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讨正常 SD大鼠血清及组织内源性哇巴因 ( EO)的含量 ,为 EO生理及病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及实验依据。方法 制备高度特异性的哇巴因抗体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ELISA)的方法 ,对正常 SD大鼠血清及组织标本测定其 EO含量。结果 血清、肝脏、肾脏、肾上腺、垂体及下丘脑内 EO含量分别为 ( 1 .1 2± 0 .1 7) μg/ L、( 1 .79± 0 .44) μg/ kg组织、( 1 .0 8±0 .63)μg/ kg组织、( 1 .73± 0 .81 )μg/ kg组织、( 2 7.54± 6.91 )μg/ kg组织、( 1 .83± 0 .54)μg/ kg组织、( 1 0 .1 0± 3.0 8) μg/ kg组织。肾上腺内 EO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织及血清 EO含量。结论 确定了正常 SD大鼠血清及多种组织内源性哇巴因的含量 ,提示肾上腺有可能是 EO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察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126例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83例)和对照组(43例)。冠心病组按冠脉狭窄积分又分为三组:轻度狭窄组(15例)、中度狭窄组(35例)、重度狭窄组(33例);对照组冠脉造影正常。酶法测定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血清胆红素。结果冠心病组血清总胆红素为(12.30±3.84)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07±1.4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8.23±2.82)μmol/L;正常对照组总胆红素为(14.59±4.37)μmol/L,直接胆红素为(4.66±1.55)μmol/L,间接胆红素为(9.93±3.33)μmol/L。冠心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均降低(P<0.05)。冠脉积分与胆红素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总胆红素r=-0.263,P<0.05,与直接胆红素r=-0.187,P<0.05,与间接胆红素r=-0.261,P<0.05)。冠脉狭窄三组间胆红素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①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心病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较正常人群明显降低;②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使用人血白蛋白在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间因腹水就诊于我院的101例肝硬化合并肾病综合征患者。所有患者接受口服利尿剂及静脉注射白蛋白治疗。汇总患者基线资料,评价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及肌酐水平变化。治疗前后白蛋白升高水平大于中位值(1.8 g/L)的定义为治疗有反应组,反之定义为无反应组,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治疗结束后,所有患者腹水相关腹胀症状得到临床缓解,治疗过程中无1例发生急性肾损伤。32例患者在出院后6个月内因腹水反复住院。治疗后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升高[(26.5±5.9) g/L vs.(29.9±4.9) g/L,P<0.001],治疗前后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1.9±118.4)μmol/L vs.(108.5±87.9)μmol/L,P=0.816]。53例患者归为有反应组,有反应组与无反应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肝硬化病因、24 h蛋白尿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有反应组血清肌酐水平[(84.1±51.2)μmol/L vs.(142.7±158.4)μmol/L,P=0....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同型半胱氨酸 (HCY)与脑梗塞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 2 (B1 2 )对HCY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 40例脑梗塞患者和 2 0例同龄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浓度 ,用SimulTRAC SNB放射法测定两组血清叶酸、B1 2 的含量。结果 ①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 (2 4 0 2 μmol/L± 1 1 2 4 μmol/L)高于对照组 (1 4 0 μmol/L± 4 48μmol/L) (P <0 0 1 ) ;②脑梗塞患者叶酸水平 (4 82 μg/L± 1 9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 (6 88μg/L± 2 85μg/L) (P <0 0 0 1 ) ;脑梗塞患者B1 2 含量 (2 4 7 56ng/L± 1 58 72ng/L)略低于对照组 (2 70 31ng/L±1 98 39ng/L) ,但无显著差异 (P >0 0 5) ,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均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 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高于同龄健康人 ;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性 ,与B1 2 水平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同型半胱氨酸(HCY)与脑梗塞的关系及叶酸、维生素B12(B12)对HCY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40例脑梗塞患者和20例同龄健康对照组血浆HCY浓度,用SimulTRAC-SNB放射法测定两组血清叶酸、B12的含量。