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岩溶区隧道排水管道堵塞的早期识别与安全评价是保障隧道安全的关键。为了实现对排水管道结晶堵塞的定量化研究,构建一种考虑“水动力(湍流)-溶质弥散-化学反应”的管道排水结晶堵塞多场耦合数值模型,采用描述移动边界水平集的方法模拟结晶堵塞过程,再借助已有的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校正,至30 d时相对误差已减小至6.92%。校正后的模型求解结果表明:(1)30 d时管道内壁结晶层横截面积已占管道横截面积的64%;(2)出口段生成碳酸钙浓度较大且流态变化较为剧烈,管道出口段相较于入口段更容易发生堵塞;(3)温度、流速、溶液浓度的变化均对结晶堵塞有较大影响,通过敏感度分析,表明温度对沉积速率的影响最大,流速对剥蚀速率的影响最大。在实际应用中,可采取局部降温或者增加排水管道内水流流速的方式实现对管道结晶问题的预防及治理。  相似文献   

2.
针对岩溶隧道中普遍出现的排水系统堵塞的问题,调研部分工程实例并探讨相关问题的发生机理和影响因素的作用。由岩溶发育和沉积机理可知,岩溶隧道排水系统的堵塞可分为化学结晶和碎屑沉积两方面的作用。从岩溶沉积的化学反应过程来看,岩溶动力系统是一个三相动态平衡体系,当其中的变量发生变化即可能会造成岩溶隧道排水设施结晶堵塞,主要影响因素包括CO_2分压、流速、温度、pH值、离子种类和浓度。从工程影响因素来看,混凝土衬砌的溶出物、排水系统的设计和施工、隧道开挖造成地下水均衡状态都会造成岩溶隧道排水系统堵塞。  相似文献   

3.
隧道设计较少考虑分修单线隧道间地下水渗流的关联性、不平衡性和系统性,而复杂地质条件下长大分修隧道防排水系统及水量平衡控制对降低隧道水害概率、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安全至关重要.本文结合成都—兰州铁路平安隧道分修双洞建设,对隧址区地质特征、水量来源、地下水分布特点等进行分析,结合隧道的辅助坑道设置,建立了适宜的防排水系统.基...  相似文献   

4.
通过总结多年来京包线旗下营隧道冻害处理经验,分析隧道排水系统冻害发生原因,提出排水系统冻害综合整治对策。主要包括对隧道排水沟进行人工和机械清淤,隧道横通道安设横洞门,排水沟内安装隔温层,沟底铺设电热带。这种以"防水是基础,排水是核心,保温是关键"为思路的治理方案,经受住了实际考验,收到良好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重载铁路隧道病害产生机理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轴重与速度的增加使得重载铁路隧道病害状况进一步恶化,有些已达到了威胁铁路行车安全的程度。结合国内外以往工程实践经验,将重载铁路隧道病害现象进行分析分类,结合隧道设计、施工、运营等各方面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论证,归纳总结并分析各种病害产生的机理,初步提出对病害进行综合整治的有关建议和措施,特别是对重载铁路隧道病害有主要影响的衬砌混凝土和渗漏水的整治措施,以降低工程投入、节约资金降低运输成本、提高工程使用效率,达到增加运能、提高运输效率,实现重载铁路高效运输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缓倾岩层变形机理和围岩稳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缓倾岩层对隧道施工的不利影响,结合府谷煤炭铁路专用线的特殊地质情况,介绍了适用于本线的施工处理措施,可为今后的相似工程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铁路隧道基底病害产生机理及整治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理论分析及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的方法,对铁路隧道基底结构的受力状态、病害产生的机理以及病害的整治措施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隧道基底结构在列车静载作用下处于受弯拉的受力状态,在列车运行荷载作用下则会产生挠曲振动,其基底结构会随之产生疲劳破损直至断裂;隧道基底病害的产生和发展是列车动载、地下水、施工质量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因素之间又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恶化的关系。对隧道基底病害的整治要采用改善隧道基底的结构形式和排水设计、减弱列车振动对基底结构及基岩的影响以及保证施工质量等多种措施和手段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8.
铁路跨线桥排水系统为桥梁重要附属设施,关系本体桥梁排水安全,影响下方道路行驶安全。通过对铁路跨线桥集中排水系统泄水管、排水横管、排水竖管调研分析,提出系统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宜万铁路其地形、地质条件之复杂集西南山区铁路之大成,建设条件之艰、难、险居我国铁路历史之最。在宜万铁路的风险管理中,摸索、探讨和系统总结了一套应对措施,包括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其中,管理措施有八项风险管理机制、地质和隧道分级管理及督办制度、Ⅰ级风险隧道管理制度、专家指导制度等;技术措施包括施工地质预报、水文观测、施工安全条件、防灾报警、注浆加固、释能降压、溶腔结构处理规模化及长期监测等内容。  相似文献   

