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对某河堤路基的强度进行评价时,采用了承载板法测土基回弹模量和贝克曼梁法测弯沉值两种方法进行了检测: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回弹模量与对应的实测弯沉值之间的相对关系,以两个指标来对该段路基强度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实测关系式与经验公式进行了对比,给出了一些建议,可为今后的路基强度监测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回弹弯沉值是路面设计和检测的一项重要指标,结合工程实践阐述了沥青混凝土路面回弹弯沉值在路面检测中的作用和变化规律,并通过对如何进行弯沉值计算、注意事项和检测验收影响因素等内容的归纳,目的是为工程实践提供一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现场与室内试验,对弯沉指标在路面施工和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弯沉在施工过程中随龄期发生变化,规范中指定龄期的评价方法存在缺陷,采用弯沉随龄期变化的公式可对路面结构施工质量进行即时检测和控制;依托溆怀(溆浦—怀化)高速公路建设,提出了回弹模量与弯沉相结合的施工质量管理方案。  相似文献   

4.
为掌握路基动态模量与静态回弹模量之间的关系,应用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与承载板法,对填料为碎石土、黏性土和红砂岩的路基动态、静态模量进行对比试验以及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路基动态模量和静态回弹模量之间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PFWD这一新型检测法可较好地用于路基回弹模量的快速检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事业迅猛发展,在公路建设运营过程中对路基质量快速检测与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路基压实度、回弹模量和弯沉值等评价指标,对动力锥贯入法(DCP)和便携式落锤弯沉仪(PFWD)两种快速检测方法进行了对比试验研究,为路基压实质量快速检测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交通运输事业不断发展,导致用于路基弯沉检测的单后轴车(标准车)产量日趋减少。为使路基弯沉检测更为完善、合理,笔者尝试采用较为常见的双后轴车进行路基弯沉检测,并基于检测结果进行路基回弹模量反算。首先,基于弹性半空间体基本理论,分析单、双后轴车用于路基弯沉检测并反算回弹模量的计算公式;其次,依托霍州至永和关高速公路项目,采用单、双后轴弯沉车对不同填料路基回弹模量进行实测;最后采用现场实测数据对理论推导计算公式进行验证,该结论为双后轴车用于路基弯沉检测提供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板底脱空注浆检验的指标与方法,以威斯特卡德板角弯沉理论解及落锤式弯沉仪(FWD)实测弯沉盆与路面结构层模量关系为基础,运用有限元方法对威斯特卡德板角弯沉理论进行了尺寸修正和传荷能力修正,研究了脱空尺寸对板角弯沉、不均匀支撑对板中弯沉盆的影响;提出了板底脱空注浆有效性评价的脱空定性评价指标、脱空区充填率定量评价指标、不均匀支撑定性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并对判定指标进行了现场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检测结果与实际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手持式落锤弯沉仪评价路基路面强度参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京杰 《公路》2006,(8):17-21
结合湘西通县公路改造工程,应用手持式落锤弯沉仪(HFW D),研究了动回弹模量与旧路面剩余强度、静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的关系,得出动回弹模量与路基路面强度参数(剩余强度、静回弹模量和劈裂强度)有较好相关关系的结论。结果表明,手持式落锤弯沉仪可用于路基路面强度参数的快速检测和评价,从而为路面结构的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土基回弹模量影响因素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建立稠度与土基回弹模量之间的回归方程,并提出以当量回弹模量代替不利季节土基回弹模量设计值。对路基验收弯沉值计算方法进行探讨,研究认为现行规范提出的验收弯沉值计算方法失去检测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结合刚果(布)2号公路工程的现场承载板试验和贝克曼梁弯沉试验研究了压实度、稠度、弯沉值与土基回弹模量E0的变化规律,得出了土基回弹模量E0与稠度和压实度、土基回弹模量E0与弯沉的经验关系式,并将现场实测的土基回弹模量值与查表法得出的值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刚果(布)北部地区的土基回弹模量E0推荐值。  相似文献   