结果①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24.02μmol/L±11.24μmol/L)高于对照组(14.0μmol/L±4.48μmol/L)(P<0.01);②脑梗塞患者叶酸水平(4.82μg/L±1.97μg/L)显著低于对照组(6.88μg/L±2.85μg/L)(P<0.001);脑梗塞患者B12含量(247.56ng/L±158.72ng/L)略低于对照组(270.31ng/L±198.39ng/L),但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两组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均呈负相关性,与B12水平无显著相关。结论脑梗塞患者血浆HCY浓度高于同龄健康人;HCY浓度与叶酸水平呈负相关性,与B12水平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40例肾功能衰竭(简称肾衰)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与肾衰程度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肾衰患者血清泌乳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05),肾功能损害越严重,血清泌乳素水平越高(P<0.0005)提示血清泌孔素水平,可反映肾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人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重型乙型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7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7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35例健康体检者的血清HMGB1水平,并对其中30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入院时、入院后第7天、第14天血清HMGB1水平进行动态检测;同时进行相关化验指标的检测,根据终末期肝病模型(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MELD)评分2002年标准版公式即:MELD分值=3.8×ln[胆红素(mg/dL)/18]+11.2×ln(INR)+9.6×ln[Cr(mg/dL)/88]+6.4×(病因:胆汁性或酒精性0,其他1),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MELD评分计算。结果正常对照组、慢性HBV感染组、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组患者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14.29±4.01、49.68±7.72、61.92±15.42,重型乙型肝炎组明显高于慢性HBV感染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HBV感染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中存活组与死亡组血清HMGB1水平(μg/L)分别为:62.02±16.16、62.59±14.9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HMGB1水平与MELD评分无明显相关性(P>0.05);动态检测发现,死亡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持续下降,而存活组患者入院后血清HMGB1水平下降至第7天后出现再次上升趋势。结论 HMGB1可能与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发展有关;血清HMGB1水平与MELD评分及患者预后未见明显相关性;动态检测血清HMGB1水平,可能对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预测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泌乳素 (PRL)与宫颈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放射免疫方法测定宫颈癌治疗前后血清泌乳素水平。结果  5 6例宫颈癌患者中 ,2 1例 (3 7 5 % )PRL水平大于正常值 ,PRL异常的宫颈癌患者经治疗后 ,体内PRL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 (P <0 0 1 ) ,且恢复到正常水平。结论 宫颈癌组织可能分泌PRL ,PRL可能在宫颈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 患者,女性,65岁,多食、怕热、体重减轻两月。实验室检查符合甲亢,T_3 8.0 nmol/L(正常值1.23~3.39 nmol/L)、T_4>309.6 nmol/L(正常值54.18~174.15 nmol/L)、TSH<1 mlU/L,(正常值0~9 mIU/L),曾在外院服他巴唑30 mg/d,1月后减至10mg/d。1990年11月21日来我院就诊时,食量正常,体重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和抗偏头痛药物舒马曲坦(Sumatriptan)对大鼠三叉神经节(TG)离体培养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TNF-α、IL-1β、IL-2和Sumatriptan分别加入DMEM培养液中,与SD大鼠TG离体孵育24h;进一步将细胞内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MAPK)信号转导系统ERK1/2、JNK、P38三条信号通路关键激酶特异性阻断剂PD98059、SP600125、SB239063加入DMEM培养液中,30min后分别加入有效浓度的炎性因子TNF-α和IL-1β后,与大鼠TG共同孵育24h,实时定量PCR(RT-PCR)法检测TG内CGRP-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50μg/L的TNF-α、25μg/L的IL-1β可明显上调离体TG内CGRP-mRNA表达水平(P<0.05),0.1g/L和0.5g/L Sumatriptan能显著下调TG内CGRP-mRNA表达水平,而20~80μg/L的IL-2对CGRP-mRNA表达无影响。