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贾顺礼 《铁道建筑》2003,(11):40-42
分析了高碑店车站地下通道出入口的施工难点(西南出入口的拱部开挖,在建、已建通道结构的连接,西北出入口明挖时的边坡支护),采取了相应的技术措施,既保证了通道安全顺利完成,也保证了工程质量。在边坡支护中采用了双向土工格栅。  相似文献   

2.
地铁出入口作为联系地上、地下城市空间的载体,其结构布局、建筑形式与城市功能、规划、景观息息相关。作为北京首次采用8A编组的地铁线路,地铁16号线不仅可满足更高的交通需求,更对车站附属地面建筑及与周边环境的融合关系等问题高度重视。结合出入口功能、占地及外观体量,全线出入口建筑类型主要分为标准直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侧出口(含带室外排烟风室)、出入口和无障碍合建口、独立无障碍口、安全出口等,分别对其地面建筑外轮廓尺寸进行标准化设计。同时,对地下通道高宽、爬升段楼扶梯布置形式进行了统一,为地下出地面基础部分提供了预留预埋的接口条件,也为今后地铁车站的出入口建筑设计提供了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窦瑶 《铁道建筑技术》2012,(Z2):20-21,39
地地铁车站出入口是连接地铁车站与外界的纽带,是乘客进出车站不可缺少的通道。随着当今交通的发展,地铁建设的大力推进,线网的不断扩展,出入口的设置位置对于城市景观和城市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介绍地铁地下车站出入口设置原则,重点探讨特殊条件下出入口设计的问题及出入口配合城市景观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4.
浅埋地铁出入口通道大多是明挖施工,浅埋暗挖的出入口通道采用拱型断面也屡见不鲜,而矩形暗挖断面由于结构受力不太合理而很少采用,深圳地铁车公庙站的出入口通道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采用了矩形暗挖断面.本文就该形式的结构分析、支护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相旭 《科技交流》2007,37(4):146-153
北京地铁10号线双井站3、4号出入口穿越桥区段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其中4号出入口避难通道距离双井立交桥桥桩最小距离为1.8m,3号出入口避难通道距离桥桩的最小距离为3.28m.本文结合出入口浅埋暗挖段的地质情况,针对桥梁桩体的沉降控制标准,提出了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同时制定了合理的风险预案,为工程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6.
以某地铁合建出入口混凝土框架结构设计为例,比较并综合地下工程结构分析和民用建筑结构分析的准则与方法,介绍大跨度预应力屋面板的设计方法,以及整个结构的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设计思路与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综合性。  相似文献   

7.
<正>1纽约东出入口隧道工程概述纽约东出入口隧道工程是在大中央枢纽站(GCT)下面新建的一个富有创意的枢纽站。这个新的枢纽站有2个平行的大洞室,每个大洞室各有上、下、左、右4个小洞室。2个大洞室的腰部有1个夹层通道贯通,夹层通道的一端与自动扶梯斜隧道相连,通向站厅、出入口(图1)。2个大洞室(含8个小洞室)完成后,可供列车驶进、驶出,并进行渡线换轨,实现枢纽站的全部功能。每个大洞室大约长35 m,宽  相似文献   

8.
地铁车站出入口通常位于十字路口的四个象限,需跨越城市主干道,穿越复杂的地下管线,施工环境恶劣。本文以北京地铁10号线角门东站2号出入口浅埋暗挖施工为例,对施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总结,通过采用WSS工法深孔注浆技术确保出入口通道安全穿越含水粉细砂层,采用接口环梁解决南北通道与东西通道的垂直转化问题,应用拆除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回填混凝土的破除,采用 CRD 法进行爬坡段施工等措施,降低了暗挖施工对周边管线、桥梁和道路的影响,提高了围岩的强度和防水性能,确保了暗挖施工的安全和工期。  相似文献   