10.
结合青藏铁路风火山隧道施工,分析高原富冰冻土隧道施工的特点、难点,主要介绍应对措施及施工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隧道洞身施工及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排水问题,以叙永至毕节铁路、西安至成都高铁、改建成都至昆明铁路隧道工程为工程依托,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隧道洞身排水设计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隧道洞身排水应根据不同环境条件进行设计,基于不同环境条件,提出5种排水系统设计方法,分别为盲管+沟槽排水方法、侧沟连接排水方法、集水廊道排水方法、过水涵洞排水方法及泄水洞排水方法。盲管+沟槽排水方法适用于一般地段,侧沟连接与集水廊道排水方法适用于地下水单侧集中出水地段,过水涵洞排水方法适用于隧底施工揭示岩溶过水通道地段,泄水洞排水方案适用于隧道沟槽排水能力不能满足需求的地下水强烈发育地段。5种排水方法各有优缺点,隧道排水设计应根据环境条件、投资大小、排水效果等综合比较,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排水方案。  相似文献   

12.
现行山岭隧道的防排水设计和施工建造时,对水以排为主的措施引起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大。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下,实施工程要综合考虑与现有生态环境的友好关系,隧道防排水设计和工程措施需要考虑对环境的长远影响。结合工程实践,提出对山岭隧道在规划、设计和施工时,宜适当调整工程建设理念,改进工程实施措施,在改善人文环境的同时,缓解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相似文献   

13.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占地面积一般有20~40 hm2.从目前很多车辆段的运营实际看,其雨水排水系统仍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车辆基地的正常运营.在总结上海轨道交通9号线车辆段排水系统设计的经验基础上,从总体的角度提出解决雨水排水系统设计方案、方式和方法,值得轨道交通车辆基地排水系统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长大富水隧道施工过程中涌水风险高,工期紧张,对排水能力要求高,辅助坑道设置方案及排水方案对隧道施工及运营有着重要影响。根据正盘台隧道的工程特点及涌水涌渣情况,结合排水需求,合理地选择辅助坑道设置方案,采用辅助坑道为正洞,增开工作面,实现长隧短打,同时充分利用辅助坑道进行可控式排水、洞内储水仓、中心排水管分流等创新设计。多辅助坑道与正洞排水系统一起形成了立体式多径路的排水系统,有效降低了涌水淹井风险,保障了隧道工期,减轻了正洞防排水压力,可为类似工程的排水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西铁车2号隧道位于山东省境内,全长7 851 m,洞身围岩主要为寒武系中统灰岩,无大规模岩溶现象,施工过程中,局部段落存在渗水现象,为了分析隧道排水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首先通过大口径井抽水理论计算分析隧道区域内的抽水影响半径,其次根据区域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其补给、径流、排泄的关系,最后根据历年区域内的月降雨量综合分析隧道施工排水对区域水文地质环境的影响。根据影响半径预测隧道排水可能影响宽度为136~208 m,根据径流状态分析,隧道排水对泉峪村水井基本无影响,对西埠村水井有一定的影响,根据降雨量分析,2013年降雨量比2012年少了42.8%。综合上述分析,隧道开挖排水对泉峪村水井基本无影响,对西埠村水井有一定的影响,地下水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该地区降雨量的大量减少。  相似文献   

16.
隧道穿越寒冷、严寒地区,在含水环境下易发生冻结现象,严重威胁行车安全.随着我国寒区隧道的大规模建设,寒区隧道冻结防控大多采用"防、排、保温结合"的方式,保温排水系统设计包含侧沟式或中心埋置式保温水沟、中心深埋水沟、防寒泄水洞等方式.以浩吉铁路寒区隧道为例,在前期既有聚氨酯保温侧沟措施下,结合现场出现的侧沟冻结、仰拱填充...  相似文献   

17.
包西铁路大保当至延安段石沟渠隧道进口施工,克服了黄土有水隧道的安全隐患大、质量保证难、工程进度慢的困难,总结了黄土隧道的防排水施工方法和施工经验,从而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加快了施工进度。  相似文献   

18.
铁路隧道结构防排水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结合多年施工经验,对隧道结构防排水施工和设计方面的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受制于外部因素,平原地区铁路隧道越来越多,隧道两端的排水问题较为突出,结合某铁路工程3座地处平原地区的隧道工程,充分考虑隧道所处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地质条件、隧道施工方法和线路纵坡等因素,发散思想,提出提升雨水后向隧道周边自然沟渠排水、向隧道对侧自然沟渠排水、向大气排水、采取工程措施防止雨水进入等多种排水新理念,综合各个专业的功能需求和设计手段,逐一研究和比选,最终分别选择暗涵向隧道对侧自然沟渠排水,明暗结合排水沟渠向隧道对侧排水,向大气排水3种工程形式,解决工程面临的排水功能需求和投资控制两大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