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厦门地铁综合检测车集轨道检测和接触网检测于一体,采用惯性测量原理、机器视觉及激光摄像等非接触测量技术,可快速高效地对轨道几何状态、轨道全断面廓形及架空接触网几何参数、弓网动态作用参数进行检测。文章阐述了检测车的主要技术特点和技术参数,并从检测系统、设备布置、电气原理、机械部件和制动系统等方面介绍了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高速轨道检测图像处理是轨道检测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使用激光摄像式测量设备,通过图像处理获取钢轨横向、纵向位移变化.高速轨道检测系统通过十几年的发展较为成熟,国外最高检测速度可达300 km/h左右.我国最新研发的高速轨道检测系统经过多项技术创新,最高检测速度达到400 km/h,图像处理技术克服了易受阳光干扰等缺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为了适应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基础设施检测的需要,自主开发了GJ-6型轨道检测系统,克服了GJ-4型和GJ-5型轨道检测技术的缺点,在多方面取得技术突破.系统主要由激光摄像组件、惯性测量组件、信号处理组件、数据处理组件、里程定位组件和机械悬挂装置等六部分组成,具有高速、精确、可靠的特点.在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系列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得到应用,最高检测速度已达400 km/h.通过京沪高速铁路检测结果表明,(J-6型轨道检测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准确度要求,具有良好的椎广前景和重大的经济效益,满足高速铁路和其它各种铁路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轨道检测系统主要检测轨道几何尺寸偏差,包括轨距、轨向、高低、水平、三角坑的几何不平顺。通过对轨道的周期性、全项目的等速动态检测,全面掌握线路质量状态,指导养护与维修,保障行车安全。我国的轨道检测技术在发展中不断进步,检测设备为第四代和第五代轨道检测车。自主研发的第四代轨道检测车——GJ-4型轨道检测车,最高检测速度160km/h;以引进技术为主的第五代轨道检测车——GJ-5型轨道检测  相似文献   

5.
轨道检测是检查轨道病害、指导线路养护维修、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适应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设的需要,自主开发研制了GJ-6型轨道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高速图像处理技术、光电测量技术、陀螺平台、数字滤波、精确里程定位以及高速计算机实时数据处理等新技术,具有高速、精确、可靠的特点。GJ-6型轨道检测系统在我国自主研发的CRH380A-001、CRH2-150C综合检测列车上得到应用,检测速度最高可达380 km/h,CRH380B-002最高检测速度已达400 km/h。京沪高速铁路验证试验结果表明,GJ-6型轨道检测系统完全可以达到准确度要求,满足高速铁路和其它各种铁路检测的需要。  相似文献   

6.
详细阐述一种新型铁路线路质量实时监测系统的结构设计和工作流程.该系统与传统的轨道检测设备相比,改进了加速度振动测量方式,有利于震源的判别,使轨道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同时,该系统综合利用移动通信、GPS定位和web数据库等技术,实现线路监测数据的实时汇总、自动评估和报警.在沈大线的试运行结果表明,该系统设计正确,工作稳定,能够显著提高轨道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实时性和易用性.  相似文献   

7.
轨道状态确认车检测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速旅客列车安全运行的要求,研制用于轨道状态确认车上的轨道几何检测系统、环境监视系统、限界检测系统及车载局域网系统。轨道几何检测系统采用惯性基准原理、陀螺平台和计算机实时处理等技术,通过专用的数字滤波数学模型计算水平、超高、高低、轨向、曲率,解决不同运行速度和不同运行方向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问题;通过最新研制的车载局域网,实现计算机实时显示轨道几何波形、网络打印机打印波形图的功能。实时显示叠加轨道几何波形的线路周边环境图像。构架式光电伺服轨距测量装置,采用构架与轴箱间的侧滚和垂向位移量修正的技术,保证跟踪轨距点的稳定性,消除轴箱式轨距测量的不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8.
城市轨道交通在线检测系统负责对运行中的车辆设备、轨道设备等的工作状态及参数进行实时检测及故障诊断.因关系到安全运行,故要求其具有高可靠性和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阐述了在线检测系统的总体结构,在UML(统一模型语言)建模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UML的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9.
GTC-80型钢轨探伤车是我国集成研发的新一代钢轨探伤车,在原探伤系统基础上进行诸多改进,并在车辆系统、轨道巡检系统上采用完全自主化技术,整车实现对钢轨伤损和轨道状态的综合检测,整体检测速度达到80 km/h.结合我国铁路钢轨探伤检测和轨道巡检的实际情况,从整车结构布局、超声检测系统、轨道巡检系统3方面介绍GTC-80型钢轨探伤车及其在我国铁路钢轨探伤领域的运用情况.  相似文献   