11.
冲击压实破碎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昌斌  孙晓亮 《公路》2007,(1):179-187
对316国道福州段冲击压实处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施工试验段进行了现场监测,监测内容包括路面沉降观测、裂缝发展观测、弯沉观测、回弹模量检测,取芯检测,落锤弯沉仪(FW D)路面评价等,结合监测数据,探讨了冲击压实施工时路基路面性状变化规律,探讨了路面性状变化与施工工艺之间的关系,以及路面破碎程度对路面加铺设计的影响等,并依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推荐施工控制指标和评价方法,为冲击压实处理旧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如何合理、有效、可靠、简便、快捷地对路基施工质量进行实时地检控及工后最终质量的检测评价,一直是交通工程领域比较关心的热点问题。鉴于此,对某高速公路路基针对性地进行了多种测试,其方法包括无损浅层面波测试、弯沉测试、载荷板测试、加州承载比(CBR)测试。根据多种测试方法的现场实测资料,对比分析路基力学性能测试中瑞利波测试、弯沉测试与载荷板试验。运用统计方法原理,得出瑞利波速与回弹模量的经验关系,验证弯沉试验推算土基回弹模量的有效性,并对路基力学性能测试与评价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有文献表示以设计弯沉值作为路面弯沉验收标准值存在不适。文中结合JTG D50-2006《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对路面弯沉检测标准值的规定,提出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弯沉验收标准值的计算方法。通过室内试验分析发现土基回弹模量-含水量、水泥稳定碎石回弹模量-养护龄期之间存在相关度较高的函数关系,据此得到任意时间的土基回弹模量和水泥稳定碎石模量;再结合试验得到的其他路面结构实际参数和层状弹性理论计算交工验收时路面的实际弯沉值,以此作为路面验收弯沉标准值判断路面弯沉是否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4.
采用7d无侧限抗压强度为设计指标进行水泥稳定土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中现场取水泥稳定土混合料样品,检测其7d无侧限抗压强度;采用灌砂法对基层压实度进行检测,并采用手持落锤式弯沉仪对龄期3d的路面结构进行弯沉及回弹模量检测。结果表明,水泥稳定土无侧限抗压强度随着龄期的增长而增大,其中37d龄期增长速率最快,增幅64%,7d后增长缓慢;通过提高混合料压实度能提高水泥稳定土结构层的承载能力;水泥稳定土的养生龄期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存在良好的对数关系,弯沉与回弹模量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  相似文献   

15.
路基回弹弯沉检测标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黄河三角洲区东港一级路路基竣工后实测的回弹弯沉l0和回弹模量E0,就确定路基弯沉检测标准的回归方程的建立方法及自变量、因变量选择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弯沉检测标准应由^^E0=f(l0)的回归方程式计算确定;建立了该类土基E0与l0间的回归关系,并与其^^l0=g(E0)的回归方程确定的标准值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后者的不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着重分析在沥青混凝土路面弯沉测试中,落锤弯沉与回弹弯沉之间的关系。并通过测试数据分析,找出两种测试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从而得到两者数值之间大小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沥青路面在荷载作用下会产生竖向变形,其总变形值即是总弯沉值,总变形值包括瞬时弹性变形、黏弹性变形、黏性流动变形;卸载后瞬时弹性变形立即恢复,其回弹变形值即是回弹弯沉值;黏弹性变形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渐恢复,黏性流动变形因不能恢复称为永久变形,黏弹性变形值与永久变形值统称为残余弯沉值。残余弯沉值的大小影响着贝克曼梁弯沉测值与自动弯沉仪弯沉测值相关性。本文将自动弯沉仪测值转换成回弹弯沉值与贝克曼梁测值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试验得到贝克曼梁测值与自动弯沉仪测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方程,相关系数R不小于0.95。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半刚性基层损坏状况无损评价体系,依托昌樟高速公路改建工程检测面层表面和基层表面损坏状况及贝克曼梁/FWD弯沉值。结果表明:面层表面损坏状况和弯沉均与基层损坏状况无良好相关关系;基层表面弯沉平均值与基层损坏状况有显著相关性,而采用弯沉代表值时相关性较差。提出"基层模量比"评价指标表征基层损坏状况,并依据基层表面弯沉平均值建立了基层模量比分类评价标准。最后利用FWD弯沉盆检测结果验证了该评价标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PFWD在路基强度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太澳高速公路在建路基17、18和19标段进行了PFWD和FWD测试,PFWD和不同吨位FWD测得的中心弯沉与荷载的变化曲线的形状基本相似,三个标段的PFWD和FWD平均弯沉和平均荷载大致呈直线分布,两法反演得到的路基回弹模量也基本接近,这说明PFWD测得的弯沉是准确的,可用于评价和检测公路路基强度。  相似文献   

20.
国内外普遍采用回弹弯沉值来表示路基路面的承载能力,回弹弯沉值越大承载能力越小反之则越大。采用贝克曼梁法测定路基路面回弹弯沉是常用方法,测试环境为实际公路,因此影响因素非常复杂,其测量结果的准确程度备受关注。本文首次考虑了贝克曼梁法测定过程中测试仪器、车辆荷载、轮胎压力等影响因素,对路基路面回弹弯沉值进行了不确定度评定,为路基路面检测提供了更为可靠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