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兴号动车组设置了超员报警功能,结合中国铁路实际运输需求提出超员报警功能的优化方案,设置超员预警和超员报警两级报警功能,并调整了设计参数。为满足复兴号动车组超员工况下的安全运行,从动车组制动力、摩擦副热负荷能力、制动距离等方面开展了影响分析和安全评估,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超员报警方案满足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
<正>1小组概况上海铁路物资有限公司徐州分公司业务经营部QC小组基本情况见表1。2选择课题2.1复兴号动车组配套服务性要求复兴号动车主要运行区间在京沪线,动车组开行车辆逐年递增,复兴号动车组较和谐号配套产品出现了产品的迭代,主要是满足京沪线区间运行的距离需求,减少消耗品的频繁更换,《复兴号卫生间技术使用设计标准》明确规定高铁复兴号动车组统一使用大盘卷纸,并明确了大盘  相似文献   

3.
<正>据悉,京张高铁将于2019年12月底开通,届时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将投入运营。京张高铁采用的智能型动车组是以"复兴号"动车组为基础,按照"平赛结合"的理念来设计,即包含标准配置和奥运配置2种。标准配置是在现行"复兴号"的基础上增加了智能模块,以更好适应山区、高寒地区  相似文献   

4.
资讯报道     
简讯最北高寒地区首开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2023年1月19日9时30分,我国最北端高寒地区首趟复兴号高寒智能动车组从哈尔滨站平稳驶出,在我国纬度最高、气温最低地区成功载客开行。这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世界上运营时速最快的复兴号动车组再次刷新极寒运行纪录,“中国速度”向北再延伸。我国最北端高寒地区首次开行的高寒智能动车组是目前复兴号家族中速度等级最高、最“抗冻”、最智能的动车组。与标准版复兴号动车组相比,新型高寒智能动车组使用的材料、电气元件,以及车体、转向架、供风制动等系统部件均进行了耐低温设计;车底的水箱、污物箱、水管路配备了加温和保温设施,从密封防雪防击打、冷凝水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升级;采用全新设计的设备舱侧部裙板,设置“高寒专属”的滤网,兼顾设备车下通风和防冰雪功能;首次批量使用自动化防冻结功能,更加耐低温、耐冰雪,在-40℃的极寒环境也能奔跑如常。  相似文献   

5.
对复兴号动车组超员报警的功能定义、实现方式进行了论述,并对复兴号动车组超员能力进行了分析。结合动车组实际运营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了优化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随着复兴号CR200J型动车组的上线运行,对其开展一体化安全监测的需求日益强烈.然而,现有的针对CR200J型的行车安全监控手段各自分散独立,在综合联网监测、关联故障分析和一体化运用管理等方面难以满足现场运用管理需求.为此,文中研究了复兴号CR200J型动车组运行安全监测联网应用技术,设计了多源检测信息的综合联网监测方...  相似文献   

7.
简要叙述国外高速和重载机车车辆的发展状况,并对我国动车组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总结。重点介绍复兴号动车组的技术特点,总结复兴号动车组在安全可靠性、环境适应性、乘坐舒适性以及牵引性能、节能环保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等方面采用的先进技术及取得的明显效果;围绕30t轴重重载列车技术、3万t长大列车试验、ECP及C-Link系统对我国重载列车研究进行总结;并从高原铁路环境特点、高原列车适应性技术以及新型高原内燃机车研制等方面总结了我国高原列车的研究工作。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机车车辆发展进行展望,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和需加强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8.
基于实时以太网的列车网络控制系统是列车通信网络发展的重要方向,文中分析了采用以太网技术实现动车组网络控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设计了以太网控车技术方案,并应用到250 km/h复兴号动车组。通过型式试验与正线运行的考核,充分论证了以太网控车的可行性,实现了动车组以太网控车技术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高速动车组经历了自主探索、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全面创新四个发展阶段,成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2012年起,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进入全面创新阶段。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组织下,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全产业链供应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互换、技术先进为目标,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160 km、250 km、350 km系列化“复兴号”动车组,创造了时速420 km列车交会试验的世界记录,实现了全球首个时速350 km商业运营,“复兴号”动车组成功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相似文献   

