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的计划协同管理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算法,对编组站的生产过程、设备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获得准确的计划管理信息并传递至作业控制子系统。资源优化配置的条件来源于编组站计划管理子系统中信息的充分共享,以及与作业过程控制子系统的信息实时交互。通过研究编组站作业过程,对局-站计划协同优化、阶段计划自动调整、调车计划辅助自动编制方案、站区作业计划一体化管理进行调整优化,提出搭建局-站运输调度数据共享平台,实现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计划协同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针对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在编组站日常作业、施工作业和维修作业中涉及作业过程的联防通信、可视化通信、人员安全、视频监控等并未有机结合的应用现状,借助5G+北斗技术将物联网感知信息实时传递至中心,并借助以云计算、大数据、ICT融合技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应用推动编组站智能化建设,在统一的可视化生产作业管控一体化平台上承载各类智能化业务,将进一步提升编组站车、机、工、电、辆的调度指挥、生产作业、养护维修等各环节的智能化水平,为编组站提质增效、安全生产提供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阜阳北编组站扩能改造工程将原三级四场规模的站场扩大至三级八场并同步配套生产设备、生活设施及既有下行解编系统整治工程。通过对阜阳北站既有站区供配电系统的调查和分析,基于阜阳北编组站扩容改造后的全站负荷计算,依据"尽量利旧"原则,从供电系统、一级配电系统及低压配电系统全面探讨编组站改扩建工程中电力供配电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原则,并在35/10 kV变配电所低压侧无功补偿中引入电缆充电功率与传统容性无功功率补偿结合的无功平衡方案,以加强对编组站用电负荷功率因数的控制。通过对阜阳北编组站改扩建工程中电力供配电设计流程进行归纳和整理,以探讨形成流程化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我国铁路从本世纪初,开始了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其目标是将编组站已有的溜放速度控制、进路控制、车辆管理、信息管理、决策管理等集成为一体,通过在编组站建立统一的综合信息管理与控制平台,完成计划自动编制与调整、计划自动执行与集中控制、作业过程自动控制,实现作业管理和控制一体化、路局调度与车站调度一体化、运输管理与决策支持智能化,以提高编组站作业能力与效率,保证运输安全生产,使编组站信息管理和生产过程全面自动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南宁局集团公司柳州南车站为例,通过分析既有的生产信息统计现状,梳理信息分析需求,提出打造"运输组织大数据分析平台",明确平台数据来源,发挥数据统计、生产组织、专业管理、过程监控和综合分析5大功能,旨在最大限度挖掘编组站运输潜能,发挥区域性编组站优势。  相似文献   

6.
围绕采用制动机微控地面试验装置、本务机车2种方式进行始发列车制动机持续一定时间的全部试验,研究对提升站区运输效率、站区生产组织和机车在站停时等方面的影响,选取武汉北、郑州北和太原北3个编组站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综合分析比较,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成都北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丁昆 《中国铁路》2006,(8):46-48,56
新建的成都北编组站通过采用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CIPS),整合现有成熟的各种过程控制分系统,建立共享信息平台,从调度计划管理着手,将调度计划中与站内经路有关的部分直接下达给控制系统自动执行,并采用优化决策方法,提供站内调车机、线路与走行径路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与优化使用方案,实现调度决策指挥自动化。成都北编组站CIPS系统的核心是编组站信息化的重构,从全面性、一体化、动态性、实时性、自动化等方面,对编组站信息化重新定位、规划、分析、设计与实施,从而实现编组站高度综合自动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区一体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站区空间形态特征及一体化设计中重点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行政中心站站区一体化设计方案,对地下空间的功能整合、一体化交通设计、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
详细分析既有编组站运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实施方法存在的不足,根据《铁路国有企业资产经营责任制暂行办法》和编组站生产过程及其产品特点,提出一套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内部模拟市场经营的运营指标体系。使编组站的管理者和经营者能够直观地了解编组站的运营状况,并通过分析运营指标体系内各元素的变化,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改善编组站工作,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王桦 《中国铁路》2012,(10):17-20
针对襄阳北编组站面临的运能极度紧张、作业组织复杂、施工任务繁重等一系列困难和压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变压力为动力,变常规为精细,变传统为科学,变单一为统一,变被动为主动,不断提升思想观念,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和现代管理模式,构建以车站为主导的站区“大运输”格局,取得了显著成效,编组站工作量实现跳跃式增长,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作业效率处于全路同类编组站前列,凸现了路网畅通的边际效益.  相似文献   

