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加筋土地基承载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加筋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加筋深度、加筋层数、加筋间距、加筋长度等因素对加筋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加筋土地基存在最佳加筋深度与加筋层数;加筋间距越小,加筋效果越好;筋长的增加并不能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  相似文献   

2.
加筋土地基工作 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正交试验方法应用于水平柔性加筋土地基的缩尺模型试验,探讨了加筋上土地基的工作机理及诸种布筋参数(加筋层数N、首层间距U、层间距△H、 密度LDR、筋带带长度l)对加筋土地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极限理论的计算机方法,它适用条形荷载作用下加筋土地基承载力的分析,通过对室内大、小模型的实际计算,所得到的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比较吻合,证明了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为一种确定加筋土地基极限承载力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加筋土路基非线性有限元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非线性有限元程序VFEAP,对土工织物加筋的软基上路堤进行数值分析,揭示了织物的加筋机理和若干规律。对影响加筋效果的一些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一些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5.
桥头跳车是长期影响高速公路运输质量的常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将土工格室加筋于高速公路软土地基上路桥过渡区域,为缓解桥头跳车现象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深入研究土工格室的加筋效果并优化设计,利用ADINA非线性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高速公路台后加筋路堤与地基的三维模型,计算分析土工格室加筋对路堤沉降、地基水平和竖向位移、地基土体的应力场分布(竖向应力及剪应力)的影响,并通过对比计算,分析了土工格室高度、地基土性质、路堤填料性质及底层土工格室等因素对加筋效果的影响,对土工格室柔性结构体系的设计优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娟 《科技交流》2006,36(4):146-149
土工合成材料是应用于岩土工程的以高分子聚合物为原材料制成的各种产品的统称.土工合成材料种类有以下四大类:土工织物、土工膜、土工复合材料和土工特种材料.土工合成材料的性能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性能指标、力学性能指标、水力性能指标、土工合成材料与土相互作用指标及耐久性指标.土工合成材料用于加固软土地基主要起两种作用:一是起加筋补强作用,提高软土地基承载力.二是起排水固结作用,加速软土地基排水固结.土工合成材料的设计检算主要包括稳定性检算和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京广客改武汉北编组站工程中运用土工格栅成功解决了软土地基病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土工格栅及土工格室加筋垫层处理软土地基进行现场试验,分析试验结果,比较有加筋砂垫层和无加筋砂垫层的软土地基变形性状,评价加筋砂垫层的作用及效果.  相似文献   

8.
国外加筋垫层桩支承路基计算方法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从荷载传递与分配、加筋垫层格栅的张拉力和路堤横向滑移3个方面介绍英国、日本、德国和北欧规程(手册)中有关加筋垫层桩支承路基的计算方法。分别采用这些计算方法对两个算例的加筋垫层格栅张拉力进行计算,发现计算结果相差较大。不同方法计算结果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各规范对拱效应、作用于桩间垫层上的荷载、垫层加筋体张拉力等的计算方法差异较大。建议结合我国铁路建设工程实际,对现有方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和有计划的研究,建立我国自己的加筋垫层桩支承路基的设计理论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桩承地基路堤荷载的室内模型试验,采用ABAQUS对桩承地基路堤土拱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具体分析了桩帽大小、桩间土性质、水平加筋体、路堤填土性质等因素对土拱效应的影响规律。数值分析表明:①桩帽大小对土拱效应的发挥有很大程度上的影响。②桩间土模量越大,土拱效应越强,反之越弱。③水平加筋体的强度及层数越多,土拱效应越强,但随着水平加筋体的强度及层数的增加,土拱效应的增幅越来越小。④路堤填土的黏聚力与摩擦角越大,土拱效应越强。  相似文献   

10.
在桩—网复合地基中,加筋褥垫层和桩土加固区能扩散荷载应力,减小地基沉降量。文章提出了计算公式,计算了某一工程的工后沉降量,将其与实测沉降量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得较理想。  相似文献   

11.
在桩--网复合地基中,加筋褥垫层和桩土加固区能扩散荷载应力,减小地基沉降量。文章提出了计算公式,计算了某一工程的工后沉降量,将其与实测沉降量进行了比较,两者吻合得较理想。  相似文献   

12.
土工加筋结构在工程实际中被广泛采用,采用基于极限分析理论上限法对其稳定性能的分析比较常见.但目前基于极限分析法的加筋边坡稳定性常常采用的评定指标(临界高度Hcr、稳定性系数Ns或临界加筋强度Ko)与其他常用方法(极限平衡法、数值分析法)采用的安全系数(Fs)评定指标不完全统一,故该分析方式往往无法在实际工程中直接应用....  相似文献   

