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消费越来越成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汽车产业也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将继续推动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本文就针对汽车产业在中国的发展现状进行研究,找出中国的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如何充分利用优势及其他工具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的汽车产业也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国外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外资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改革开放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与国外汽车产业合资合作的历史。因此,加强对外资问题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深刻了解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过程,而且也有利于准确把握未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苏茜 《汽车与安全》2006,(12):20-23
汽车电子在汽车产业发展中将越来越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完善和促进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壮大,汽车电子的发展也呈现出了一片广阔的前景。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和在节能、环保、安全等方面日益严格的要求,以及人们对车载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需求,为汽车电子提供了发展平台和机遇。  相似文献   

4.
<正>我国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滋生出许多新问题是现行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所不能解决的,因此迫切需要新的产业政策来指明方向,时下突出的汽车行业纵向垄断和新能源汽车发展等问题将成为政策讨论重点,新汽车产业政策呼之欲出。汽车产业政策被誉为汽车行业的"宪法",对汽车行业发展具有宏观指导作用。我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对汽车行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汽车行业的腾飞。但2004年出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十年期将至,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也滋生出许多问题需要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来指明方向,填补漏洞。  相似文献   

5.
第十六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日前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本次科博会中汽车产业是重点展出内容,在4号馆设立了汽车科技展.汽车产业是一个开放、兼容的产业,中国汽车产业近些年快速发展也得益于科技产业的快速发展,机器人、物联网、新能源、卫星导航、云计算、新材料等高尖端技术都将支撑整个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未来的汽车将是一台移动在城市物联网中的智能计算机,本次科博会上展示了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雏形. 新能源汽车 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经历了快速发展之后已经回归理性,中国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在冷静思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趋势和未来.新能源汽车"降温"不代表国家已经放弃了新能源汽车,在本次科博会上可以发现新能源依然是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很多企业在不断摸索创新,虽然新能源汽车不可能短时间产生经济效益,但是研发中很多新技术却反哺了常规能源汽车.  相似文献   

6.
三、汽车产业发展环境严峻中国汽车市场规模大、发展快、发展潜力大、持续发展时间长(快速增长期需20~30年),这是母庸置疑的,也是世界公认的。但是这也给汽车能源需求、环境污染、道路交通安全、城市道路拥堵、原材料消耗和停车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7.
到2020年,世界汽车产业将是什么样的?中国汽车产业又将如何?我们是否已做好准备?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到今天,我们大胆地提出这样的设想,并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在未来近15年间,中国汽车产业将有可能面临3大机遇:第一,世界范围内的汽车市场将扩大,而且速度不会很慢。以目前的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时代下的新能源汽车商业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能源汽车作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国内部分重点示范城市,在推广新能源的道路上也初见成效.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依赖于技术方面的不断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也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因此本文在总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背景和现状基础上,结合互联网时代下汽车行业发展的模式,分析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创新商业模式,为车企转变互联网思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汽车与配件》2024,(5):40-45
<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快速迭代的数字化、规模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矩阵,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欧洲是除中国外的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市场,且率先提出于2035年禁售燃油车。中国新能源汽车出海欧洲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向全球的重要一步,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汽车维修市场是服务汽车产业的重要力量,是满足国民出行需求的关键保障,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媒介。然而我国汽车维修市场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诸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汽车产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率。对此,本文结合汽车维修市场的发展现状,探析汽车维修市场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30万辆,位居世界首位,产业进入规模化发展新阶段,由产品导入期转为快速发展期。然而成绩与问题并存,新能源汽车产业一直是政策主导的产业,市场增长背后技术积累动力不足。未来政府、政策如何重新定位?市场规模与研发积累将如何选择?困扰行业发展的电池、基础设施和商业模式三大痛点又将如何破解?这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2016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讨论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中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该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汽车产业逐渐进入稳定发展时期随着中国汽车产能不断扩大,汽车产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上可供消费者选择的品牌和车型不断增加,消费者的选择也日趋理性,中国汽车产业在市场的影响下逐步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但很难出现2002~2003年时那种产业规模急剧扩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随着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加入WTO,随着汽车消费环境的变化,1994年的《汽车工业产业政策》有些方面已经不适应汽车工业的发展,因此,制定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十分必要的,它充分体现了国家对汽车产业的重视。新的《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是中国汽车产业在新的发展阶段总的指导方针,它将为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制订好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提供明确的指导方针和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时代汽车》2008,(3):14-21
2008年,对于中国汽车产业来说,又将是一个政策频出的年份。这些政策的出台背景是什么?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韩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外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在汽车产业,外资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中国加入WTO,外资大量地拥入国内市场,改变了国内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本文以汽车产业链为主线,通过对中韩两国汽车产业利用外资方面的异同比较,指出韩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其合理利用外资是分不开的,而合理利用外资的做法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司康 《汽车情报》2008,(16):14-16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兴与衰都与国家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汶川I地震对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有何影响?有言论称地震只是突发事件,短期影响不大,长期更不会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有言论称车业外部环境本己严峻,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中国汽车产业可能从此转入发展低迷期。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后者过于悲观,前者则更趋实际。  相似文献   

17.
司康 《城市车辆》2008,(6):55-57
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兴与衰都与国家经济环境息息相关。汶川地震对未来中国汽车产业有何影响?中国汽车能否经此一“震”?有言论称地震只是突发事件,短期影响不大,长期更不会影响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也有言论称车业外部环境本已严峻,地震更是雪上加霜,中国汽车产业可能从此转入发展低迷期。孰是孰非,笔者认为后者过于悲观,前者则更趋实际。  相似文献   

18.
<正>汽车行业的国际化是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工业水平的标志。近年来,特别是加入WTO以来,中国的汽车产业的发展非常迅猛。但是中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步伐,相对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速度而言,显然是滞后了。但是可喜的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组织,开始关注、支持我国汽车产业国际化的发展。中国的汽车产业国际化应该说是初见成效,但  相似文献   

19.
周强 《汽车科技》2010,(1):5-10
汽车是改变世界的机器,也是推动当代主要大国崛起的支柱产业。以近代主要强国的发展实践论证了汽车产业在推动大国崛起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提出汽车产业在推动中国崛起中肩负着重大责任,同时,分析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基础与国际汽车强国存在的差距,并指出了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重大机遇。  相似文献   

20.
《时代汽车》2007,(3):8-15
伴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社会正在逐渐形式,汽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两会”开展前夕,在采访汽车界代表、委员以及从他们的提案和议案中,记者深切感到:如何使汽车产业又好又快、持续健康地发展,如何构建一个车与人、车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汽车社会,是这届“两会”上委员们思考的重要议题之一。[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