10.
对CR400BF型动车组网络系统中的列车骨干网进行应用分析,重点论述列车骨干网及其控制逻辑在复兴号动车组上的应用,从而展示复兴号动车组的智能化优势和以太列车骨干网的应用优势。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搭载了车载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系统,实现了动车组故障的预警、预测等功能.根据现阶段智能动车组车载PHM技术方案,重点阐述车载PHM系统应用现状,同时结合实际工作中地面PHM系统较为完善的开发应用经验,进一步探讨车载PHM系统与地面PHM系统相互融合的设计需求、技术方案及应用场景.  相似文献   

12.
当复兴号动车组于既有普速铁路开行时,由于动车组运行功率大、追踪间隔短,首先遇到的是牵引供电能力不适应,经运行部门多专业与动车生产厂合力探索了普速铁路开行复兴号动车组的供电能力适应方案,既有具体线路、车型的应对措施,也积累了具有普遍意义经验和方法,为普速铁路进行入动车时代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3.
复兴号动车组单列运行往往满足不了铁路运输要求,短编动车组进行重联可以大大提高运力,但重联后其性能是否良好关系到列车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文章介绍了复兴号动车组列车重联的工作原理,分析了重联故障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措施,确保重联列车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14.
正4月18日,配属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的复兴号动车组G806次列车准点驶离郑州东站,开启"首秀"。自此,复兴号动车组正式落户中原大地。郑州局集团公司首批配属的复兴号动车组共计3列6个标准组,除G806次列车外,还有郑州东开往洛阳龙门  相似文献   

15.
正6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公司、中车集团所属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团队共同研发的时速250 km"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于4月2日通过了设计方案评审,标志着时速250 km"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研制工作取得新进展。中国铁路总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研制不同速度等级的"复兴号"动车组,是铁路总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党  相似文献   

16.
动车组车钩缓冲装置作为动车组间连接的重要设备,其状态好坏直接影响到动车组重联和救援时的安全运行,但目前对动车组车钩缓冲装置的检修和维护仍然采用人工检查和依靠经验判断的方法。文章针对复兴号动车组提出了一种基于物联网的便携式智能化车钩检测装置,该装置可对车钩缓冲装置的动作状态进行自动化测试,并根据得到的连挂关键数据智能分析车钩状态,为复兴号动车组的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技术的发展,复兴号高速动车组列车大量投入使用,且成为我国居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其中动车组控制单元电子产品作为关键部件,是列车安全运行的重要保证。为进一步提升动车组控制单元电子产品检修效率,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水平,文章选取典型的动车组控制单元电子产品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其运行环境及寿命指标基础上,以产品的主要敏感应力作为试验条件,采用基于威布尔分布的模型,结合加速试验方法开展可靠寿命试验设计研究,探讨一种适用于动车组控制单元电子产品整机可靠寿命评估的方法,对提升产品可靠性及维保策略提供有效的数据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围绕400 km/h高速动车组多制式、轻量化及节能降耗的牵引系统设计需求,阐明了牵引系统的设计原则,论述了牵引辅助变流器、永磁电机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方向和设计特点,介绍了牵引系统及关键部件试验验证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该牵引系统及关键部件性能良好,满足动车组牵引系统各项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9.
正全国铁路将于9月21日实施新的列车运行图,在部分线路增开客货列车。届时,"复兴号"动车组将在京沪高铁率先实现350km时速运营,我国成为世界上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复兴号"是按照时速350km运营研发制造的中国标准动车组,集成了大量现代高新技术,其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以及节能环保等性能有较大提升。今年7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开展了时速350km实车、  相似文献   

20.
复兴号动车组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原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自主研制的全新型动车组,为全面掌握该动车组在运营线路上更高速度运行工况下的系统动力学性能,并支撑后续更高速动车组的研发,国铁集团组织了郑徐客专速度420km/h交会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复兴号动车组更高速运行工况下运行稳定性、平稳性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振动、噪声和交会压力波等性能比和谐号动车组大幅改善;在速度420km/h及以下速度内,轮轨相互作用动力学主要指标均随运行速度增加呈缓慢上升趋势,明线交会压力波基本上与速度平方成正比,速度每增长50km/h,车内噪声平均增加约3d B,速度420/420km/h明线交会短时会影响车体的横向振动,但对横向平稳性指标影响不大,对转向架的横向稳定性和运行安全性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