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为论证防城花岗岩集料在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中应用的可行性,文章对花岗岩集料密度、针片状含量、粘附性、压碎值及级配等特性进行了试验分析,并对花岗岩集料沥青混合料AC-25的路用性能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防城花岗岩集料的吸水率比石灰岩集料的略大0.1%~0.3%、针片状含量偏大,花岗岩集料的粘附性为三级,(0~5)mm石屑的级配偏粗,其高温压碎值满足技术要求;花岗岩沥青混合料AC-25的油石比与石灰岩集料相比约增大0.3%;未掺配抗剥落剂或水泥的花岗岩沥青混合料AC-25的水稳定性能不满足现行规范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级配的好坏对道路基层材料性能的影响很大。为了研究0~19mm粒径范围内集料的最优级配,采用逐级填充法和泰波n法分别对粗集料和细集料进行级配设计,得到粗集料和细集料的最优级配。再将优化后的粗集料和细集料的级配按比例混合,掺加5%的水泥后进行击实试验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得到0~19mm粒径范围集料的最优级配。结果表明,当19、16、13.2、9.5、4.75mm集料的筛分通过率依次为100%、89.9%、100%、77.5%、50%时,0~19mm粒径范围内集料最密实。当集料粒径尺寸越小,粒径越小集料在4.75~19mm集料的占比就越大。当n取0.5时,35%细集料和45%细集料的级配在规范的限值之内:当19、16、13.2、9.5、4.75、2.36、0.6、0.3、0.15、0.075mm集料的筛孔通过率分别为100%、91.9%、84.5%、70.3%、40.0%、28.2%、19.9%、14.2%、10%、7%、5%时,水稳碎石基层材料的抗压强度值最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掺加建筑垃圾细骨料的再生混凝土路面材料吸水率与吸水前后抗压强度,文章以再生细骨料取代率、水灰比、骨灰比为变化参数,采用正交试验方法设计了54个试块,基于试验数据,分析了各因素对再生混凝土吸水率及吸水前后抗压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水灰比是影响干燥状态及吸水饱和状态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而骨料取代率是影响吸水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旧水泥混凝土路面再生骨料性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泥混凝土道路改建时形成的废弃混凝土块的有效利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采用河北省国道G205秦皇岛段的废弃混凝土块,破碎后进行筛分,并对筛分后的集料进行磨耗试验、压碎试验、吸水率试验,将其与规范中天然集料的性能进行对比试验,得出旧水泥混凝土再生骨料的性能优于天然集料。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优化设计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工程实际,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在形成沥青混合料骨架结构的基础上,细集料组成对沥青混合料密实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细集料各个筛孔的合理通过率,为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级配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通过室内试验,分析了不同针片状集料含量对道路水泥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根据试验结果,给出不同道路等级的针片状集料含量建议值。  相似文献   

7.
对所取风化料式样做简单的化学分析,确定其成分,然后分析其级配,通过击实试验确定其CBR值,判断其CBR是否满足路基填筑要求,再通过室内试验确定其压碎值、吸水率等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产生的钢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矿物成分检测、稳定性试验、重金属元素析出及相关粗集料试验,从多方面分析钢渣材料在路基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表明:陈化期为12个月的钢渣颗粒级配,安定性良好,CBR值高于碎石标准,压碎值、坚固性等粗集料试验指标均可满足各等级公路粗集料要求,内含Cr6+、Mn等重金属随环境盐度的增大其析出量呈增加趋势;钢渣可用于台背回填、高填方路基等,但在饮用水源地段、滨海软土环地基等地方应当禁止应用或包裹处理后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抗滑性能的原理以及影响因素,通过室内沥青路面混合料抗滑性能试验,分析了不同混合料的磨光性(BPN)衰减曲线.结果表明:粗集料为石灰石、细集料为玄武石的沥青路面混合料的抗磨性能较差,衰减幅度也最大.通过比较三种混合料的BPN衰减曲线,三种混合料的衰减曲线在开始进行时都有上升的阶段,上升到一定值后才开始进行衰减.三...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不同因素对水泥混凝土路面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本文通过现场修筑试验路,重点就粗集料级配及路面施工工艺两个重要因素对路面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确定了粗集料级配及施工工艺对混凝土劈裂抗拉强度的重要程度.研究表明:路面混凝土配合比中粗集料的级配掺配比例、含泥量及含石粉量是影响钻芯劈裂强度的主要因素,而施...  相似文献   

