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亚集装箱港口市场运营现状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前提下,尤其是在不断高涨的中国经济的驱动下,东亚集装箱市场持续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繁荣景象不可多得。随之而来的是远洋运输业、集装箱转口业、港口码头和机场业、跨国物流业,以及亚洲各国腹地多式联运网络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作为东亚集装箱港口市场中的重要一员,中国近几年出口到美国、欧洲和日本的集装箱贸易量以及从世界各地进口的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贸易量保持年年增长。  相似文献   

2.
柳鹏 《中国港口》2005,(10):14-16
随着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外集装箱码头经营人纷纷看好中国市场,逐年增加在中国港口业的投资规模。特别是近年来,中国集装箱港口的规模经济逐渐呈现出来,在竞争集装箱码头优质资产时,外国资本竞争加剧,掀起了新的一轮集装箱码头业投资热潮。  相似文献   

3.
外资的中国港口投资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迪 《中国水运》2006,4(7):36-37
近年来,伴随亚太地区特别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港口业发展迅猛,已经成为亚洲乃至全球航运业繁荣兴旺的引擎。2005年我国港口吞吐量达到49.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80万标准箱,10个港口跻身世界亿吨大港行列,上海港吞吐量达到4.43亿吨,跃居世界第一大港。上海港、深圳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800万和1618万标准箱,分别跃居世界第三和第四位。中国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已由港口大国进入港口强国。  相似文献   

4.
《水运文献信息》2005,(10):15-16
随着近几年亚洲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中国经济的腾飞,亚洲区内贸易日益增长,刺激了东南亚集装箱港口的建设和发展。在2004年世界30大集装箱港中,东南亚的港口就占据了7席。  相似文献   

5.
安飞 《中国船检》2004,(4):12-14
2003年是我国港口业实现腾飞的一年。这一年,我国主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6亿吨,同比增长16.9%,亿吨大港也增至8个。同时,我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跃居世界首位。其中上海港、深圳港双双突破1000万标箱,分别跃升为世界集装箱大港的第三、第四位。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国港口业的腾飞势不可挡。 然而,居安思危。在2004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交通部部长张春贤提出,我国当前港口吞吐量已超过港口设计能力,部分港口存在着超负荷运作现象,应谨防历史上“压船、压港”的状况重现。显然,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滞后已无法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而对于港口吞吐量的逐年递增,也颇有些尴尬。应该说,腾飞中的中国港口业,既让人兴奋,又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6.
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竞争态势以及竞争港口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亚地区经济贸易的不断发展,导致有关港口之间集装箱运输的竞争空前激烈,已进入白热化状态。本文分析了我国大陆相关港口在枢纽港之争中的状况,为相关港口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益的咨询意见,并就东亚地区有关国际港口集装箱运输的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从中揭示出我国大陆相关港口业竞争优势以及尚存的劣势,为我国大陆有关港口制定发展战略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本文对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演变情况进行了分析,在建立了界定原则的基础上,确定了本研究进行竞争力比较研究的8个港口,  相似文献   

7.
《世界海运》2010,(4):10-21
过去,中国港口在世界默默无闻,现在它们却正在改变着全球港口业的格局,全球港口业迎来了中国时代。近年来,在经济形势良好导致港口高回报的利益驱动下.地方建设和发展港口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全国沿海、沿江省市掀起了港口建设的热潮,甚至有些沿海县城都把建港作为发展大计。  相似文献   

8.
集装箱运输业的不断成熟,给集装箱港口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根据英国海洋咨询公司的报告,在1995—2000年之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预计每年将增长9%,到2000年将达到222亿TEU,在2000—2005年之间,平均将以7%~9%的速度递增;而在2005—2010年之间,平均年增长率将达5%~7%,即到2010年世界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可望达到3.91亿~465亿TEU之间。如此之快的发展速度,迫使世界集装箱港口业也要有相应的发展,以适应世界集装箱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大幅度提高。笔认为,在未来的若干年中,世界集装箱港口的发展将出现如下趋势。  相似文献   

