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赵永国 《中外公路》2003,23(1):28-31
陇西地区湿陷性黄土湿陷层厚度大,湿陷等级高,湿陷性敏感,为确保高速公路路基及其构造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对地基容许承载力不足,剩余沉降或潜在湿陷变形不能满足设计要求的地基,均需采取措施进行处治,文中简要介绍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治原则和处治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普遍出现的路基沉陷、路面开裂以及过大的工后沉降等病害,以国道109线十七沟-清水河段一级公路为例,根据湿陷性试验判定了黄土的湿陷等级,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治措施,为消除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危害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地基处理深度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的影响,根据规范采取一定措施消除了黄土的湿陷变形,通过Midas GTS数值模拟的手段,研究了地基处理深度对高填方涵洞地基承载力和沉降量的影响以及涵顶土压力的变化规律,得出了能指导此类涵洞设计的实用结论。  相似文献   

4.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构造物地基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土质的勘探、试验、湿陷等级确定、构造物类别划分等几个方面提出了湿陷性黄土公路构造物地基处理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冻融循环对压实黄土湿陷变形影响的过程和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冻融循环对压实黄土湿陷变形影响的过程和机制,对压实黄土进行补水条件下的冻融循环试验,测试了冻融循环前后压实黄土的温度、水分、变形、干密度、孔隙比和湿陷变形。结果表明:反复的冻融循环引起了压实黄土反复的冻胀和融沉变形,土样中水分不断增加且向中上部聚集,干密度减小,孔隙比增加,最终导致黄土湿陷变形增加;冻融循环和增湿作用引起的压实黄土结构疏松和强度弱化是黄土地基和路基湿陷变形增加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为季节冻土区黄土湿陷产生的原因和机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解释,为黄土湿陷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土增湿变形特征与湿陷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土的工程特性,在大量的黄土湿陷试验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黄土增湿变形的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土在某一级荷重下,黄土的湿陷变形随起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在小的浸水压力范围内,随压力的增大而增大,而在大的压力范围内,却随压力的增大而减小,但黄土的湿陷总变形不受浸水路径和加荷路径的影响.黄土在较小压力下减湿时,会增大后期的湿陷,在应力较大且不变条件下减湿时,对后期的浸水湿陷并无影响.并应用割线模量理论方法,初步建立了黄土增湿湿陷变形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黄土地区勘察中,湿陷性评价正确与否直接影响设计措施的采取,自重湿陷系数测定及自重湿陷量的计算尤为重要。不同的规范测定自重湿陷系数时,所施加饱和自重压力并不相同,由此测定的自重湿陷系数不相同,因而影响到黄土湿限等级的判别。探讨了各种规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杨红霞 《中外公路》2006,26(4):24-26
结合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黄土地基加固现场勘探和室内试验资料,分析了鲁中黄土的颗粒组成、结构特性和湿陷机理,探讨了鲁中黄土湿陷系数与孔隙比、上覆压力及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提出了当湿陷性黄土的含水量超过其湿陷起始含水量时计算湿陷系数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9.
文章结合济南绕城高速公路南线黄土地基加固现场勘探和室内试验资料,分析了鲁中黄土的组成结构特征和湿陷机理,探讨了鲁中黄土湿陷系数与孔隙比、上覆压力及浸湿含水量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提出了当湿陷性黄土的浸湿含水量超过其湿陷起始含水量时计算湿陷系数δshω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10.
针对湿陷性黄土地区工程建设中常常遇到"渗透-湿陷-渗透"这一反复发生的复杂过程所带来的一系列工程问题,开展了黄土湿陷后渗透性试验研究。基于室内湿陷渗透试验,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图像处理软件(IPP)分析等手段,通过试验对比研究了黄土湿陷前后土体的渗透系数、微结构、孔隙大小分布、孔隙形状及连通性的变化,以揭示黄土湿陷对其渗透性的影响规律及其微观机理。结果表明:渗透过程和湿陷过程相互影响,黄土的多孔结构是影响渗透性及湿陷性的主要内因;湿陷后黄土较原状黄土的渗透性明显变差,原状黄土多孔结构遭到破坏,颗粒接触方式有所变化,使得颗粒排列变密实,且孔隙连通性降低,从而导致渗透系数明显下降(为原状黄土的25%~33%);土的结构和构造、可溶盐的溶解和土中胶结物的溃散、土中孔隙的大小与数量以及连通性变化是黄土湿陷对渗透性影响的重要因素,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湿陷后土体渗透系数降低;试验结果可为湿陷性黄土地区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提供可借鉴的基础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