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模糊数学中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我国高等级公路收费标准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初步研究.在合理分析影响收费标准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多层次、网络化收费标准模型,从而得出适合一定条件下的收费标准.  相似文献   

2.
通过双永高速公路漳平段典型桥梁的方案比选,阐述山区在高速公路桥梁设计中桥梁方案应根据桥位地理位置、桥型结构、施工难易程度以及桥梁美观和工程经济性等因素综合选定,为山区高等级公路桥梁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监测量值变化速度特征的围岩稳定动态综合评判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隧道施工中围岩力学行为受较多因素影响,考虑多因素对围岩稳定的综合评判被越来越多研究者所共识。监控量测是隧道围岩应力、变形状态最直接的反映,其变化速度特征是围岩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从围岩稳定性的综合评判模型构建角度来说,所建立的模型必须考虑时间因素进行动态综合评判。据此,文章利用具有速度特征的动态综合评价模型可将评价对象速度状态和趋势融合的特点,提出了基于监测量值变化速度特征的隧道围岩稳定动态综合评判模型的构建方法和评判准则。该模型从多因素角度出发,可以全面地对多时段内被评价对象的变化速度进行测度;所采用的被评价对象变化速度状态和速度趋势计算方法使模型在短时量测或量测数据拟合程度不高时同样适用。该模型的可行性在华蓥山隧道围岩稳定判别中得到了验证,为隧道围岩稳定的综合判定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在详细分析影响埋地钢质管道腐蚀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模糊评判理论的埋地钢质管道腐蚀防护状况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合理选取影响管道腐蚀的典型因素,依据一定的分级评价标准,建立评价集。利用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确定影响因素的权重大小,通过隶属函数法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实现对各影响因素的模糊化处理。在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权重的基础上,选取适当的模糊算子,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对管道的腐蚀防护状况进行评价。实践表明:评判结果与直接开挖检测结果一致,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5.
针对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中塌方事故的预测,文章较系统地总结了隧道穿越断层中塌方事故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了主要影响因素;然后根据因素的层次性、模糊性,引入多级模糊评判方法、层次分析方法(AHP)等理论,建立了断层塌方预测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和方法,以及指标权重及隶属函数的确定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评判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为吻合,说明隧道穿越断层破碎带塌方预测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针对山区高等级公路的特点,分析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的意义和难度,提出了平、纵、横设计新理念,总结了山区高等级公路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从综合监控系统功能特点出发,阐述了综合监控系统技术发展现状。针对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线路的技术要求,对比分析了综合监控与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集成或互联对建设和运营的优劣影响。结合郑州轨道交通10号线对综合监控与ATS的甄选历程及考虑因素,建议全自动运行线路对综合监控与ATS集成或互联方案的选择应考虑建设周期、运营架构、员工培训等因素。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G72泉州至南宁高速公路广西桂林至柳州段改扩建工程永福至黄冕段典型路线方案为例,针对老路指标低、事故黑点多等问题,比选走廊带、隧道、互通方案,优化线路平纵面,探讨山区高速公路改扩建路线方案,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路线设计是山区高速公路勘察设计的基础和灵魂,直接决定了项目的造价、运营成本等。山区高速公路的路线设计有其自身的特点,路线控制点多,可比选方案多,灵活运用平、纵技术指标,合理选择最优方案至关重要。文章以荔浦至玉林高速公路起点K3+500~K9+100段路线设计为例,阐述了山区高速公路路线设计的要点,并从线路技术指标、经济指标、运营效益、施工条件的难易程度、使用效率、在交通网中的作用等方面,对该路段不同的选线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出最合适的线路设计方案,为类似山区高速公路选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模糊综合评判法在隧道施工岩溶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隧道施工岩溶预报的应用模型。基于模糊数学理论,以"地质法+TRT+GPR+超前风钻孔"的综合施工地质预报体系为基础,采用勘察及地质调查资料、TRT成果图色谱特征、电磁波综合特征、超前风钻孔钻进综合特征、掌子面溶蚀情况和地下水发育情况等六个评价因素,建立了隧道施工岩溶预报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模型,并在武神公路椿树垭隧道施工岩溶预报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1.
山地景区地势复杂,其发展普遍受交通所限,为了提高山地景区的运营效益、带动经济发展,国内部分景区规划和修建了山地旅游轨道交通。本文列举了山地旅游轨道交通特征及线路规划模式,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供需环境及与常规公交的关系四个角度分析,对应建立四个子系统,并选取具有山地旅游轨道交通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变异系数法组合赋权重,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的评价模型,据此判断线路规划方案适应性的优劣。  相似文献   

12.
交通运输是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为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技术发展,开展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示范项目是政府部门一项重要的政策措施。对示范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工作能衡量财政资金投入政策实施效果,也是交通运输主管部门非常关注的问题。在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绩效评价的逻辑框架下,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示范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值,具有较好的实操性,能为开展同类型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动着湖南交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文章总结了湖南省实施西部项目取得的成绩以及其在解决西部山区交通建设关键技术难题中的作用,阐述了湖南省在西部项目成果推广方面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绿色服务区的构建是服务区发展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趋势,是节约能源和生态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针对江苏省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的特点,对绿色服务区改造技术方案的总结,分别从节水、节地、节能、节材及环境保护等方面构建绿色服务区评价体系,并确定其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权重,将其指标量化,从而为绿色服务区等级进行划分,为高速公路绿色服务区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文章根据农村公路的特点和绩效评价要求,建立了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以HW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为实例,采用模糊综合法对该农村公路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进行了评价,其结果可为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投资与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分析大城市中心区拥堵收费实施条件与方式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实施拥堵收费对居民出行行为以及中心区动静态交通的影响,最后提出基于模糊评价理论的中心区拥堵收费影响评价模型.  相似文献   

17.
随着道路运输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交通安全形势也不容乐观。为更好的确保人民出行安全,需在道路建设初期进行安全评价。本文利用德尔菲法进行两轮专家调查,建立了较为科学完善的道路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从系统工程学角度建立了一套可量化、操作性强的道路安全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了评价城市绿色交通,建立了城市绿色交通评价体系,包括环保性指标等3个评价项目和道路绿化率等8个评价指标,文章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价值函数法适用于城市绿色交通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系数,并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同趋向化等处理,采用价值函数法计算评价体系得分。  相似文献   

19.
绿色交通发展是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交通运输行业实现节能环保健康持续发展的有力支撑。本文基于已有的绿色交通相关考核评价体系,采用模块化理论,着眼于绿色交通的政府、企业、社会三种对象,形成适用性强、针对性突出的模块化考核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Particular safety problems relate to traffic on local streets. Local Area Traffic Management (LATM) schemes are often implemented with the objective of counteracting these safety problems. One analytical difficulty in apprai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LATM in dealing with safety problems has been the ‘footloose’ nature of accident locations in a local street network. Seldom are there distinct ‘blackspot’ locations. An area‐wide approach is needed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system and arterial road network must be considered.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a Safety Evaluation Method for Local Area Traffic Management (termed SELATM). It is a GIS‐based program for analysing accident patterns over time and the 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benefits of LATM schemes. The evaluation is perform at different network levels for various accident variables. The thrust of the program involved the integration of network data with data on accidents and the installed devices to generate summary accident statistics for the various network levels allowing for before and after comparison with a control area. This program as developed is applied to a LATM scheme at Enfield, a suburb in metropolitan Adelaid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