11.
为提出一种适用于隧道初期支护基面找平并且具有一定透水性能的砂浆,将纸纤维加入砂浆试块中对其性能进行改性。通过分析纸纤维的降解原理,并将不同掺量的纸纤维加入砂浆试块中,对其体积密度、吸水率、抗压强度等基本性能指标及微观结构进行测试和分析。由试验结果可知:在碱性环境中,纸纤维具有可降解的性能特点;纸纤维可以使普通砂浆试块的吸水率提升2~3倍,同时也会造成砂浆试块的体积密度和抗压强度降低;对砂浆试块吸水率和抗压强度进行线性拟合后发现其吸水率和抗压强度呈现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纸纤维对砂浆进行透水性能的提升是可行的,但是纸纤维掺量对砂浆其他性能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针对粉质黏土稳定性不足的特点,着眼于低稳定性粉质黏土路基处理技术的研究,设计了石灰加固粉质黏土的方案,研究粉质黏土的石灰加固技术。对粉质黏土进行了土样试验,包括界限含水率、土样击实和土样颗粒分析试验,并对其冻胀机理和土体成分进行分析;对加固后的土体进行界限含水率、土样击实以及土体颗粒分析试验;综合对比石灰改良前后以及不同石灰掺加比例的改良效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桥面铺装粘结层的层间粘结性能直接关系到桥面铺装层的长期稳定。文章为探究集料类型、级配类型、粘结环氧沥青材料涂抹量对桥面铺装层层间粘结性能的影响,采用辉绿岩、石灰岩、花岗岩三种集料,粗、中、细三种级配类型,0.2 kg/m2、0.4 kg/m2、0.6 kg/m2、0.8 kg/m2四种环氧树脂涂抹量,通过室内小梁弯曲试验、层间拉拔剪切试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高强度的集料、细集料含量高的级配类型、0.2~0.6 kg/m2的环氧树脂涂抹量可以有效提高钢桥面铺装层层间粘结强度,减少铺装层病害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AC-13C力学特性的室内试验,对两种不同级配曲线组成AC-13C的劈裂强度、单轴抗压强度等进行评价。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细集料用量的变化与空隙率会对沥青混合料的力学特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公路工程工地试验室(乙级母体资质)环境下通过改进的水泥胶砂流动度试验,验证黏土成分对水泥胶砂流动度的影响,并结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试验检测及原材料管理经验,提出降低影响的相关处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再生沥青混合料内部孔隙较多,掺入的旧料为沥青与集料裹合物,依据规范现有的计算法与试验法难以确定其理论最大相对密度。基于沥青混合料理论最大相对密度计算法和实测法测定原理,通过新拌不同级配类型的沥青混合料,建立理密计算值与实测值关系系数,以再生沥青混合料实测值计算真实值,修正再生沥青混合料理密计算和试验公式。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矿料对浇注式沥青混合料GA10性能的影响,文章以相同条件下制备的GA10为试验对象,考察集料种类、天然砂含量及矿粉细度对其流动性、高低温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集料种类对GA10性能指标的影响较小,不同集料制备的GA10均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集料工程普适性较强;天然砂有利于提高GA10的流动性,但对混合料的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红黏土液限高、塑性指数高的特点、收缩变形大、含水率高,文章采用不同掺量的石灰对红黏土进行改良,并设计界限含水率试验、击实试验及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分析石灰改良红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石灰掺量的增加,土体液限和塑性指数逐渐减小,塑限逐渐增加,当石灰掺量达到7%时,液限从55.3%下降到48.2%,塑限从29%增加到33.9%,塑性指数从26.3下降到14.3;最大干密度随着石灰掺量增加逐渐减小,承载比随着石灰掺量增加大幅度增加,石灰掺量达到7%时,最大干密度和承载比分别为1.65和34%,最终确定石灰的最佳掺量为7%。  相似文献   

19.
AC-25沥青混合料作为路面结构中常用的下面层,由于其级配较粗,在施工过程中是最容易发生离析的层位。文章通过对不同离析程度的混合料进行高温、低温、水稳定性、劈裂强度等方面的试验,研究离析对AC-25沥青混合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离析混合料的性能均低于原样混合料,粗集料离析的混合料其低温性能、水稳定性、劈裂强度等性能显著降低,细集料离析的混合料其高温性能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20.
张磊 《青海交通科技》2022,(3):50-53+69
为了研究冻融作用对黏土强度及渗透性的影响,在不同冻融次数条件下,开展黏土的直接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渗透试验,研究黏土的摩擦角、黏聚力、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随冻融次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冻融作用使得黏土内部孔隙和水分迁移通道扩展,导致黏土渗透性显著增大;黏土的结构性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劣化,使其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黏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1~4次的冻融循环对黏土强度和渗透性的影响较大,冻融循环次数继续增加时其影响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