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涛 《天津航海》2008,(1):59-61
海上搜救工作的有效开展是确保海上人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障。笔者从事海上搜救工作多年,并参与多起重大及特重大海上事故的搜救工作,对我国渤海海上搜救存在的薄弱环节有初步了解,通过文章进一步对搜救法规和渤海搜救工作现状的分析来探讨如何加强渤海区域搜救合作,提高海上搜救的效能。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上搜救现状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雯梅 《水运管理》2009,31(8):35-38
为更有效地进行海上搜寻与救助,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在分析海上搜救体制历史沿革及相关海上搜救法律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现状和特点,提出改善我国海上搜救体制的建议:修改相关海上搜救法律,制定全国性的海上搜救条例;明确中国海上搜救中心性质;强化海事管理机构在海上搜救中的作用;完善补偿机制,充分调动社会救助力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3.
对比中英两国海上搜救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海事》2007,(2):53-54
海上搜寻救助作为海上人命安全的重要工作之一,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水上应急救援水平,减少水上人命、财产损失和环境损害,更好地履行国际海上搜救义务,交通部海事局组成第一期赴英国海上搜救管理培训团,于2006年9月8日赴英进行了为期3周的海上搜救管理培训。通过培训考察,对比两国海上搜救管理工作,更好地提高我国海上搜救水平。  相似文献   

4.
为更有效地进行海上搜寻和救助,保障海上人命和财产的安全,在分析我国海上搜救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根据我国海上搜救需求的变化,提出对策建议:加强海上搜救力量建设,提升海上搜救能力;加强海上搜救力量运用研究,提高海上搜救效率.  相似文献   

5.
安飞 《中国船检》2007,(2):38-40
海上搜救是保障海上人命及财产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在近几年,我国海上搜救能力显著提升,其中气象服务对海上搜救工作的帮助功不可没。据我国海上搜救中心统计,在刚刚过去的两年中,在气象部门的鼎力协助下,我国运输船舶受台风影响的人员死亡率为“零”!而去年10月,中国气象局与交通部紧密合作,使中央气象台与海上搜救中心正式联姻,不仅诞生了一组海上安全新概念,而且使我国海上搜救事业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6.
为切实加强海上人命救助,提升温州海上搜寻救助能力,积极鼓励社会救助力量参与海上人命救助工作,体现海上搜救工作的社会共同性,确保海上救助行动快速、及时、高效。针对目前温州搜救责任区搜救基点配布不合理、搜救力量配置不足的现状,本文将对如何建立海上搜救志愿者队伍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有效的海上人命救助,海事搜救部门应当建立行之有效的、完善的搜救应急通信体系:文中介绍一起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收到海上人员落水报警,通过发布英文航行警告与过路的外籍船舶及时建立起应急通信后,成功实现人命救助的案例,阐述了建立应急通信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建立搜救应急通信的方法、措施等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以期为我国海上搜救水平的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针对我国海上搜救成功率计算统计模式存在理论基础缺乏、指标体系和计算方式过于单一及统计范围随意等问题,通过对海上搜救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构建我国海上搜救成功率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通过统计海上险情搜救基本信息,分别计算出基本评价指标值、二级评价指标值和一级评价指标值,进而求出某区域海上搜救成功率的综合评价指标值。以上海地区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地区2014年综合海上人命救助的成功率为95%。  相似文献   

9.
<正>2月14日起,国务院法制办就《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据悉,征求意见稿明确了海上人命救助无偿且优先于财产和环境搜救的基本原则和搜救体制。海上遇险人员有无偿获得人命救助的权利,人命搜救优先于环境和财产救助。国务院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海上搜救中心,负责海上搜救的组织、协调和指挥工作。同时,  相似文献   

10.
陈正稀 《中国水运》2005,(12):26-27
海上救助,任重道远;快速有效,人命关天。为了更好地集合社会船舶积极参与海上人命救助工作,快速及时有效地就近调动社会搜救资源参与海上搜救,对海上搜救基点进行合理布局调整,弥补台州搜救责任区搜救力量配置严重不足的现状。台州海事局根据辖区实际情况,于今年7月份组建了社会力量应急待命船舶和数据库,建立了搜救贴补机制,调动了社会力量参与海上搜救的积极性,较好地利用了社会搜救资源为台州海上搜救行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