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解决新时期高铁建设运营工作中由要素众多、变化动态、关联密切等系统集成而带来的管理难题,构建“模数驱动、轴面协同”的智能高铁建设运营管理系统模型,以描述多专业协同、外部需求满足、与外部环境互动的静态截面最优设计,以及全生命周期动态最优的系统目标;构建高铁系统与信息系统双螺旋融合促进模型,分析智能高铁系统管理效率提升的作...  相似文献   

2.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在高铁工程质量控制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系统、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在系统总结我国高铁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高铁建设质量管理方面的创新实践,深入分析支撑我国高铁快速发展的组织方式、管理模式、质量体现和过程控制要素。研究提出以行业文化为基石、以团队文化为核心、以品牌文化为目的的高铁工程质量文化结构框架和不留隐患、抓住关键、不留空白、凝心聚力、一荣俱荣的高铁建设质量文化体系,重点阐释明确质量目标、控制关键环节、加强质量教育、强化团队建设、加强品牌建设的高铁质量体系文化内涵,形成了涵盖高铁建设组织管理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文化理念,为完善高铁工程质量体系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京沪高铁上海虹桥至徐州东站间综合防灾系统的应用分析,从防灾系统报警信息处理、报警点设置、规章管理等方面探讨高铁综合防灾系统建设与运用管理的合理优化,并展望了未来防灾体系建设的目标,使防灾安全监控系统更全面地保障高铁列车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4.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CORS)的快速发展为我国铁路领域卫星定位测量工作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为了研究基于铁路带状BDS CORS的测量技术在复杂山区铁路工程测量中应用的具体精度,本文在某复杂山区铁路沿线按30 km间距建设了铁路带状BDS CORS基准站网络,并部署了高精度位置服务云平台。分别采用基于BDS CORS的BDS单星座、全球定位系统(GPS)单星座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星座三种模式进行模拟长大隧道独立控制网建网测量、快速静态像控测量、实时动态差分定位(NRTK)测量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工作,并以铁路沿线原基础平面控制网(CPⅠ)、线路平面控制网(CPⅡ)成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按30 km间距布设铁路带状BDS CORS基准站时,基于BDS CORS的BDS、GPS和GNSS三种模式均可用于长大隧道独立控制网建网测量、快速静态像控测量、NRTK测量,成果精度满足现行铁路测量规范的要求,可以代替传统方法进行测量作业。提出的部分精度指标可以为铁路工程建设各阶段BDS CORS建设及铁路测量应用相关规范的编写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高铁网的不断建设,高铁成为旅客出行的首选交通方式。为了满足广大旅客的通信需求,提高高铁的服务质量,在高铁沿线特别是在隧道内建设公众移动通信网络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制式和频率的选择,以及多个系统制式在高铁隧道中的覆盖和共用问题方面,对高速铁路公众移动通信网络的设计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简要介绍视频监控技术的发展历程,结合分析城市轨道交通视频监控系统技术的特点。以此为基础,从高铁视频监控用户需求分析和建设难点等方面内容重点阐述建设高铁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的规划构想。  相似文献   

7.
针对智能高铁的特点,提出智能高铁联调联试的技术特征,设计各系统评价、系统间接口评价、多专业综合评价、全生命周期状态评价的系统框架,明确需要深入研究的关键技术,规划联调联试技术发展阶段及目标。通过对智能高铁联调联试技术的深入研究,为联调联试技术迭代升级及有序实施提供指导,为智能高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正>经国家铁路局技术委员会审查通过,近日国家铁路局批准发布铁道行业标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 10621—2014),自2015年2月1日起实施。这是在系统总结我国时速250 km~350 km高速铁路建设、运营实践经验,全面修订2009年《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版的基础上,正式发布的我国第1部高速铁路设计行业标准,将为中国高铁发展以及高铁"走出去"提供系统规范的成套建设标准支撑。  相似文献   

