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数据可视化技术在铁路大数据领域的重要作用,分析了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结合铁路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目的、数据来源和总体框架,运用可视化技术和数据交互技术,从资产普查、资产概览、共享服务、分析应用、运维管理等5个可视化方面设计研发了铁路数据服务平台综合管理驾驶舱,对铁路数据服务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展示,分析数据的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挖掘数据隐藏价值,形象直观地为运维人员、分析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综合监控、数据展现与辅助决策等功能,解决了从海量、无规则数据中快速定位及挖掘潜在信息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为满足铁路动车组故障原因深入分析、趋势规律预测等需求,分析车载非实时数据现状,提出采用无线局域网(WLAN,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结合5G移动通信公网进行非实时数据下载的方式,设计了动车组车载非实时数据下载及应用平台。通过海量数据处理监控、批量高效数据解析及数据完整性校验等关键技术,实现车载非实时数据的采集传输、数据监控、数据解析、数据共享及综合展示等功能。该平台的实现可进一步推动铁路动车组非实时数据的下载建设,对于动车组故障分析及运用状态评估预测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对地铁建设过程中,CAD(计算机辅助设计)格式数据难以被二次处理或调用分析的问题,运用FME(空间操纵引擎)数据转换思想,将Shapefile格式数据作为CAD格式数据与可在地图上直观展示的商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数据相互转换的中间媒介,同时结合GIS领域的数据渲染及空间分析技术,实现了CAD格式数据与GIS地图的融合处理。最终,研发了一套巡查管理系统,其功能包括:巡检人员实时作业轨迹记录、在建项目与地铁保护区的外轮廓范围相对位置展示、最近距离测算、地铁保护区范围在实景三维城市模型中的叠加展示。  相似文献   

4.
随着铁路行业BIM设计软件和二次开发插件的不断完善,铁路工程中的BIM设计方法正日趋成熟。为了更好地解决BIM软件自身在整体组装、周边地理信息融合、模型尺度表达、一致分析、全局定位存在的不足,提升设计模型集成和信息共享的效率,解决设计人员对设计区域场景立体感不足、多源信息获取不直观、设计专业间交互欠缺及汇报展示过程效率低等问题,依托某铁路项目,开展了针对铁路工程的BIM+GIS平台研究。平台整体采用B/S模式,后台通过融合多源GIS数据、多专业BIM设计模型数据和项目专业人员角色权限数据的综合数据应用构建方案,实现了多源数据的融合与入库;前端以WebGL引擎为底座,开发实现基于设计阶段的场景应用。在此基础上,平台实现了基于人员角色权限的多源异构GIS数据和多专业BIM模型数据的整合与共享,实现了场景数据基础管理、三维空间分析、三维标注与绘制、定位展示查询和快速建模等功能。通过某铁路实际应用验证表明,该BIM+GIS平台准确还原线路周边地理、地质环境,在方案优化、专业接口优化、专业设计优化、差错漏碰冲突检查及可视化交付方面提高了专业内部和专业间的协同设计效率,减少了设计中的差错漏碰及丰富...  相似文献   

