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车辆行驶平顺性的预测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应用系统动力学和随机振动理论,建立了计及车体弹性和发动机支承影响的比较简单实用的二维十五自由度车辆线性振动系统模型,利用该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计算与道路试验的比较,对车辆的行驶平顺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汽车底盘上安装有各式各样的悬置软垫,它们对减缓车辆的震动、提高行驶平顺性起着重要的作用。汽车底盘上的悬置软垫主要分布在发动机固定支架与车架之间、传动轴中间支承以及前钢板弹簧盖板等3个地方。  相似文献   

3.
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汽车动力学包括对一切与车辆系统相关运动的研究,其最核心的是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这两大领域。在简要说明了汽车动力学发展过程的基础上介绍了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两大领域的模型发展过程。平顺性模型主要经过集中质量-弹簧-阻尼模型、有限元模型和动态子结构模型阶段;而操纵稳定性模型从低自由度线性模型、非线性多自由度模型发展到多体模型。最后提出了汽车动力学仿真模型的发展动向。  相似文献   

4.
悬架系统是车辆行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于吸收和缓冲车辆行驶过程中来自车轮和路面接触产生的振动,车辆行驶的平顺性主要靠悬架系统来保证。本文采用两自由度四分之一车辆模型对悬架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建模,结合状态空间分析法分析不同悬架等效刚度和阻尼、不同轮胎等效刚度、不同车辆载重等情况下对车辆行驶平顺性的影响,为悬架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基于汽车部件特性和复杂工况,针对发动机动态响应性能多变和各子控制器报文周期不同带来的通信相对时延和控制相对滞后的问题,提出"发动机动态响应性能识别+发动机响应转矩预估+电动机同步补偿"的协调控制方法。实车测试结果表明,上述方法在发动机动态响应过程中,可使动力源总输出转矩与总需求转矩最大误差减小43%,从而有效满足整车动力性和平顺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车辆发动机转速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耗模型是评价道路使用者费用的一个关键模型,发动机转速(RPM)是评估车辆油耗的重要参数。在汽车野外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了适合我国情况的发动机转速模型。研究发现发动机转速是发动机输出功率和车速的函数,当输出负值功率时,转速仅为车速的函数;当车速超过一定的限值(65km/h),汽车一般以最高档位行驶。  相似文献   

7.
当飞机地面气源机组在平直道路上行驶时,最大的激振源是发动机的振动,路面不平顺度、气缸内燃气爆炸压力、运动件的不平衡惯性力周期性的变化都会使发动机整机系统和曲轴系统产生振动。降低发动机传递到车体的振动,提高车辆的乘坐舒适性和使用可靠性是飞机地面气源机组设计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单自由度振动理论出发,结合有限元仿真软件,对目前某型飞机地面气源机组的发动机动力总成的悬置系统进行静支承分析和模态频率分析,为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建立了能全面反映汽车振动特性的三维七自由度车辆振动模型,应用MATLAB开发了相应的车辆平顺性模拟计算程序:该程序对样车的司机座椅、货厢中心、距货厢后板300mm三处的振动进行模拟,模拟数据与实验数据基本吻合,证明所建立的车辆振动模型的正确性及车辆振动模拟计算程序的有效性。实践表明,应用该程序分析和预测车辆平顺性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于ADAMS/CAR二次开发模块研究汽车平顺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ADAMS/CAR二次开发模块为平台,建立了国产某小型客车虚拟样机的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按照国家有关整车平顺性的试验评价方法和标准,进行了整车平顺性脉冲输入和随机输入行驶仿真试验分析。对比实车测试结果,主要评价指标加权振级的最大仿真误差小于5%,即仿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说明在车辆设计阶段,利用此二次开发模块可对其平顺性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估。  相似文献   

10.
车辆平顺性是决定车辆底盘性能的重要性能指标之一,文章建立了七自由度车辆模型和路面激励模型,并以MATLAB为工具开发了车辆平顺性设计计算界面平台。以某型纯电动轻卡研发为例,运用该计算平台完成车辆平顺性指标优化设计,计算结果与实车试验数据对比,进一步验证了各模型和计算方法的有效性。该计算平台可为车辆底盘性能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将BP神经网络作为识别路面不平度的工具,确定了用于识别的评价指标。建立了前后轮路面不平度滤波白噪声模型和汽车平顺性4 自由度平面模型,通过仿真获得车辆响应和前后轮路面不平度,作为BP 神经网络的输入和输出。采用3 层BP 神经网络识别路面不平度,先后构造了44 种车辆响应输入方案进行训练和测试,通过评价指标选出最优输入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车辆行驶的常用路面和车速条件下,识别前后轮路面不平度的最优输入方案由车轮垂直加速度、车轮垂直位移和悬架动挠度组成。  相似文献   