9.
李金祥 《铁道建筑技术》2013,(1):97-100,109
CORS的产生是GPS RTK(Real-time kinematic)技术发展的结果,在铁路土建施工测量时具有操作简便、成本低、精度高等优点,它改变了全站仪放样的作业方法,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测量的工作效率。通过对CORS单基站的技术介绍,主要基于科力达CORS单基站技术在兰新客专的建设和精度,最后得出CORS测量结果满足铁路土建施工阶段测量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加快中国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走出去的步伐,研究提出了印尼雅万高铁灾害监测系统解决方案。在系统分析印尼雅万高铁沿线自然灾害、侵限事故特点及监测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建设经验,提出了雅万高铁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系统构成、功能、网络、接口等,并提出了我国高速铁路自然灾害及异物侵限监测系统适应性改造技术,包括软件本地化、系统功能、终端设置、维护管理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在高速铁路和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我国全面启动智能高铁建设。智能高铁是一项复杂的信息物理系统工程,需做好顶层设计以确定建设和发展的实施路径。在分析国内外智能系统体系框架的设计方法和研究思路基础上,结合我国智能高铁的内涵及特征,对智能高铁体系框架进行研究,提出服务框架、功能框架、逻辑框架和物理框架,并对智能高铁大脑的内涵和系统组成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结合沪昆高铁贵州西段、沪昆高铁云南段和渝万高铁综合视频监控系统执行《中国铁路总公司关于发布设计时速200km及以上铁路区间线路视频监控设置有关补充标准的通知》(铁总建设[2016]18号)的工程实践经验,从综合视频监控系统视频采集点设置、视频采集点安装、系统后台设备配置和系统承载网等方面,对"铁总建设[2016]18号文"在高速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工程中的设计及实施方案进行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沪宁高铁开通运营,在我国的高铁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笔,其使长三角"一小时交通圈"得以实现;而在我国"十一五"规划交通部分中,京沪高铁是"一号建设项目",京沪高铁沿线是我国大城市最集中、人口最密集的区域。从参与建设者的角度就沪宁高铁和京沪高铁2条对我国经济发展建设有着重大意义的高铁建设进行分析对比,浅谈了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14.
联调联试在我国高铁建设中具有重要地位.我国已形成较为健全的联调联试技术体系,促进了不同速度等级铁路之间实现互联互通,提升了高铁列车的安全性与舒适性.基于我国高铁联调联试具体情况,介绍高铁系统构成以及联调联试在新建高铁线路中的重要作用,分析高铁联调联试的安全风险,并研究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4月19日,全国首次成批建设高铁无轨站签约仪式在广西南宁举行,南宁铁路局与广西横县、容县、北流市、博白县、陆川县签订高铁无轨站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广西高铁无轨站开始批量建设,今年将实  相似文献   

16.
高铁工程作为我国现代高新技术建设项目,在建设过程中保证工程质量是首要任务。为更有效地进行工程建设管理,应用多目标建模理论和动态控制方法,对高铁工程建设开展多目标系统解析与管控研究。将系统工程控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基于多目标管理的数学模型,对高铁工程建设管理进行系统解析,并通过不断地工程优化,以实现整体最优管理机制,提高我国高铁工程建设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7.
《铁道技术监督》2014,(9):34-34
<正>国家铁路局近日在北京组织召开铁路工程建设标准专家委员会会议,审查新修订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高速铁路设计规范》涵盖高铁工程建设各专业领域的技术规范要求,是高铁建设最基本、最重要的行业标准。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建设发展,高铁技术标准体系逐步形成。在不断探索和总结高铁建设运营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原铁道部2009年发布了《高速铁路设计规范(试行)》(TB 10621—2009)。之后,我国第一条在湿陷性黄土区建设  相似文献   

18.
超级高铁以"低真空管道运输"为理论核心,综合运用高速磁浮和低真空管道,在地面上创造出低真空环境实现超高速运行的一种运输体系。本文结合与美国HTT公司合作研究的贵州铜仁超级高铁产业园及试验线工程,调研国内外超级高铁的研究现状,分析其发展趋势、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为我国的超级高铁发展提供参考。提出应完善相关理论,建议加快试验线的审批建设工作,以实现对超级高铁车辆悬浮导向系统、牵引供电系统、运控系统、低真空系统等的测试验证以及改进,降低系统造价,确保技术成熟度,以加快超级高铁的商业化运营进程,打造我国除高铁之外的另外一张世界名片。  相似文献   

19.
根据工程实践,介绍CORS系统在航测外业控制测量中的具体应用。CORS系统具有精度可靠、效率高、作业方便、可以单人作业等特点。相较于传统快速静态GPS测量,在航外控中使用CORS-RTK测量能够提高外业作业效率,节约外业测量成本。  相似文献   

20.
铁路通信系统是铁路信息化及自动化的基础,是高铁正常运营的神经中枢。通信系统技术层次多、结构复杂,与各系统接口关系密切,与铁路安全的关联程度极高。高铁通信组网及运用方案的合理规划设计对减少建设投资和确保铁路运输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