特异性阻滞剂SP600125、SB239063分别与50μg/L TNF-α、25μg/L IL-1β孵育24h后,CGRP-mRNA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TG离体培养时,炎性因子TNF-α、IL-1β可显著上调CGRP-mRNA表达水平;一定浓度的舒马曲坦能下调CGRP-mRNA表达;JNK和P38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TNF-α、IL-1β诱导的TG内CGRP-mRNA上调过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对人冠脉平滑肌细胞表达基质金属蛋白酶-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3,MMP-3)的影响。方法①采用20μg/L的IL-1β、10μg/L的IL-6各自刺激人冠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0、2、4、8、24、36 h后收集细胞;②采用不同质量浓度的IL-1β(0、5、20、40μg/L)、IL-6(0、5、10、50μg/L)刺激人冠脉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6 h后收集细胞。③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内MMP-3基因的表达量。结果①在同剂量IL-1β、IL-6刺激下,MMP-3的表达量在2 h时就开始发生上调,8 h达高峰,而后开始下降;②在不同剂量IL-1β、IL-6刺激下,MMP-3的表达量在实验剂量范围内随着剂量的加大呈上升趋势(IL-1β:r=0.907,P=0.000;IL-6:r=0.919,P=0.000)。各因子不同剂量组MMP-3的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差异(IL-1β:F=24.047,P=0.000;IL-6:F=14.081,P=0.001)。IL-1β20μg/L和40μg/L组间MMP-3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154),IL-6 5μg/L和10μg/L组间MMP-3表达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292)。结论炎症因子IL-1β、IL-6能促进冠脉平滑肌细胞中斑块稳定相关标记物MMP-3的表达,这可能是炎症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首发未服药患者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特点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研究组39例患者,符合DSM-Ⅳ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首次发病未进行过药物治疗,均给予单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6周,治疗前、治疗6周末完成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估和BDNF含量测定。健康对照30例,入组时完成血清BDNF含量测定。结果研究组血清BDNF含量治疗前、后分别为(6.82±2.15)μg/L、(8.16±2.84)μg/L,治疗后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49,P=0.021),但均低于对照组的(11.6±3.3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39,P<0.001;t=4.634,P<0.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评分、阴性症状评分及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164,P<0.001;t=4.520,P<0.001;t=4.132,P<0.001;t=5.142,P<0.001)。治疗前血清BDNF含量与PANSS总评分减分率、阴性症状评分减分率呈正相关(r=0.348、0.351,P均<0.05),与阳性症状分减分率、一般精神病理评分减分率及病程无相关性(r=0.204、0.186、-0.058,P均>0.05);治疗前后的血清BDNF含量变化值与病程呈负相关(r=-0.345,P<0.05),与PANSS总评分及各因子评分的减分率均无相关性(r=0.036-0.174,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首发未服药患者的血清BDNF含量低于正常人,治疗后血清BDNF可提高;治疗前的含量可能作为预测药物疗效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对大鼠降钙素水平的影响。方法给动物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GM-CSF,然后用RIA试剂盒检测血中降钙素水平,同时测血中钙、磷及碱性磷酸酶。结果血清钙水平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降低,但仅大剂量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性大鼠血清降钙素水平各实验组均比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实验组的血清磷均比对照组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碱性磷酸酶未见有显著的组间差异。结论50μg/kg的GM-CSF可以引起SD大鼠血清钙下降;10μg/kg和50μg/kg的GM-CSF均可以引起雌性大鼠的血清降钙素降低,但对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对不明原因不孕19例以及已育健康妇女14名为对照组,测定黄体中期子宫内膜中锌、铜、铁、锰含量,以探讨子宫内膜微量元素含量与黄体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孕组子宫内膜锌含量显著降低(P〈0.001),铜、锰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锌/铜、铁/铜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P<0.05);黄体中期不孕组血清孕酮和泌乳素浓度亦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3.72士9.35)nmol/L,vs.