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5 毫秒
1.
出行生成预测是解决交通问题方法的基础,在四阶段法出行生成阶段运用基于活动的方法,以家庭为出行单位,分析家庭成员和家庭整体的出行链类型,构建出行生成预测模型。将模型参数分为家庭属性、活动类别和出行链特征3大类,建立家庭活动出行链选择结果的MNL模型,借助SPSS进行Logistic功能标定检验,通过实例应用说明基于活动的出行生成预测方法在四阶段法中的应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居民出行生成预测方法的归纳和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石飞  王炜  陆建 《城市交通》2005,3(1):43-46
现行的居民出行生成预测模型主要有生成率法、类别生成率法、回归分析法等。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在对传统的居民出行生成预测模型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建立在城市土地利用形态基础上的总量平衡型居民生成预测新模型。逐一探讨土地利用的性质、规模、强度及区位特征对出行的影响,并引入出行生成基本权重、用地规模、土地利用强度系数和小区区位系数作为模型的基本参数,并给出取值方法。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四步骤模型中的出行生成模型是预测研究范围内每个交通小区的出行发生次数和出行吸引次数,直接将居民的出行次数简单的按交通小区进行集计处理,并没有充分考虑每个人的出行次数,难以反映个人和家庭的社会经济等因素对居民个人出行次数的影响。本文根据2003年吉林省长春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利用非集计模型建立居民个人的出行次数选择模型,并应用相关统计软件对模型进行标定,进而分析居民个人的出行次数,从而求得居民个人出行次数的期望值,初步尝试探索非集计模型和四步骤模型的综合应用问题。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居民低碳出行决策过程的内在机理,识别个体异质性对低碳出行决策的影响,本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引入环境意识、政策因素和出行时间感知构建了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向模型。首先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98份有效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识别模型中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然后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居民的低碳出行意向均有显著直接影响;政策因素与环境意识、出行时间感知可通过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低碳出行意向;潜变量对低碳出行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按总效应值排序为:个人规范(0.405)、政策因素(0.359)、态度(0.325)、环境意识(0.294)。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出行时间可以调节潜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出行时间较短的青年人来说,态度是影响其低碳出行意向的主要因素;对于出行时间较长的中老年人,个人规范对其低碳出行意向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居民低碳出行引导策略,促进城市低碳客运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促进城市居民短距离出行方式由机动车向慢行交通转移,对缓解机动化出行造成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至关重要。基于昆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和建成环境数据,利用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探究了出行者社会经济-人口属性、出行属性与建成环境对短距离出行中小汽车和慢行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模型拟合结果优于全局回归逻辑模型。交叉口密度、道路网密度、人口密度、总POI密度、离退休人员和通勤出行在总体上对短距离出行中的小汽车使用起到负向影响,到CBD距离在总体上起到正向影响,但这些变量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在不同区域表现出相反的作用。此外,男性、个体经营者、30岁以下、大专及以上、家庭收入越高的群体更倾向于在短距离出行中使用小汽车,而购物和娱乐出行更倾向采用慢行交通方式。  相似文献   

6.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克服Logit类模型的局限性,以出行链为分析单元,构建了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结构方程模型.首先,依据已有研究基础及城市化进程中居民出行特征,确定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3类因素,建立影响因素与出行方式之间的关系结构;在此基础上,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利用北京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辨识与修正,最终得到了个人与家庭属性、土地利用、出行链等各类因素对出行方式的影响方向与程度.研究结果对优化居民出行方式结构、改善城市交通拥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最常用的交通政策分析工具,城市交通模型在交通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四阶段模型尽管建模相对简单,但其基于小区、基于出行的建模思路在交通政策分析中存在先天不足。活动模型使用基于家庭或个人、基于活动的建模思路,尽管能很好地满足交通政策分析的要求,但由于建模难度较高在中国鲜有应用。对此,基于结构体系与功能模块分离的模型设计理念,采用四阶段模型的结构体系,借鉴活动模型的建模方法提出人口合成、可达性变量、出行时间选择、出行链4个功能模块用以改进四阶段模型。城市可在传统四阶段模型结构体系的基础上灵活选用4个功能模块来定制城市交通模型,在不显著增加建模难度的基础上满足交通政策分析的诉求。  相似文献   

8.
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本文利用贵阳市中心城区调研数据,引入地形感知变量,构建包含潜变量的SEM-Logit模型来分析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含潜变量的SEM-Logit模型比不包含潜变量的Logit模型拟合度更佳,个人属性变量中,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个人月收入、驾照持有情况、家中小汽车规模显著影响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潜变量因素中,目的地可达性、吸引力、地形感知对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造成显著负向影响,即公共服务设施越便捷、小区吸引力越强、地形感知越大,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的概率越小,而出行态度和活动支持与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具有正相关性。地形感知对老年人与中年人公共交通出行选择均产生负向影响,但对中年人的影响程度大于老年人;地形感知对长期居住者公共交通出行选择的影响具有持久性和适应性,对短期居住者公共交通选择削弱较小。研究结论可为山地城市规划和交通建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集计模型的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L模型的基本理论与建模方法,利用2009年济南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特性变量,建立了居民出行方式选择ML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居民出行方式选择与个人属性、家庭属性和出行属性之间有较稳定的关系,通过对影响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可控影响因素进行引导和调整,可以达到优化和调整交通方式结构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在高铁客运枢纽规划布局中,充分考虑到枢纽对城市交通的影响。第一阶段,首先运用四阶段法进行城市背景交通需求预测;第二阶段,通过对高铁客运需求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不同情况下的出行生成模型,以及建立基于高铁客运出行发生吸引量的分布模型;第三阶段,将前两个阶段组合,进行基于城市路网的组合预测,并对高铁枢纽建成后对于城市路网的影响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加权均值越小,枢纽场站对城市路网的影响越小;加权方差值越小,枢纽场站对城市路网的影响分布越均匀。  相似文献   