13.
桩承式水平加筋复合地基是"水平向增强体+竖直向增强体"的联合复合地基.计算路堤下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的方法与刚性基础下的复合地基不同.路提由填土等散体材料组成,路堤下复合地基桩与桩间土之间的沉陷不一致,导致填土内部出现相对垂直位移,应力状态发生变化.由于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发生变化及水平向增强体的提拉作用,可将大部分路堤荷载转移到桩体上,从而减小桩间土上部的压力,并使得路堤顶面的差异沉降减小.通过分析桩承式水平加筋复合地基及其上部填土的变形特点,推导出求解加筋垫层上、下方桩顶土压力、桩问土压力及桩土应力比的计算公式并分析了不同参数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周建萍  阎澍旺 《铁道学报》2002,24(5):103-103
针对目前设计所采用的圆弧滑动法难以反映土工合成材料作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极限平衡概念的滑移线数值解法。该方法从极限承载力的角度,对土工合成材料作用做出一些假定,而后用滑移线数值解法分析加筋前后地基极限承载力的变化,实例分析表明、筋材的作用可通过地基承载力的增加得以较好地反映,本方法满足静力平衡方程和屈服条件,属于极限分析理论的下限解。  相似文献   

15.
既有铁路增建二线工程,由于线路一直在运营之中,受行车干扰、施工场地受限,既有铁路地基处理难度较大。结合上海金山铁路既有铁路软土地基加固,介绍布袋加筋注浆桩的加固机理、设计、施工、质量检测和现场测试试验等。结果表明,布袋加筋注浆桩施工方便、质量可控,施工时成桩质量良好,加固后,地基沉降得到有效控制,满足设计要求,应用于既有铁路的软土地基加固,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路堤荷载下带帽桩—网复合地基桩土应力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HEWLETT极限状态土拱效应分析方法的改进和土工格栅加筋垫层拉膜效应的分析,推导出路堤下带帽控沉疏桩桩土应力比计算公式。实例表明,精度满足工程要求。最后分析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桩土应力比的影响效果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桩承式加筋路堤在软土地基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对该复合体系中的水平土工加筋进行等效兜提作用的薄膜效应评价时,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存在2点不足:一是在进行加筋体受力分析时对筋材的区段工作模式的区分还不够明确,这不利于定量刻画筋层的拉伸应变分布和大小及其受挠曲形态变化的影响;二是多数加筋拉应变分析方法以基于筋材净跨挠曲范围内的应变均值化为前提,容易错误估计其荷载调配作用而得不到合理的加筋拉应变峰值设计取值.为更好地评判水平加筋体的薄膜效应以便得到其合理的拉伸应变,开展以水袋泄水模拟路堤底局部沉降差的模型试验,进行路堤应力、位移与筋材拉应变等监测结果的变化规律分析,并基于水平铺设的土工加筋区分为锚固段、过渡段与挠曲段工作模式的拉应变非均匀分布特性,引入加筋体与填料的接触界面摩擦强度指标,推导了一种二维理想条件下路堤底通长布置的加筋体拉伸应变分析方法,且给出了简化的计算表达公式,并得到了实测数据的合理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改进传统方法以拉应变为常数值假定的局限,并适当考虑土工加筋与填料界面接触相互作用,为相关的研究与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建立2类大型振动台模型,进行了柔性加筋挡墙模型试验,柔性加筋挡墙与刚性挡墙、加筋路堤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格宾加筋挡墙在中震和大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较生态加筋挡墙突出;普通加筋路堤用于高烈度地震区优势明显;混凝土挡墙和格宾加筋挡墙用于对变形控制相对严格的高烈度地震区有一定优势;生态加筋挡墙则只能用于对土体变形要求相对宽松的普通地区或抢险加固工程中。研究成果可为高烈度地震山区的路基工程抗震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加筋材料对尾矿砂变形、强度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窗纱加筋尾矿砂的固结排水三轴试验,得出了试样抗剪强度随压实系数、加筋层数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尾矿砂的抗剪强度随加筋层数和压实系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0.
黄土加筋路堤试验路段应力变形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有效防治黄土路堤的湿陷性破坏,保证黄土路堤的整体稳定性,在路基病害调查和试验路段土样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有限元方法对黄土路堤在加筋和无筋条件下的应力和变形规律进行了数值分析,得出了加筋黄土路堤可以使湿陷性黄土路堤的变形趋缓,横向应力显示出比较均匀的受压状态和稳定的受力趋势,从而改善路基不利的受力状态,并给出了土工合成材料加筋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