5.
针对成都地铁8号线一期工程的特点,特别是施工过程中复杂的地形结构和繁琐的配套管理工作,阐述如何应用BIM技术推进地铁隧道盾构施工过程。该项目运用BIM技术对隧道盾构进行规划设计、分析,实现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等重要功能,同时通过施工模型构建、VR虚拟驾驶舱重点场景仿真、基于BIM的施工进度管理、基于BIM的工程动态移动APP、盾构机实时状态监测及现场量测数据管理,满足了现场管理需求,保证了项目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了人员伤亡,提升了项目管理能力,降低了项目开支,确保了施工过程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地铁盾构隧道管片姿态测量传统方法的复杂性、计算的低效性、数据报送的不及时性、成果展示的单一性,从改进外业测量数据采集的方法入手,详细阐述了管片姿态检测信息系统的管片姿态偏差计算数学模型,并说明了该系统的设计架构及应用效果.管片姿态检测信息系统能实现盾构隧道管片姿态检测的自动化、实时化、标准化和专业化,能较好地提高隧道轴线控制的质量,还能节约地铁隧道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7.
基于铁路数据服务平台进行电务专业数据采集与共享的方案主要通过Kafka消息队列、RESTful接口、时序数据库等技术实现铁路电务通信、信号专业相关综合数据的实时、非实时采集与共享。同时,进一步利用数据平台的共享接口服务,提供电务数据可视化展示方案,综合实现从数据源到数据服务平台再到应用端数据展示与应用的"平台+应用"全流程解决方案,为电务数据的综合、集中、一体化展示提供了一种高效、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根据铁路局现有运输信息系统,提出基于货运大数据的运输效率分析方法,解决线路区间通过能力下降、车站作业效率降低、车辆周转率低等问题。通过搭建Hadoop大数据平台和GIS平台,利用Spark框架、Java编程语言和Sqoop数据传输工具,实现货运大数据的分析和存储、线路通过能力实时分析、车站作业效率实时提示、货车车辆状态全流程分析等功能,实现大数据分析结果与铁路线路图紧密结合和直观展示。  相似文献   

9.
协同设计技术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研究协同设计技术,提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为提高勘察设计效率和质量应采取的对策。 研究方法:分析协同设计在大型交通勘察设计企业应用的必要性,以及国内外协同设计的现状,结合协同设计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了交通工程勘察设计项目协同设计的方法。 研究结论:交通勘察设计企业的协同设计宜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可分4步,即:(1)利用现有网络及相关资源搭建一个简单的协同设计平台,按照“松散型协同”方式开展设计,摸索适合自身的工作模式;(2)结合各自特点梳理基于文件级协同的需求,建设实用性强、技术性能好、集成性高、应用方便的协同设计平台系统,并开展设计;(3)以主导专业应用软件为基础,制定与其他专业的数据接口标准,并形成集成化软件,实现不同专业间设计规程的集中管理和数据的交流、传递;(4)引入BIM,制订完整的数据标准,在三维设计的环境下开展协同设计,实时传递信息。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运维中存在的隐蔽性强、交互错杂、信息割裂、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BIM与状态监测的车辆段室外管线智能管控设计技术方案。首先,通过BIM技术建立车辆段管线地下管网三维模型,并将管线的各类信息(位置、材质、规格等)以数据化的形式存储在模型中,实现地下管线的三维可视化和管线数据信息化;然后,通过管线监测控制方案设计,在各类管线关键节点安装智能仪表,实时采集管线状态数据,经过后台数据处理和智能化分析,监测分析管线运行状态,开展管线故障预警及故障诊断,利用电动阀门实现故障情况下区域阀门的自动开启及闭合,实现管网状态的实时监测,降低管线故障对车辆段生产作业的影响危害;最后,搭建管线信息数据库和智能管控软件平台,数据库集成管线的运维、能耗、实时监测数据,软件平台将各管线专业信息相融合,形成一个各管线专业集中统一的管理和监视界面终端,集成管线三维展示、状态数据展示、故障报警提醒、智能派单等功能,减少人工作业,提高管线管理效率。研究成果可以为车辆段室外综合管线运维管理提供借鉴,给车辆段基础设施资源的建设、规划提供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和办法。  相似文献   