9.
地铁的内部的空气环境,其范围包括车站(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区间隧道、折返线、尽端线隧道等和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作为地下车站机电安装工程工程的一般最基本的通风空调施工范围,则包括车站(站厅、站台、出入口通道)、区间隧道和车站内的设备与管理用房。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下穿道路或管线等构筑物的地铁出入口通道,选择何种经济合理的施工工法以满足通道上方的沉降要求、减小施工风险一直是个工程难题。结合哈尔滨市轨道交通一号线电表厂站5号出入口下穿通道工程,介绍一种钢管节顶进后浇筑钢筋混凝土内衬的顶管施工方案,对该方案的比选、施工工艺及钢管节的设计进行论述。该方案可有效降低施工风险、缩减工期、减小对城市交通及管线工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丁强 《都市快轨交通》2013,(6):107--111
本文论述现代有轨电车路权形式、车道布设方式、车站类型及站台布置位置交通要素的研究,这四个方面环环相扣,非相互独立,直接影响现代有轨电车及市政道路的通行效率。另外本文还阐述了现代有轨电车、机动车及行人的交通组织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建筑工程承包合同中的权利与责任条款的相互制约原则,并运用这一原则对工程承包合同中常见的权利和责任条款逐条列表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外旧式有轨电车从发展旺盛逐步走向衰落,现代有轨电车由于较高的专用线比例和使用大容量、铰接式、低地板车辆具有较强生命力而得到快速发展.总结了国外现代有轨电车的主要特征.从适用性、专用路权、低地板车辆、制定技术规范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对我国城市发展现代有轨电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有轨电车通常采用地面线路,其在城市道路断面中的布置形式以及在交叉路口的交通组织形式对有轨电车的运营效率和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有重要影响.对现代有轨电车路权分类、车道布置形式、交叉路口交通组织方式进行了分析,为我国城市发展现代有轨电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关于铁路共用性财产权利组织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瑜  荣朝和 《铁道学报》2006,28(6):16-21
铁路是典型的网络型基础产业,它的网络性主要体现在共用性财产权利配置方面,车站枢纽以及调度指挥等都是共用性财产权利,多家铁路运输企业都不可避免地要共同使用它们。共用性财产权利由多家铁路运输企业共同使用,不仅能有效发挥大型铁路运输设备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作用,而且还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组织租金”,即共用性财产权利不仅节约了运输设备的重复投资建设,而且还能够通过提高共用性财产权利使用的频率和强度来达到更大收益的目标。铁路共用性财产权利的有效配置,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良好组织模式的构建。组织模式表现在组织主体、组织边界和业务组织等三个方面,良好的共用性财产权利组织模式是解决共用性问题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通过对总承包企业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剖析,以及企业利润目标不能与营业额保持同步增长的 成因分析,力求进行制度规划,在企业框架外,运用市场手段,完成项目作业层管理的体制创新,在解决项目控 制能力不足的同时,实现规模效益,完成多元发展,逐步缩短与国际知名建筑企业的差距。 研究方法:有针对性收集与总承包企业有关的市场环境、国家政策和国际知名企业等相关资料,采用定量 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办法,推论制度创新思维的产生。 研究结果:总承包企业能够在现有市场和体制下,通过作业层市场化运作,逐步消除经营风险,实现员工投 资创业和有序流动,达到与企业互利双赢目标。 研究结论:总承包企业应自主促进基于产品分工下游阶段的、非隶属性法人企业的产生,以扩展可控资源 总量,催化个性竞争优势,逐步完成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7.
香港“地铁+物业”特许经营模式在实践中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律师的视角,以其在地铁等特许经营项目领域的服务经验,在中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分析和探讨香港地铁公司的"地铁 物业"特许经营投融资模式在内地推广应用时遇到的相关法律问题,包括土地出让方式的法律限制、土地收益补偿地铁的限制、沿线土地开发进度及结合建设等,进而提出在现有土地制度下,地铁项目公司取得沿线土地使用权的模式有捆绑招标和以土地作为出资两种.  相似文献   

18.
现代有轨电车信号系统及技术关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我国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研制背景和国内有轨电车的应用前景,介绍有轨电车信号系统的运营调度、正线道岔控制、平交道口信号控制、车载4个子系统,并按路权分类,分别阐述A、B、C3种路权可采用的信号系统,结合未来技术发展趋势重点说明基于LTE技术的超大带宽车地双向无线通信网络、现代有轨电车的定位及平交道口信号灯控制等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所有权配置管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BT模式下,城市轨道交通BT项目承办方拥有建设期项目控制权,但是却不负责运营,这种项目控制权配置难以保障项目运营功能的实现.通过对深圳地铁5号线BT工程运行模式的梳理,从项目所有权配置视角予以分析,将其界定为一种弱BT模式,并对其所有权配置进行了创新.在此所有权配置模式下,对BT主办方的监管机制、设计管理机制和投资控...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大型车(大型公交车、水泥混凝土运输车、拖挂车等)在小半径弯道右转弯处车祸频发,造成许多人生悲剧,导致生命财产损失严重。针对此现象,本文尝试从系统工程学多角度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案,以减少悲剧的发生。通过分析,认为大型车在小半径道路右转弯处车祸频发的原因主要有:(1)大型车前后轮存在较大的轮迹差;(2)行人的视觉误差导致安全意识不强;(3)车辆右转弯存在视觉盲区。据此,采取相应针对性措施如下:(1)通过在小半径弯道内侧(特别是平交口右转弯道内侧)加宽区域设置专用警告标线和警告标志组合,以提高加宽区域的安全性;(2)建议在大型车后视镜上加设小型广角后视镜,以改善视觉盲区;(3)在平交口右转弯车道设置信号灯;(4)加强相关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