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5,(3):8-12,120,121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尚不能算世界造船强国,认为用造船大国来表述更为确切。前不久,《中国造船为何不能像高铁成为国家名片?》一文引起业界关注。一时间,有关中国是否已入世界造船强国之列,以及中国造船是否已成国家名片的争论不断涌现。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看待目前的中国造船业呢?强国论"目前,中国已位列世界造船强国之列,并且它早已是一张国家名  相似文献   

2.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造船质量标准》、《中国修船质量标准》的实施,将有力助推中国在2020年建成新型船舶工业标准体系,为步入世界造船强国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先进国家行列奠定坚实基础。造船修船工业,不仅将成为全面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新亮点",还将成为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3.
正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航运、造船及相关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航运大国、造船大国。作为海事界的重要技术力量之一,中国船级社(CCS)凭借多年的深厚技术积淀,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行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独特的技术支撑作用。目前,随着中国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航运强国和造船强国建设的不断加速,CCS也被寄予更多的厚望。  相似文献   

4.
杨培举 《中国船检》2010,(3):17-20,119
作为长期致力于船舶和海洋事业的科学家,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有生一直盼望着自己的国家能够早日成为世界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今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通过对他的采访,再次感受到了他对中国建设造船强国和海洋强国的殷切希望和深邃见解。  相似文献   

5.
持续稳定地方造船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未来的造船过程中,只有优化管理模式、创新生产技术、丰富产品类型才能展望未来,才能实现我们的既定目标,成为世界造船大国、造船强国,由中国制造跨向中国创造。  相似文献   

6.
造船强国:路漫漫其修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去的一年,国际船舶市场急速攀升,世界造船产业加快向东方转移,令国人似乎看到了实现造船强国梦想的曙光。2003年中国不菲的造船业绩,使舆论和业界似乎都不愿再保持低调,赶超日、韩问鼎世界造船霸主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从情势看,这种推论似乎是成立的,我国造船业已跻身世界三甲,并且坐稳了第三的位置,同时,我国还具有劳动力资源丰富、工资成本低的优势,而这正是日、韩的软肋。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国造船业已经具备了与日、韩抗衡的实力?未来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宝座非中国莫属吗?  相似文献   

7.
钟彩 《珠江水运》2013,(20):29-31
过去,中国内地港口在世界港口中默默无闻,现在它们却正在改变着全球港口业的格局,全球港口业迎来了中国时代。一直有观点认为,我国是航运大国,而非航运强国;我国是造船大国,而非造船强国。那么可以肯定的是,我国是港口大国,也是港口强国。  相似文献   

8.
安飞 《中国船检》2004,(6):40-43
2003年,中国造船产量约为600万吨.这是自我国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8年以来.首次突破全球造船总量的10%。伴随着中国造船能力的不断攀升.有业内人士预言,在2020年中国造船产量将有望超越日、韩.成为全球瞩目的“世界船坞”。而就在中国船舶工业谋求进一步扩大发展的同时.日、韩、欧、美等造船强国却在近期开始控制本国造船业的发展规模。日本甚至认为中国增强造船能  相似文献   

9.
船舶配套:高消费压痛造船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中国造船业开创了超出想象的大局面。据预计,2004年造船完工量将突破800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的15%;明年造船完工量将超过1000万载重吨,占世界份额达18%以上。这已经超越了中国原来的预期目标(2005年占世界份额的16%)。 但我们仍然有不足。前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视察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时指出,虽然我国目前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也应该看到我国造船工业和世界先进造船国家相比还有差距,我们的研发水平、建造水平和配套水平还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我们不仅要做造船大国,还应做造船强国,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的确,我们在惊喜之余,也不能忘记辉煌背后的疼痛。比如,船舶配套高消费现象,就是眼下制约中国成为造船强国的最大障碍。为什么船舶配套高消费现象愈演愈烈,如何才能走出高消费的误区,成了中国造船界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记者前往全国一些地区进行了采访,以探其因。  相似文献   

10.
虽然我国已经是世界造船大国,但是与世界造船强国相比仍然存在巨大的差距。要想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效措施之一是使我国成为世界造船强国。而制造业信息化是当今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进军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有效方向。因此,推进新一代造船信息化将是实现造船强国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云制造理论,搭建船舶云制造服务平台,研究船舶协同制造商筛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