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全新理念的城市轨道交通模式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介绍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现状、优越性,分析了无人驾驶系统与传统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差异,总结了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特点,提出了需要研究的主要技术。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成熟、可靠、安全的系统,适用于小编组、高密度、中小运量直至大运量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集成技术的一次质的飞跃,它将引导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已成为大力发展的方向,是城市轨道交通未来发展的重点。对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与传统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在系统组成、主要功能点及应用场景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总结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优势和主要功能特点,提出针对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主要功能点的设计思路,为实现高度自动化、高度集中控制的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提出功能和接口设计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加速发展,其系统服务可用性的考核也受到广泛关注,但目前的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绩效考核方法并不适用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因此,文章基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在列车运行操作上的特点和故障管理策略对于系统服务可用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全自动无人驾驶技术的系统服务可用性考核方法,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服务可用性考核方法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是一种代替司机行使列车控制和驾驶功能的信号系统,可以做到无人值守,因此对各信号子系统有较高的性能要求。介绍了无人驾驶技术的概念及优势,综合分析了无人驾驶信号系统的关键技术和无人驾驶模式下的典型场景;结合迪拜、韩国无人驾驶线路开通后的运营状况,推广无人驾驶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中的应用,并为广大工程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城市轨道交通无人驾驶系统中,为实现无人驾驶功能所需的信号与车辆接口。介绍了无人驾驶系统中车载信号设备的变化和与有人驾驶列车设备的区别,以及无人驾驶系统与车辆接口相关联的核心及非核心功能。  相似文献   

6.
浅析无人驾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城市轨道交通中的自劝驾驶系统,包括有人监督自动驾驶和无人驾驶系统,并重点分析了无人驾驶系统的特点和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前,许多国家的城市轨道交通都实现了无人驾驶,已逐渐成为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一种趋势。介绍了无人驾驶的意义,并对无人驾驶的线路选择、设备保障、管理模式创新、人员素质提高、乘客配合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技术的成熟,越来越多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采用无人驾驶列车控制系统。无人驾驶列车控制系统大幅提高了运营服务质量,并减少了对驾驶人员的要求,但对中心调度的要求大幅增加,要求中心操作人员具备多专业知识和多系统操作能力。因此,在无人驾驶系统中,为了给中心操作人员提供更多的信息和便捷的操作,则需要实现跨专业的设备联动。本文对无人驾驶系统在不同领域系统之间联合动作方面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设计,使其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  相似文献   

9.
介绍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各种模式的车辆,涉及轮轨制式地铁系统(包括直线电机系统)、轻轨系统、单轨系统、自动导向系统、磁悬浮系统和无人驾驶系统的车辆.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现状,指出国内城市轨道交通领域中的车辆以铜轮为主,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最后对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技术的未来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作为目前集成化、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列车运行系统,能够更好地适应高密度、大客流的运营需求,代表了城市轨道交通领域的发展方向。通过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与传统有人驾驶系统的比较,阐述了全自动无人驾驶列车的功能和特点,并对其特有功能和场景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全自动无人驾驶系统的应用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铁路列车运行控制方式经历了固定闭塞、准移动闭塞和移动闭塞的发展过程,随着车联网和群体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更高效率的先进列车运行控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面向下一代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研究一种基于虚拟耦合的列车群体协同运行控制技术,提出采用多智能体系统(MAS)对虚拟耦合列车群的运行进行控制的方法,刻画其控制规则并构建以列车群稳定协同运行为目标的控制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基于虚拟耦合的列车控制及调度系统框架,采用仿真技术验证该方法可大幅缩短列车运行间隔,提升运行控制效率。最后分析总结基于群体智能的列车运行控制技术研究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旅客列车开行效益分析需求,梳理旅客列车开行效益指标,设计列车换算客座率、换算盈亏平衡点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建立旅客列车开行效益评价体系,开发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效益评价系统并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上线运行.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可动态、直观、快速、精准地评价列车开行效益,为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13.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旅客列车开行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和优化开行方案的基础。通过对旅客运输组织和设备运用现行指标的分析,综合建立列车开行方案的周转量指标、速度指标、客车运用指标;在此基础上,考虑铁路和旅客的经济利益与服务水平,建立列车开行方案的经济指标和服务指标,以此构建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针对评价指标之间的相互替代性和相关性,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合理地简化指标体系的规模。通过对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具可操作性。实际样本测算表明,经过聚类分析得到的化简指标体系,能够反映样本的各方面特征,主成分分析能够有效评价旅客列车开行方案的开行效果,对开行方案的优化提供支持。该评价体系可以用于评价现有开行方案的运营效果,特别是用于列车开行方案的生成和优化。  相似文献   