11.
机车故障诊断系统中的司机室显示屏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介绍一种在机车故障诊断系统中使用的司机室显示屏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法。它以数字信号处理器(DSP)TMS320C5402为主控器,负责故障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以及各种信息的显示,以复杂可编程逻辑器件(CPLD)作为系统的逻辑控制中心,负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TFT-LCD)的显示驱动和其他逻辑时序的实现。以高速大容量FLASH作为故障数据存储器,SRAM作为缓存,两者的配合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数据的存储容量和刷屏速度。该方法成功的克服了传统单片机作为TFT-LCD控制器的速度慢、实时性差等缺点。该显示屏在故障数据传输与存储、故障诊断与提示、底层设备的连接与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企业专用铁路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企业专用铁路生产安全管理系统。该系统以高可靠性的车列定位和GIS技术为核心,基于SQL Server和J2EE的SSM框架实现数据访问和业务逻辑处理,采用GeoServer作为Web展示框架,构建具备生产监控和即时安全管理功能的信息系统。应用情况表明,该系统能实时反应铁路生产情况和安全动态,发现并监督整改安全隐患,提高企业专用铁路安全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吉图珲客运专线供电SCADA系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结合吉图珲铁路客运专线建设项目,从计算机技术、远程监视与控制技术、供电系统技术等方面进行研究,结合供电SCADA系统高实时、大容量、高可靠的建设需求,对系统中的分布式计算模式、实时数据处理技术以及存储技术进行分析与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项目中的供电SCADA系统的建设方案进行初步设计,为后期进一步的设计方案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随着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工程建设规模和管理需求的扩大,业务应用系统也随之增多,业务数据分散,导致数据的内在价值难以充分发挥。数字中台技术为高铁质量管理的业务整合和数据资源汇聚提供了新的思路。文章提出基于数字中台的高铁工程质量管理系统架构,给出数字中台的设计思路,阐述数字中台在高铁工程质量管理系统中的作用,以及所提出的系统在应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为高铁工程质量管理数字化转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前铁路车流推算及监测手段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相对滞后,货物运到期限保障率较低,难以适应日益激烈的货运市场环境。为提升货运作业和车流状态的准确把握与推算能力,提高日班计划、阶段计划一体化编制水平,在阐述铁路车流推算及监测系统目标的基础上,从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3个方面进行总体架构设计,分析铁路车流推算及监测系统功能,即:车流推算、车流监测、流程管控、车流预警分析识别、数据统计分析等,以提升运输生产精准化和调度精细化水平,实现铁路车流推算及监测手段自动化、智能化管理。  相似文献   

16.
魏艳  李波 《铁道通信信号》2005,41(12):27-28
以ZPW-2000系列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系统为例,对铁路信号工程项目管理系统进行介绍,并对施工现场需求较强的室内配线表查询计算作了较为详尽的设计说明,有助于推进科学的项目目标管理与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前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及辅助决策手段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相对滞后,日班计划兑现率较低,制约了调度指挥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为提升调度工作质量,提高日班计划、阶段计划一体化编制水平,在阐述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及辅助决策系统目标的基础上,从表示层、业务逻辑层、数据层3个方面对系统进行总体架构,分析铁路调度工作质量评价及辅助决策系统功能,即:以实现基于全局视野的安全过程卡控,基于大数据架构的调度工作质量评价,跨区段、面向岗位的列车运行图辅助盯控及预测,施工组织可视化管控,面向生产决策的一体化数据统计分析,以提升调度整体工作质量与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梳理和总结了铁路通信网的维护管理要求,结合铁路通信网的“全寿命管理”需求和未来的“智能运维”理念,针对适合于铁路特点的数据分析、评估决策场景进行算法研究和模型建立,采用自动采集、多维存储、大数据分析和“管理驾驶舱”可视化等新技术,研究建设了铁路通信网质量人工智能评估系统,实现对骨干通信网质量数据的全寿命期的采集、分析及管理,为网络优化调整、业务资源变更和修程修制改革提供数据基础,为推广全路通信网的质量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LMD系统作为各铁路局日常安全生产管理重要的信息化管理手段,目前已在全路全面投入运用。海量车地数据交互、机车和车载设备运行数据的并发处理,以及有效运用数据的实时展示,对系统带来巨大挑战、形成系统性能瓶颈。针对此现状,以RMI分布式技术为背景,研究LMD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改进,并提出一种基于RMI分布式的LMD系统设计方法。旨在利用RMI分布式技术优化LMD系统结构,提高系统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