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自行车-行人共享道服务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於昊  陈峻  谢之权 《城市交通》2012,(1):75-79,60
以不存在物理分隔或高差的步行和自行车共享道为研究对象,定量描述自行车和步行交通混合运行的服务水平。在分析共享道服务水平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选择南京市5条典型共享道开展交通调查。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基于道路使用者对道路运行状况的感知评价,建立包含共享道有效宽度、障碍物密度、交通冲突强度等显著影响指标的共享道服务水平模型,并提出服务水平的6级划分标准。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共享道有效宽度的增加和自行车流量的降低,共享道服务水平提高,主向和对向行人比例变化对自行车运行状态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研究城市行人-非机动车共享道的慢行交通特性,对优化慢行系统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南京市4条典型的行人-非机动车共享道展开调查,通过对共享道上的慢行交通基本参数进行定义和统计分析得到其交通基本特性。并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建立共享道上非机动车通行能力关系模型,得出共享道上自行车与电动车的实际通行能力分别落在[500~550]、[700~750]区间内,单位为units/h·m。  相似文献   

3.
城市灯控平面交叉口混合交通流安全和效率的核心研究对象应该是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流间的相互影响。本丈在大量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的基础上,探讨时空分离法的自行车交通设计的基本原则和交通空间设计方法,即自行车右转弯专用车道设计、左转自行车二次过街以及自行车与行人过街一体化设计,并进行了南京市太平北路与珠江路交叉口的应用实例分析。本文的城市灯控平面交叉口自行车的交通设计方法可为解决城市灯控平面交叉口混合交通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为分析电动自行车越线行为产生的机理,建立了基于生存分析的越线风险模型,以评估各影响因素下电动自行车的越线风险.通过应用越线车速作为自变量,建立生存函数明确越线车速与累积越线比例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非参数回归分别分析非机动车道宽度、相邻机动车道交通流状况对越线速度的影响,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获取上述影响因素下电动自行车越线的相对越线风险值.通过对西安市不同宽度和交通流状况的道路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越线风险可通过电动自行车的车速体现,当车速从20增长到35 km/h时,累积生存比例从71.2%快速下降至16.4%;非机动车道宽度及相邻机动车道交通流状态对越线速度影响显著,非机动车道宽度为260和220cm道路的车辆越线风险分别为180cm道路的0.688倍和0.859倍,自由状态车辆越线的风险为非自由状态的2.445倍,高密度非机动车道的越线风险是低密度状态的2.590倍.研究结果可为含电动自行车的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交通设计及交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交通干扰,提高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城市主干路的交通安全和通行效率,针对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城市主干路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影响进行了分析。首先,采用无人机高空俯拍5条未设置非机动车道城市主干路的交通流视频,运用DataFromSky视频分析平台自动提取电动自行车和机动车的速度、轨迹、流量等数据;然后,根据交通干扰发生位置与影响后果,将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划分为无干扰、间接干扰及直接干扰,采用机动车最大横向偏移距离均值■和地点车速均值变化率ΔV两个指标来研究不同干扰下机动车横向轨迹偏移距离和速度变化的规律;最后,引入交通安全干扰系数和通行效率干扰系数量化电动自行车对机动车的干扰影响程度。结果表明:间接干扰对所有车道机动车横向轨迹变化影响均较小,■最大变化范围为-0.56~0.16 m,直接干扰对所有车道机动车横向轨迹变化影响均较大,■最大变化范围为0.23~1.61 m;交通流运行稳定时,间接干扰、直接干扰对机动车速度影响分别为较小、较大,交通流处于加速阶段时,间接干扰、直接干扰对机动车速度影响分别为很小、较小;右侧路缘带宽度从小到大的试验路段A,C,D交通安全干...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出行比例有所下降,但保有量依然很大的背景下,探索自行车交通的发展出路.通过分析哥本哈根、东京两个城市中不同的自行车交通发展模式,从中得到我国城市自行车交通发展出路的一点启示.并将东京与上海市的城市结构、交通特性进行比较,得出上海市的人口密度、交通结构以及交通发展政策与东京相似,东京的自行车交通发展对...  相似文献   

7.
发展慢行交通已成为当前城市交通建设的一个热点,公共自行车以及共享单车等共享型自行车已经成为发展城市慢行交通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搜集福建省晋江市公共自行车IC卡数据以及微信移动端调查,研究典型的机动车出行占主导城市中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特征。研究发现,通勤出行是使用者最主要的出行目的,骑行目的地的土地性质以及起讫点空间范围是决定骑行热度的重要因素。最后通过构建可靠的晋江市时空环境与骑行热度模型,为城市后续公共自行车站点选址、共享单车投放点及集中管理区选址等提供预测支撑。  相似文献   