14.
列车运行监控装置(LKJ)的控制模式可分为列车模式和调车模式,其中调车模式仅给出限速曲线,对于复杂的调车作业,其功能不能满足要求,需要与无线调车灯显设备、无线调车机车信号和监控系统(STP)设备配合使用.目前在专业调机上一般会安装STP,通过LKJ实现调车机车信号显示和车列速度的监控.为增加系统集成度、减少车载设备,以...  相似文献   

15.
运营调度、调度集中和列车运行控制等系统在中国高速铁路上的广泛应用,使中国铁路的现代化水平得到了快速发展。通过研究国外高速铁路调度指挥、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最新成果,提出了中国高速铁路调度指挥与列车运行一体化的构想,并对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已达到较高信息化和集成化水平,是高速铁路高效调度指挥、列车有序运行的关键支撑,但其智能化程度依然不高,存在列车运行计划调整效率较低、非正常情况下过度依赖人工操作、应急处置响应不够迅速、列车与调车作业协同困难等问题。针对高速铁路行车调度指挥现实需求,提出高速铁路智能调度集中系统构想,通过构建高速铁路行车信息大数据共享平台,实现车、机、工、电、辆等专业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列车运行计划调整,实现列车运行图执行模拟与分析,以及列车和调车进路智能安全卡控;初步探讨基于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共享及智能分析、列车运行计划的协调与优化、列车运行计划执行模拟与分析、不同等级列车共线运行条件下自恢复和自适应机制、基于可信动态感知的调度智能协同等关键技术,以期推动高速铁路调度集中系统的智能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对比分析某市轨道交通列车5 min以上延误原因及特征的基础上,对不同列车运行控制制式的故障模式和可靠性进行了分析和建模计算。基于赋时Petri网建模方法,对CBTC(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BM(基于固定闭塞的点式列车自动防护模式)和CBTC+TBTC(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列车控制)系统在降级模式切换时对列车运营延误的影响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当BM设计运行间隔较小时,列车延误可控制在5 min内;当TBTC设计运行间隔在100 s左右时,列车延误不超过2 min。对不同列车运行控制制式可靠性以及通信故障对运营延误影响的分析可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信号设计、信号制式选取及实际运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动车组列车大多配备TDDS(列车振动监控系统)对车辆运行中的振动状态数据进行记录、分析,以及对齿轮箱振动监控异常数据进行预警、报警提示。分析了某型动车组运行中的一次振动预警数据,对TDDS的阈值选取及工作原理进行了介绍。同时通过数据分析手段得出此次异常振动原因,并确认了故障位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列车运行调整理论研究现状,在分析现有研究局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列车运行自动调整模型应考虑的4个关键问题:部分非运行图相关信息、动车组接续、交叉进路抵触及股道-线别连通性。基于这些关键问题构造10个约束条件,结合智能CTC系统技术标准,以提升旅客满意度为导向,依据旅客行程信息和多目标优化的思想,建立将列车运行调整对旅客出行实际影响最小化的目标函数,构建可满足智能化应用的列车运行自动调整规划模型,将其引入开发中的智能CTC系统,并通过京张高铁3个列车运行调整实际场景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准确处理各种场景下的列车运行偏离,生成切实可用的列车运行阶段计划;生成的计划能有效消解列车晚点造成的交叉进路抵触、股道运用冲突及动车组接续等冲突,在兼顾旅客换乘考虑的同时,缩小列车晚点波及范围,控制晚点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