11.
结合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实施和应用情况,指出实现管控结合、局站一体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条件,提高作业效率和自动化程度、扩展辅助生产决策功能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需要,其目标是达到当今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12.
根据铁路编组站生产作业特点,设计了基于数字孪生六维模型的铁路数字编组站智能平台,实现了对编组站运输生产信息的动态有形化提示、运输安全风险的实时智能研判预警、专业管理全方位智能分析预警、施工维修智能统计分析及问题研判、室外作业人员高精度定位及行为轨迹智能预警等功能。试用表明,该平台可以有效提升铁路编组站风险安全管控水平和安全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数据无序”的现状,提出构建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以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的流程为走向,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通过B/S网络结构,设计研发了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系统,实现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的实时监控性、历史记录性、统计分析性、故障预警性和设备管理的可预测性,提高了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保障了调车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新一代编组站综合自动化(SAM)系统实现了"管控结合"的设计理念,介绍SAM系统技术特点和设计实践,比较新丰镇编组站和兰州北编组站的SAM系统,并展望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当货车跟随列车到达编组站时,通常要进行解体和编组作业,货车中转方式的不同对于推算货车停站时间有很大影响。通过分析货物列车编组计划的主要内容,整理出直达列车数据表和直通列车数据表。在推算单个车辆时,分析该车辆走行计划中的经由编组站串,依据直达列车数据表判定此货车是否属于直达列车。对于直达货车,所经过的编组站都按无调作业处理。对于非直达的货车,依据直通列车数据表,设计判断货车经由编组站中转方式的递归判定算法。使用此方法可以快速判定货车在编组站的中转方式,从而使车流推算结果更加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16.
车站调车一体化统计及分析系统对提高编组站运输效率、确保枢纽畅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大同编组站信息系统(SMIS)资源,分析系统结构和功能,提出设计思路,为系统开发提供可行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新丰镇车站自完成纵列式双向三级七场模式改造后,为进一步提高其生产能力,进行了扩能调研,分析了车站现状,从加强密集时段生产组织,压缩等检、技检、待发时间,发挥站机一体化作用等方面出发,对"7.1"调图过渡期间的运输组织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根据实际生产完成情况,论证了针对"7.1"调图所采取的运输组织措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编组站外勤人员传统作业方式中接受的信息和实际情况不一致、作业效率不高的现状,提出了采用编组站外勤移动系统的解决思路,以编组站外勤人员作业管理过程为走向,与McWiLL无线通信系统技术、智能型手持机相结合,通过设置核心网设备和无线网络基站,设计了编组站外勤移动系统,系统具有外勤人员手持机登录、身份确认、手持机派班、数据传输、语音通话、拍照上传、岗位作业移动式处理、信息实时上传等功能。在兰州北编组站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外勤人员作业无纸化及数字化办公,改善了外勤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相似文献   

19.
铁路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设计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分析双向编组站折角车流产生原因,以及对编组站能力和运输组织的影响,总结双向编组站处理折角车的6种设计方法及其适用范围。对于双向编组站,在折角车流大、衔接方向多且处理复杂的情况下,可以进行组合设计,以灵活解决双向编组站的折角车问题,提高双向编组站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   

20.
实现编组站作业计划的自动执行能力,核心在于实现编组站内各作业所需进路的自动优化选择,为每一项作业合理的安排走行进路及进路排序时机。本文以某编组站为背景,通过绝缘节和道岔节点,构建了车站网络的抽象描述方法。以作业准点率最大,作业总延误时间最小及进路总路径长度最短为优化目标,以进路冲突、作业时间冲突、满足作业计划要求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了编组站进路选择的多目标优化模型。利用进路选择的0-1特性,提出了适合求解进路选择模型的遗传算法。实际案例证明:该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优化目标,有效调整进路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干扰,实现了作业计划的自动执行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