9.
2007年11月28日,中国集装箱运输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录宣告诞生:大陆港口集装箱年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标准箱。在连续四年保持世界第一的基础上,中国港口再次以亿箱的“巨量”登上了全球港口业的巅峰。由此树立中国港口、航运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中国已全面跨入了全球集装箱运输产业的前列,并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与贸易物流链中承载更为重要、更加突出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张荣忠 《中国港口》2007,(10):54-56
<正>韩国港口业紧紧抓住当前滚烫发红的亚洲经济带来的集装箱运量逐年迅速递增的市场机遇,尤其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地充分利用中国经济大发展等有利因素,不失时机地大规模发展韩国集装箱港口码头,已经不是新闻的新闻。日本东京出版的"航运和贸易新闻"于2007年3月30日出版韩国特刊报道,最近建成和继续扩建的韩国集装箱港口码头重大工程包括釜山新港,光阳港集装箱码头,仁川港物流枢纽工程,以及在集装箱港口  相似文献   

11.
集装箱港口(码头)是投资回报比较丰厚的行业。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以及发展中国家港口经营私有化的推动下,集装箱港口(码头)的业务经营向为数不多的国际港口集团集中的趋势日益明显。据伦敦德鲁里航运咨询公司的分析报告,世界前十大码头经营人控制着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45.3%(见表1),而世界前二十大码头经营人仅控制着全球集装箱吞吐量的56.7%。  相似文献   

12.
世界航运和港口吞吐量是世界经济的晴雨表。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强劲复苏,全球贸易额快速增长,为国际航运业尤其是集装箱运输带来了强劲的需求。在作为世界制造中心不断高涨的中国经济的驱动下,东亚特别是中国港口持续呈现蓬勃发展的繁荣景象。表1、表2列出了2006年世界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前10位港口排名,显示了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13.
2003年是我国“十五”计划的第三年,港口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势头。2003年全国沿海港口集装箱运输量达到4800万标准箱,比2002年超过l100万箱,从而首次跃居世界第一。上海港、深圳港集装箱运量也首次升至世界港口的第三、第四位。目前,港口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世界港口     
《港口科技动态》2003,(1):48-49
2002年世界十大集装箱港口,世界各地集装箱吞吐量预测,美西两港稳拿第八第十,纽约码头将建铁路快线,美邀欧盟港口参与CSI计划受阻,德国实施新规保障港口安全,俄罗斯港口业2002年增势明显,欧洲最佳港口鹿特丹不敌深圳港,新罗西斯克港石油码头再次关闭,新港集装箱吞吐量仍为世界亚军,新加坡将举行大型海事安全会议,新加坡港如何稳住阵脚,丹戎帕拉帕斯港中转货量占95%。  相似文献   

15.
1 沿海三大经济区域主要集装箱港口吞吐量发展现状经过多年建设,我国基本上建成了功能齐全、配套合理、内外开放的港口体系。沿海集装箱港口已基本形  相似文献   

16.
《世界海运》2008,31(6):35-35
由于受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港口生产特别是外贸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相似文献   

17.
悦读生活     
《珠江水运》2009,(10):92-93
《中国集装箱港口竞争力研究》作者:武良成,郑宇劼等著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8-12007年11月28日,我国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突破1亿标箱,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集装箱“大港”之国。那么,“大港”之国,中国的集装箱港口以后该如何发展?具体到一个港口,如何进一步提升其竞争力呢?本书针对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8.
范晓捷 《集装箱化》2012,23(5):10-12
12011年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2011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放缓,世界贸易呈现降温趋势,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受此影响,2011年全球港口运行总体走弱,集装箱吞吐量增长率下降。据德鲁里统计,2011年全球港口集  相似文献   

19.
我国港口集装箱出口业务发展基本情况1.港口集装箱业务发展迅速中国现阶段港口集装箱业务规模居于世界前列。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集装箱这一运输模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改革开放30年给中国集装箱码头带来了巨变:1979年全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仅3.29万标准箱;2007年,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1亿标准箱,为1.14亿标准箱,全球占比高达23%。全球前二十大集装箱港口中,中国独占9席,其中上海与香港分居第二和第三位。  相似文献   

20.
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时代,港口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从世界港口业的发展来看,港口之间采取一种竞争合作的策略是一种趋势。对于我国港口来说,经济全球化和航运联盟的趋势,要求港口之间建立竞争合作的战略。另一方面,随着我国《港口法》的出台、港口市场的开放,我国沿海港口面临着更加激烈的外部市场竞争,也需要通过开展本地区港口的合作,来加强整体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