(50.91士12.of)nmol/L,P<0.001,和(21.37土7.43)μg/L,vs.(30.46士9.22)μg/L,P<0.05],且对照组内膜锌与血清孕酮水平呈正相关(r=0.57996,P<0.05)。提示:黄体中期内膜锌含量、锌/铜及铁/铜比值与子宫内膜的分泌期改变密切相关,测定内膜锌/铜、铁/铜比率可用于评价黄体功能及不明原因不孕妇女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与肝功能性血流量(FLPF)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50例LCPH患者和10例同期手术的非肝硬化肝囊肿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CD44的表达水平,放免法检测血清透明质酸的含量,D-山梨醇清除率法检测FLPF。结果对照组肝组织CD44表达水平很低,阳性染色面积为(3.49±0.38)μm2,LCPH组则明显上调,达(41.38±11.88)μm2。对照组血清透明质酸含量为(48.15±14.39)μg/L,LCPH组升高,达(116.11±20.12)μg/L。对照组FLPF为(1 261.22±65.79)mL/min,LCPH组降低至(770.33±48.53)mL/min。结论 LCPH患者肝窦内皮细胞功能的变化与FLPF的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正> 患者女性,19岁,农民,以发烧、发冷、头痛、腰痛、少尿4天之主诉于1984年11月24日入院。以往无癫痫及眼病史。查体:体温39℃,脉搏128次/分,呼吸28次/分,血压8/5.3kpa,神志清楚,颜面潮红,胸前皮肤可见散在淤点,球结膜明显充血、水肿,心肺未见异常,肝脾未触及,两肾区有叩痛,病理反射(-)。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51g/L,白细胞16×10~9/L,中性78%,淋巴22%,血小板90×10~9/L。尿常规:蛋白(++),红细胞(+)。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发热、低血压、少尿三期重叠)。患者入院后经迅速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强心等治疗后,于次日体温降至正常,血压稳定于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DTI对大鼠血脂、血脂蛋白胆固醇及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DTI 0.5mg/kg腹腔注射可升高正常大鼠的TG,降低正常大鼠和高脂饲养大鼠的HDL-c和HDL—c/LDL—c;在10μg/kg时静脉注射能促进家兔血栓形成,在5μg/kg和10μg/kg时增加高切变率下血浆粘度。说明DTI对大鼠血脂调理和家兔血液流变学指标可能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目前陕西地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AITD)患者碘的营养状况,初步探讨人体内碘的代谢状况与AITD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收集病例388例,其中AITD患者283例,非AITD对照105例。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记录甲状腺的大小、形态、质地等情况;测定尿碘浓度、甲状腺功能以及甲状腺自身抗体。应用SPSS12.0进行数据处理。结果研究人群中Grave s病(GD)组的尿碘中位数是212μg/L,桥本甲状腺炎(HT)组是245.4μg/L,对照组是197.8μg/L,三组的尿碘分布有统计学差异。HT组患者在不同的尿碘水平上,血清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微粒体抗体(TMAb)以及高敏促甲状腺激素(HS-TSH)水平的差别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在AITD患者中存在饮食碘过多的问题,此可能在AITD的发病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ICP-AES法测定血硼及儿童血硼质量浓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血硼的方法,确定南京地区儿童血硼质量浓度正常值范围。方法全血经1 mol/L HNO3处理后用ICP-AES法测定,并用该方法测定南京地区1 032名健康儿童及1 364名就诊儿童血硼。结果方法精密度为1.60%-4.31%,回收率为93.3%-98.9%。1 032名健康儿童全血硼质量浓度为(41.8±16.7)μg/L,1 364名就诊儿童血硼质量浓度为25.1-58.5μg/L(77%)。结论全血经硝酸处理后测定血硼,精密度及回收率均较理想,可以作为测定血硼的参考方法。并初步提出该方法的南京地区儿童血硼参考范围为25.1-58.5μg/L(1岁以下儿童除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慢性肾小球疾病患者尿液Ⅳ型胶原 (Ⅳ C)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测定了 5 6例慢性肾小球疾病 (CGD)患者及 1 2例正常对照 (NC)、1 0例肝硬化(NGD)患者的尿液Ⅳ C。结果 ①肾功正常的PGD患者尿液Ⅳ C高于NC ,但无统计学意义[(7.3± 6 .7) μg/Lvs(5 .7± 2 .3) μg/L ,P >0 0 5 ] ;②非肾病 (肝硬化 )患者尿液中未检出Ⅳ C ;③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尿液Ⅳ C显著高于正常对照及CGD肾功能正常患者 [(4 1 .6± 32 .9) μg/Lvs(5 .7± 2 .3) μg/L ,(1 5 .7± 1 0 .2 ) μg/L ,P <0 0 0 1 ]。 结论 ①尿液Ⅳ C为慢性肾小球疾病的较为特异的标志物 ;②尿液Ⅳ C的变化更能反映慢性肾小球疾病的发展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