12.
基于车辆不同行驶状态(路面不平度和车速)下悬挂质量垂向加速度和悬架动挠度响应不相同的客观事实,针对半主动悬架PID控制器无自适应能力的局限,以悬挂质量垂向加速度和悬架动挠度响应作为车辆行驶状态的识别判据.建立起一种引入行驶状态识别的半主动悬架PID控制修正算法,进而以某型轿车为对象,采用MATLAB/Simulink建立起半主动悬架PID控制的仿真模型,针对不同行驶状态计算出PID控制算法修正前、后的车辆平顺性响应并加以对比,表明所提出的PID控制修正算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简述了基于近似模型的车辆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的优化设计方法.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Car建立了某轿车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并确定了车辆操纵稳定性及平顺性的评价目标.以悬架弹簧刚度、减振器阻尼特性和横向稳定杆刚度为设计变量,利用近似优化数学模型对该轿车进行了操纵稳定性和行驶平顺性的多目标优化计算.结果表明,近似模型技术对于汽车性能的平衡优化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以车辆悬架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多刚体系统动理学方法建立主动悬架模型,与模糊PID复合控制策略相结合,构成了一个基于精确模型和简洁控制策略的仿真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车辆垂向及俯仰控制,有效改善了车辆的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15.
为了验证某重型车辆减振器的减振效果,应用美国军用标准MTL—STD-810F,分别对有减振器和无减振器时的某重型车辆进行了平顺性随机输入试验测试,测试两种情况下车辆在平顺性方面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此重型车辆在有无减振器情况下,其随机振动平顺性差异并不明显,减振器减振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当离合器摩擦片的摩擦系数、车身质量及道路坡度等参数发生较大变化时,会使线性二次型优化控制算法改善AMT车辆起步平顺性的效果下降。设计了一种考虑模型误差估计的优化控制算法,即通过一个降维误差观测器对时变的参数和模型的不确定性进行估计,并由估计的模型误差和车辆状态共同构成控制算法的线性反馈。通过实车试验对该算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车辆参数变化时该算法可以保证AMT车辆平顺起步。  相似文献   

17.
基于某款混合动力传动系统,实现了用驱动电机驱动离合器滑摩启动发动机的功能,从而能够取消启动电机,降低成本。提出了一种离合器滑摩启动发动机的控制方法,建立了模式切换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对离合器控制参数进行了实车优化。整车试验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发动机的平顺启动与动力介入,提高混合动力车辆模式切换的平顺性。针对滑摩启动失败现象采用多次启动的方法,试验表明,第二次启动时增加离合器闭合速率以及加大离合器定扭矩阶段的扭矩,能有效避免发动机启动失败。  相似文献   

18.
杨增 《长安科技》1997,3(3):14-16,,28,
文章以机械工业部颁发的《车辆识别代号(VIN)管理规则》和将要发布的国家标准《道路车辆-车辆识别代号(VIN)》的有关规定,就实施车辆识别代号的目的、代号的基本内容及表示方法、实施要求作了简要的说明和介绍,并就我公司实施车辆识别代号提出了几点工作建议。对公司员工学习、了解、实施车辆识别代号管理规则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实现P2构型混合动力系统离合器辅助发动机起动的平顺控制,提出一种离合器与电机协调控制方法。建立了P2构型混合动力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并对离合器辅助发动机起动的控制过程进行了仿真分析。制定了离合器前馈+反馈并结合扭矩观测的控制策略,通过增加电机转速与DCT离合器之间的滑摩差,避免了起机过程中出现的转速波动给车辆带来冲击,同时给出动力电机扭矩的控制方法,实现了扭矩的合理分配。仿真分析和整车试验表明,所提出的扭矩控制方法可有效避免P2构型混合动力系统离合器辅助起机过程的冲击,实现了发动机起动各阶段的平稳过渡,确保车辆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20.
针对双行星排复合功率分流混合动力系统纯电动和电动-无级变速器混合动力模式之间切换时车辆平顺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转矩协调控制策略。通过系统动力学分析,建立了模式切换过程的动态模型。基于参考模型设计模式切换转矩分配策略和冲击度补偿控制策略,动态分配不同阶段的动力源转矩,并根据平顺性目标调节电机转矩变化率,补偿系统转矩波动。仿真和台架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策略可满足模式切换过程车辆动力性和发动机起动性要求,并将冲击度降低至15. 5m/s3以内,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