolfe算法的求解步骤;以京沪高铁实例验证所提出的模型与算法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该模型制定的高铁票价具有现实可借鉴性,可为高铁票价的制定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高铁市场化运营过程中,高铁票价直接影响旅客需求,列车停站方案则会影响运输能力供给分配。目前高铁票价缺乏科学灵活的市场化调节机制,停站方案的制定也未能充分考虑票价调整对旅客需求的影响。为实现高铁供求关系的更好匹配,提升其市场化运营水平和竞争力,有必要研究基于客流需求和列车服务水平的高铁动态定价方法。基于旅客出行需求的价格弹性特征和列车停站方案对供需关系的影响规律,根据旅客购票规律将预售期划分成多个售票时段后,以最大化总的高铁运输收益和最小化总的旅客出行时间价值损失为目标,考虑票价范围、列车运能、票额配置、OD直达等约束条件,构建高铁动态票价、票额分配与列车停站方案联合优化的非线性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结合问题特征设计双层模拟退火求解算法。以京沪高速铁路为例进行计算分析,优化后的综合方案能够使高铁运输收益增长3%以上,并使总的旅客出行时间价值损失降低8%以上。优化后的动态票价策略为预售期初期设置低折扣系数、后期设置高折扣系数,可以在提高客票收入的同时有效引导更多旅客更早购票。优化的列车停站方案能够在维持较高的客流水平的同时尽可能满足更多的客流需求。  相似文献   

4.
将由特定高铁列车所提供的起讫点间的旅客运输服务定义为单个高铁客运产品。随着高速铁路越来越"公交化",同一起讫点间客运产品间的可替代性越来越强,票价的调整有了更精细化的要求。用经济学中的交叉弹性理论描述客运产品间的可替代程度,用指数需求函数描述客运产品的需求与票价的关系,构建并求解高铁动态票价优化模型,对客运产品间不同可替代程度下的最优动态票价策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高铁客运产品间的可替代性会影响票价策略的选择,且客运产品间可替代程度的增加是否有利于客票收益的提高与可行折扣票价集合的选取有关。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铁路单一的票价体系和确定性票额分配方式问题,探索高铁列车票价与票额的综合优化方法;依据时间序列分析原理,考虑客流的随机性,构建ARIMA客流预测表达式,将该表达式嵌入Log-Linear需求与价格的函数关系式中,结合票价制定规则、列车定员等约束,构建以铁路运输收益最大为目标的高铁列车浮动票价与票额分配综合优化模型;以G13列车为例进行计算分析,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提高铁路运输收益,为高铁票价与票额的综合优化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消息,我国高铁动车组的票价将上调。铁路部门称,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改革完善高铁动车组旅客票价政策的通知”,自2017年4月21日起,中国铁路总公司将对东南沿海高铁开行200~250 km/h动车组列车(D字头列车)的上限票价进行优化调整。二等座上调25%~30%,一等座上调65%~70%。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铁动车组列车票价管理权限的放开,高铁动卧率先实行多级浮动票价管理体系,尝试以市场为导向的铁路运输企业自主定价票价管理模式,为铁路运输企业带来了显著效益提升。基于价格-需求理论,构建票价浮动策略对收益增长贡献度模型,并以具体的列车产品为例,进行票价浮动策略的收益增长贡献度实证测算,为票价浮动管理提供量化评价手段及决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备受关注的京沪高铁13日公布试行票价方案,从最低410元(时速250km二等座)到最高1750元(时速300 km商务座),其间有超过3倍的空间。这样的安排无疑给了乘客更为宽松的选择空间,也是中国铁道部让人民满意口号的最新注脚。在京沪高铁开通以前,中国高铁的票价问题一直是公众关注的话题。高票价、被高铁的争议络绎不绝,而这也直接制约了已开通高铁线路的上座率,并影响到其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正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记者樊曦)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宣布,从今年起,放开高铁动车票价,改由中国铁路总公司自行定价。20日,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举意味着今后高铁票价将逐步走向市场调节,不再"一成不变"。  相似文献   

10.
根据成渝高铁沿线区域的SP和RP调查数据,构建以高铁出行方式为上层、客运产品为下层的高铁旅客客运产品选择行为的Nested Logit模型。运用BIOGEME软件对2类高铁出行方式和客运产品上下层参数进行标定。研究结果表明:年龄、性别、收入、费用类型、票价率和舒适度这6种因素对旅客在各客运产品之间的选择产生影响,而收入、费用类型、出行距离、票价率和旅行时间这5种因素对旅客在2种高铁出行方式上的选择上产生较大影响。λ和命中率等指标的数值分别验证了模型结构的合理性和参数标定的准确性,研究成果对高铁运营部门在设计满足旅客差异化出行需求的客运产品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高速铁路市场化定价为背景,提出高速铁路动态定价模型。根据列车停站方案的差异,以列车旅行时间进行列车分级;通过分析高铁沿线各点对之间的历史客流出行信息,从旅客出行的价格敏感性和时间敏感性角度出发对旅客进行分类,并根据历史售票数据得出不同类型旅客所占比例;在此基础上,以客票总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票价上下限、列车能力和票价不到倒等约束,建立基于收益管理的高速铁路动态票价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特征设计启发式求解方法。最后以京沪高铁为例,利用所提出的方法进行优化计算和分析,证明在不增加运力的前提下,考虑收益管理的高铁动态定价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客票收益。  相似文献   