8.
为准确判别单向共享非机动道路内混合自行车交通流的状态,以流量和密度为表征指标,将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应用于状态判别,并采用统计回归方法分析道路特征参数、车辆特征参数和骑行者特征参数对交通流状态聚类中心的影响。结合杭州实测数据,将混合自行车交通流状态划分为畅通、稳定通行和拥挤3种状态,分别建立各状态下聚类中心流量和密度与车道宽度、电动自行车占比、男性骑行者占比3个特征参数之间的回归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在稳定通行和拥挤状态下,聚类中心的流量都与车道宽度呈线性相关,稳定通行状态下的密度与电动自行车占比呈线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国内众多大城市关注,但是传统的以定性为主的规划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今自行车交通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立足昆明城市特色和交通发展现况,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和空间句法软件为手段,考虑交通聚集程度、地区功能定位、大中型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交通设施条件、骑行坡度等影响因子,构建交通评价模型,辅助自行车交通分区分级划定及线网布局。从量化分析的视角探索城市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的路径与方法,是一次"以数据定规划"的新尝试。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共享单车"的数量激增,在自行车行驶空间不足的条件下,骑行者占用行人路权,迫使行人产生减速、转向等避让行为。在交通混织的交叉口,自行车与人的冲突尤为严重,不仅增加了交叉口通行时间,更降低了行人安全。为优化交叉口交通组织,需深入分析行人在自行车扰动环境下的复杂行为模式,建立微观行人模型展开仿真分析。然而,已有研究多基于西方城市完备的自行车行驶环境,对国内因缺少自行车规划导致的人车冲突考虑不足,致使仿真结果不准确。因此,基于社会力理论提出改进的行人模型,建立了行人与自行车冲突仿真模型。此外,为克服传统摄像头拍摄角度的局限性,利用无人机采集提取了完整的行人运动轨迹数据,并结合最大似然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标定;最后引入原始社会力模型作对比,利用行人真实轨迹数据验证模型精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的行人模型更能真实合理地描述现实世界中行人的随机行为,对国内行人行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交叉口的交通规划、管理和信号控制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行车出行的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自行车交通现状的描述,提出了自行车交通的特点以度自行车出行特征,最后根据自行车车流的形态建立自行车车流模型,应用自行车车流模型建立计算自行车通行能力模型,同时根据实地观测数据来标定模型中的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12.
针对混合自行车流的异质特性,从空间比和感知密度概念出发,分别对3种混合自行车流状态的密度及流量进行计算,并根据元胞传输模型得出混合自行车流交通波计算公式. 采用昆明市6种不同自行车道宽度的实际调查数据,以停车波和启动波作为验证参数,并与单一车流交通波(LWR)模型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自行车道宽度下本文模型计算精度均高于单一车流交通波(LWR)模型;从MAPE可以看出,本文模型的停车波、启动波计算精度较单一车流交通波(LWR)模型分别提高9.25%、13.64%,表明本文模型能较好地描述混合自行车流运行特征,为进一步揭示混合自行车流交通机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校学生自行车交通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晓龙 《交通标准化》2011,(12):121-124
自行车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自行车出行大幅度下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找到影响学生自行车交通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从规划、设计层面,基于出行者个体的心理特征、物理特征等方面探讨这些问题,对于编制合适的自行车系统规划、设计出满足交通需求特征的自行车道路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行车道单向通行是导致自行车绕行距离较远、逆行等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降低了出行的安全性和便利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设置双向自行车道的解决方案.结合我国道路交通的实际情况,基于路网条件及交通需求因素重点分析了双向自行车道的设置条件;同时对双向自行车交通流进行实地调查和数据拟合,得到了双向自行车道的横向净空和宽度要求;进一步对双向自行车道的行驶方向、车道断面形式和交叉口过街形式进行设计,给出了适合我国道路交通特点的双向自行车道设计参数参考值.本文研究结果可以为新建、改扩建道路双向自行车道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为科学合理地解决城市道路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通行能力的计算问题,在分析大量实测数据的基础上,对信号控制交叉口自行车交通流的运行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自行车停车排队密度随交叉口自行车道宽度增加而线性递减的关系。根据自行车在启动后匀加速到匀速行驶的特征,建立了自行车交通流启动时间-速度、时间-距离模型;根据实测数据,标定了自行车流排队膨胀模型;根据绿灯时间自行车流量与车道宽度之间明显存在的线性关系,建立了交叉口自行车饱和流量和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为形成交叉口自行车通行空间设计、混合交通流信号控制理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capacity of dual-right-turn lane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under mixed traffic conditions, we defined two conflict zones between right turn vehicles and through bicycle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right turn flows from dual-right-turn lane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arrival rate of bicycle group at each conflict zone and the saturation flow rate of right turn movement were investigated. A model based on gap acceptance theory was adopted to estimate the capacity of dual-right-turn lanes under mixed traffic conditions. An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the collected data from three four-leg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in Beijing, China, where the dual-right-turn lanes were used. In addition, we also discussed the patterns of bicycle lane in the urban area of Beijing, and classified it based on its characteristics in use.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lanes of dual-right-turn lanes produce different capacities under mixed traffic conditions, and the analysis on scenarios of dual-right-turn movement traversing bicycle traffic plays a key role in explaining the different capacity performance of the two right turn lanes. Error analysis of the model indicated that the model was rational.  相似文献   

17.
机非混合交通流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主要特征,在机非混行路段,自行车对机动车的行驶会造成干扰影响,容易造成交通延误,目前尚缺乏对这种延误进行分析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本文针对交通流中出现的离散流和连续流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概率论理论和流体动力学理论两种不同的方法提出了机非混行路段的自行车阻滞干扰对交通流的延误影响模型。该...  相似文献   

18.
提出建立多尺度、多邻域规则元胞自动机模型来描述城市道路两侧人行道人非共板条件下的行人与自行车混行交通流. 人非共板是一种新颖的慢行交通管理模式,但进行这种人行道规划、设计时,指标选取往往会缺少理论支持,运营时缺乏定量评价运行状态的手段. 本文以城市道路单侧人行道板上同向行人和自行车共板的情况为研究对象,考虑自行车与行人几何尺寸、元胞状态值及邻域定义等方面的差异, 建立了统一的混合元胞自动机模型. 该模型能较好地描述这两种交通方式相互干扰现象,通过模型演化能方便地获取阻挡概率等交通运行状态评价参数,为人非共板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电动自行车道路交通事故对骑行者伤害程度影响因素的重要性排序,分析电动自行车骑行者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因素.收集某市2013-2015年电动自行车交通事故数据,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从中选出与交通事故严重程度相关的22个影响因素.利用随机森林模型对电动自行车骑行者受伤严重程度进行预测,并对相关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