11.
简要介绍了美国交通工程师协会编制《出行生成》的背景,详细论述了该书的编制方法和编制过程,主要涉及到出行生成的分类、独立变量和调查时段的选择、进行出行生成预测的原则和出行生成研究的指导说明。最后,以一个实例来说明如何进行出行生成预测,希望能为我国早日制定自己的出行生成研究标准和编制自己的出行生成手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а칫������ͨ�������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交通出行率是反映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相互关系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城市交通规划、建设项目交通影响分析等工作中定量分析交通需求和供给关系的基础。在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对交通出行率指标进行了很多研究工作,并出版公布多版《Trip Generation》供全国交通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员参考。而北京市目前还没有任何对外公布的技术或部门标准来统一各类建筑的交通出行率指标值,这相当不利于开展各项交通定量分析和评价工作。本文在对北京市城区范围内办公建筑进行交通出行率调查的基础上,经过数据分析和处理,初步得到了北京市办公类建筑出行率指标的建议取值标准。  相似文献   

13.
利用比例风险模型,构建了老年人出行出发时刻选择模型,并利用北京市第三次全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老年人个人和家庭属性、出行属性、采用的交通方式等12个特征变量对老年人出发时刻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2.5%和24.1%的老年人选择在7:00以前和10:00以后出行;69.5%的老年人选择8:00之前出行进行休闲锻炼,以休闲健身为出行目的的老年人的出发时刻相对较早.  相似文献   

14.
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如何客观、科学地进行交通生成预测,是当前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中共同面临的课题。一般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不同的土地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生成。因此,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的相互关系模型,实现土地利用-出行生成相关因素-交通生成的三步式预测方法向土地利用-交通生成两步式预测方法的过渡,将在大大简化交通需求预测过程的同时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交通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城市交通管理的政策措施会对居民出行行为造成影响,为使城市交通系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一个城市的规划设计人员经常需要对居民出行需求进行了解,城市居民的出行选择与城市交通系统的服务时间、费用、环境及可选交通工具等诸多因素有关,本文从城市居民出行需求角度出发,考虑出行者的性别和职业属性,建立了基于出行费用、走行时间、出行次数的城市居民出行Multinomial Logit 模型,采用Maximum Likelihood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并以中国西北部城市兰州市A区为实例,通过计算机模拟仿真拟合计算得到了该区人员出行行为的分析结果,这一结果可作为兰州市交通管理部门制订相关政策,引导市民出行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单个通勤出行者为研究对象,构造基于广义极值理论的Cross-Nested Logit模型,分析了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联合选择行为.模型以通勤出行方式选择子集和出行链模式选择子集的组合为选择集,描述了在出行者社会经济属性、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工作活动属性影响下的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型联合选择行为,能准确刻画两个选择维度之间的相关关系.利用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完成模型标定.研究表明,通勤出行方式和出行链模式选择之间有显著的相互影响,出行者性别、家庭收入、家庭结构、家庭交通工具、工作活动作息时间、居住地和工作地区位是重要影响因素.当上述因素发生改变时,出行者会优先调整其出行链模式而非出行方式.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出行网络结构优化是缓解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构建了提高出行网络和道路网络匹配程度的出行网络优化算法.针对城市道路交通双层网络特性,提出了双层网络的匹配程度指标.考虑匹配程度指标,构建了基于边删除法的出行网络优化算法.分析结果表明:本算法能优化出行网络结构、有效缓解城市道路的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8.
为了准确反映运输方式的时效性,提供各种运输方式优势比较分析的手段,提出了出行速度的概念,从运输需求行为角度出发,分析了出行时间构成,以运输方式经济性约束为条件,进行了车次间隔时间的计算,构建了运输方式出行速度计量模型。研究结果表明:运输方式时效性评价应该以出行速度为基本指标,出行速度受运输方式经济性约束,是动态变化的;在某一运输通道中,确定出行速度的关键是车次间隔时间,车次间隔时间越长,运输工具的运行时间节约所能弥补的车次等候时间就越小,运输方式出行速度就越低。  相似文献   

19.
Traffic is a function of land use.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mutual influences between transportation investment and land development,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of various levels in Great Chengdu Area(GCA)were investigated.Trip generation was predicted based on population expansion,and trip attraction was estimated based on land use intensity coefficient.Lane assignment of transportation corridors with case studies is expected with two-way-six-lane routes connecting county-cities,two-way-four-lane routes connecting new towns in plane area,and two-way-two-lane connecting new towns in hilly area and prime villages.  相似文献   

20.
出行者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参与既定活动,并使参与活动的整个过程效用最 大化,倾向将多个目的的出行以链结方式进行,以减少出行时间.针对传统的网络配流模 型是基于单次出行的方法,在进行网络配流时,活动链各环节被单独分开,难以反映出行 者的出行选择行为.本文构造了一种基于活动的城市交通网络平衡分析方法,结合随机效 用理论,以活动链方式进行网络配流,使配流模型更符合出行者的实际选择行为.并将该 模型运用于道路拥挤收费策略的制定,克服了基于出行的网络平衡配流模型的一些缺点. 最后,通过一个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