12.
计算、评分铁路旅客群体对价格的敏感度,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旅客群体分类,对于新线开通票价制定、既有线票价浮动测算、丰富常旅客营销手段、预售期票价折扣实施等方面工作具有重要参考意义。选取多次乘坐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动卧的旅客为样本对象,根据其在票价动态调整开始实施后出行行为的变化,运用K-means聚类算法和BP神经网络,将每位高铁动卧旅客对价格的敏感度进行识别和评价,并最终将所有旅客群体分成3类。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评价旅客价格敏感度,准确识别出价格敏感度较高的旅客群体,为铁路旅客运输利用价格手段实现“削峰填谷”、减少客流波动、提高经营效益的市场化目标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3.
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营对通道沿线的高速公路客运产生重要的冲击,部分公路客运站面临着关停的风险。为揭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改善机理与运营对策,基于交通需求和交通供给2个层面,从旅客个体特征、出行需求、购票、到站、中转换乘、出行和离站多维视角全面科学地设计旅客出行选择行为实验,通过实测数据建立旅客乘车方式选择BL模型,研究高铁竞争下多维因素对旅客高速公路客运选择的影响,以此为依据提出高铁竞争下高速公路客运的运营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网络购票、拥有私家车、到站时间、出行距离、票价、运行时间、安全性、舒适性和准时性是高铁竞争下影响高速巴士选择的显著性因素;通过优化客运班线、制定差异化票价、改善购票和进站服务通道、推动城市侧地铁与客运站的快速接驳等策略可提升高速公路客运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2011年7月1日全国铁路运行图调整时,按3个运行模式来安排,有多种票价供旅客选择: 1.在时速300km/h的高速铁路上,同时开行时速300km/h和时速200~250km/h 2种动车组列车。既开直达车,又有区段停车,增设更多的乘车点,提供2种票价选择,充分兼顾高铁沿线广大人民群众的乘车需求。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代表了当代铁路技术进步的最高水平,给世界铁路发展带来了第二个春天。然而,高铁发展不能过度超前,只能适度超前。京沪高铁投入运营一年来共运送了5 334万旅客,日均约14.6万人(设计运力可以达到每天38万人次);2012年4月以来,按照目前的运行图日均客座率为73%;部分高铁特等座和商务座票价开始打折,说明这方面的供给已超过了实际需求。根据需求,京沪之间可以说是最需要修建高铁的线路,现在看来这条高铁线路的运能已能满足需求且留有余力。这是正常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高铁建设的重心由满足需求、拉动需求向补齐局部地区短板转变,高铁建设的投资关系也由铁路主导向地方政府主导转变。有必要探索适用于项目评价、运营指导的高铁盈亏分析方法,让项目建设单位、运营单位和地方政府能够了解高铁的运营效益和影响因素,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运营策略和政策支持。分析不同角度开展高铁经济效益的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通过测算出的盈亏平衡点,建立高铁运营盈亏和列车开行方案之间的关系,指导高铁运营企业科学优化列车开行方案,以达到效益最大化的高铁盈亏平衡分析法。高铁盈亏平衡分析法在成本估算时,主要归集固定成本(折旧成本、利息费用、维管成本)和变动成本(人工成本、电力成本、车辆运用成本);在收入估算时主要考虑列车运行交路、上座率和票价率等。在综合考虑上述因素的情况下,提出高铁运营成本、运营收入和高铁运营盈亏估算的模型。并结合实际统计数据,运用模型进行测算,从列车的开行方案、客流培育、资金结构等方面提出建议。旨在从实务角度归集影响高铁盈亏因素,探索构建一种科学论证、导向效益、指导经营、辅助决策的方法,以提升高铁投资和经营效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武广高铁运营初期一年的列车开行、票价、客流和运营效果等方面数据指标的分析,对京沪高铁在客运产品设计的规模经济与市场定位、营销措施、与城际线的分工协作、运价层次及运价浮动机制、吸引跨线车流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席位资源利用率,研究了线性需求下我国铁路客运差别定价策略的优化模型。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基于最优化理论和完全价格歧视策略,确定旅客群体最优细分数目以及每个旅客群体的最优票价,得出在客运淡季,铁路旅客最优细分数目为3~5个,各旅客群的最优票价由铁路客运市场细分数目决定。应用该模型为某城际高铁进行差别定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达到调节客流、增加收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基于沪杭高铁的客流变化情况以及实际存在的问题,研究旅客出行行为特征,针对其候车时间的敏感性、节假日的出行选择、不同收入人群对票价敏感性差异,分析客流产生的机理。通过对高铁客流的预测分析,经济合理地组织列车的开行方案和运营管理,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并从市场营销策划、运输组织、客票服务、换乘衔接、站点设施以及信息服务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运营对策和优化方案,满足旅客的出行需求,提高铁路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当前都市圈高速铁路通勤服务满意程度和探讨未来高速铁路通勤发展的优化方向,构建包含候车与乘坐服务、票务管理、时间效率、接驳换乘体验4个方面的高铁通勤满意度评价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首都都市圈高铁通勤满意度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候车乘坐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票务管理的总体满意度最低。揭示当前票制票价单一、接驳换乘效率低等重要影响因素,提出采用时点划分动态定价、优化通勤常客备案制度等方式优化首都都市圈高速铁路通勤服务,为提高全国都市圈高速铁路通勤运营服务质量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