10.
轨道检测系统经过多年的开发和应用,已经成为检查轨道病害、指导线路养护维修、保障行车安全的重要手段.列车正常运行时有加速、减速和恒速3个状态,轨道检测系统必须能够剔除列车运行速度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实现方式采用空间采样信号.目前,高速轨道检测系统按0.25 m对传感器进行一次数据采集,这样列车运行速度的变化不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适应高速轨道检测、实现等距离精确采样和控制是检测中的关键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11.
针对既有轨道检测系统不能实时监测轨道状态,且无法直接安装于城轨车辆的问题,文章根据实际需求分析轨道检测系统的技术要求,从硬件设计和电气控制设计方面阐述了城轨车辆车载式轨道检测系统的设计方案。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该城轨车辆车载式轨道检测系统满足技术规范及轨道日常检测需求。  相似文献   

12.
将车体振动姿态检测数据引入到接触网检测系统,以消除由车体振动造成的接触网几何参数检测误差。采用接触网检测系统,通过对锚段、支柱、吊弦等关键零部件的识别,实现检测数据定位;,将定位数据与数据库中公里标称信息相关联,可消除轮径定位造成的累计误差,提高轨道检测数据定位精度。基于传统接触网和轨道检测技术,构建同步检测系统,实现接触网和轨道检测数据的共享,对于指导现场维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轨道尺作为铁路工务常用轨道检测器具正逐渐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对数字化轨道水平测量系统的分析和研究,为数字化轨道尺的研制提供电子和软件设计参考.系统基于定点测量原理,采用高精度倾角传感器和高分辨率A/D转换器,并运用系统迁零、温度补偿、硬件和软件滤波、可靠性设计等措施保证测量精度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曾若飞 《铁道勘察》2011,37(2):8-12
随着我国铁路路网规模的扩大,落后的人工线路养护技术手段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代化铁路养护的需求.简要介绍了"有砟轨道自动养护测量系统"的概念,指出线路检测自动化是建立高效的现代化铁路养护系统的必由之路,并对实现"有砟轨道自动养护测量系统"的几种主要技术方案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重载机车轨网综合检测系统可实现弓网关系和轨道状态的在线无损检测,文章介绍了系统组成和功能指标,详细阐述了图像识别、透视变换、3D结构光、惯性基准法、红外成像等技术在系统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情况。该系统已在HXD1型机车上投入运用,可对接触网和轨道异常状态进行在线检测、识别与分析,为检测维修提供监测分析数据,为铁路基础设施健康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潘超 《中国铁路》2013,(3):55-57
针对轨道不平顺波形分布的随机性和复杂性,研究具有机械滤波功能的新型轨道不平顺波形检测系统.阐述新型轨道不平顺波形检测系统的轨道长波长、短波长的检测原理和轨道不平顺波形的复原方法,以及结构组成及工作原理,并对试验检测数据的重复性、轨道不平顺波形与弦测值之间的关系和轨道不平顺波形复原进行分析;通过现场试验,复原出轨道真实不平顺波形,验证其稳定性、可靠性及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轨道检测车对轨道线路状态进行动态检测,检查线路不良状态类型、程度和位置,指导线路养护维修,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其轨道检测系统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试验和标定,目的是将检测系统设备部件与整个系统进行功能验证、试运行和参数标定.试验和标定设备对精度、稳定性要求较高,一套完备的标定与试验手段是检测系统运行的最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8.
阐述轨道检测梁的组成和总体技术要求,从主梁制造、吊臂制造、轨检梁焊接、轨检梁涂装工艺方面分析轨道检测梁制造技术;从下料件的下料排样、下料件断面处理、冲压件成型后处理、主梁加工和轨检梁安装方面分析轨道检测梁制造技术难点与解决方案。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依靠轨道检测梁完成高速铁路检测任务,证明轨道检测梁制造技术方案正确可行。  相似文献   

19.
客运专线轨道检测及维修技术的分析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介绍轨道检测及维修技术在保持客运专线轨道平顺状态中的重要性、国内现有轨检技术的优缺点及发展趋势、轨道维修的内容及方法等。  相似文献   

20.
基于CPⅣ轨道基准网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CPⅢ轨道控制网的轨道三维检测系统对计算轨道被检测点坐标与轨道中线坐标较为复杂,检测精度不够高的问题,建立一种基于高精度CPⅣ轨道基准网的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数学模型,该检测系统采用双全站仪的轨道检测小车直接捕捉CPⅣ基准网棱镜,消除CPⅢ轨道三维检测系统对全站仪进行设站所带来的繁琐与误差,并通过欧拉角与刚体运动规律的原理简化检测系统的数学模型,可以快速计算出轨道被检测点坐标与轨道中线坐标,CPⅣ轨道三维检测系统显著提升了轨道的检测精度与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