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高炳  严健雄  王磊  张少明 《船舶》2019,30(2):21-26
中国船舶航运事业正面临时代更迭以及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严峻挑战。该文在智能船舶与智能机舱的涵义界定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船机信息感知技术、无人船技术、智能机舱技术等主要智能船舶机电应用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小型无人船"芙蓉号"的试验研发,进行了方案设计、功能与硬件设计、算法优化和实船试验等方面的工作,对无人船技术研发有创新引领和经验积累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38800t智能散货船"大智"号的交付,将我国智能船舶的研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该艘散货船的诞生标志着全新的船舶设计、建造、运营理念渐入人心,全船数据安全共享、设备健康评估、智能辅助决策、船岸一体化等技术取得突破,在我国智能船舶研制方面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业内专家表示,"大智"号属于智能船舶的1.0版本,智能船舶要进入2.0智能物联阶段,实现部分自主操作及远程控制,乃至最终发展到船岸港互联、完全  相似文献   

3.
当前,智能船舶已成为船舶工业、航运业抢占创新优势的重大突破。本文对智能船舶与智能机舱的涵义界定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大数据挖掘处理技术、船机信息感知技术、无人船技术、智能机舱技术等主要智能船舶机电应用技术的特点和应用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设计方案、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正>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世界首艘智能商船——iDOLPHIN 38 800 DWT智能散货船"大智"轮,在第19届上海海事展首日正式发布。同时,中国智能船舶创新联盟宣告成立。工业和信息化部罗文副部长为全球首艘通过船级社认证的智能船舶揭幕,并为中国智能船创新联盟揭牌。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智能舶舶已成为船舶制造与航运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中船集团作为中国船舶工业  相似文献   

5.
《广东造船》2011,(3):40
随着中国船舶产业的转型和对船舶建造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国内船舶制造业界已密切关注特种船型建造领域,不少企业已重点锁定特种船舶,主攻特种船舶市场,不断开发海洋工程船、疏浚船、重吊运输船、加油船、沥青船、破冰船等"非主流"船型的特种船转型。  相似文献   

6.
船舶能耗智能预测是实现船舶能效智能评估与优化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新兴技术促进了船舶能耗预测方法的不断发展,为分析不同基于机器学习的船舶能耗预测算法的预测精度与效果,进行了不同预测算法的实例验证分析。结合船舶油耗及其影响因素实船采集数据,通过采用不同机器学习算法对船舶能耗进行预测分析,验证了各算法的特点和优势,从而为选择合适的船舶能耗预测算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介绍全球船舶行业节能减排的现状,国际海事组织未来对温室气体的减排战略以及行业未来对脱碳的应对措施,指明未来船舶绿色化的发展方向。介绍智能船舶的内涵及其对造船业和航运业的预期影响,并从数字化和自主性的角度解释智能船的技术发展路线。通过分享L1(数字化)阶段的国内发展现状以及国外在船舶自主化的研究成果,为智能船的发展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智能船舶技术和无人驾驶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瑞良  吉雨冠 《船舶》2016,27(5):82-87
智能船舶概念的兴起以及智能船舶技术的日益发展,已使船舶智能化成为全球航运的大势所趋。文中结合中国船级社今年3月正式发布的《智能船舶规范》,具体介绍了智能船舶技术的六大功能模块(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的主要功能、技术要求,以及实现无人驾驶技术的主要功能和实现难点,对相关技术人员依据《智能船舶规范》进行设计、制造智能船舶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9.
"海巡31"号船综合网络监控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剑翔  张均东  任光  曹辉 《中国造船》2007,48(4):138-146
研制了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驾驶、轮机、电站等内容的船舶集成监控系统,能够将监控数据传输到岸上指挥中心,形成船岸一体综合网络监控。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我国首艘大型海上巡视船"海巡31"号上,使之成为海、空结合的立体海上巡逻,从而更大范围地扩展了海上搜索面,增加了巡视船的快速反应能力。综合监控网络的实时通信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①千兆光纤船舶局域网设计;②船岸一体网络综合监控系统的技术实现;③实现网络综合监控系统的相关应用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10.
魏梅  潘放  张大蕾 《船舶》2022,33(2):13-21
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能船舶开始受到船舶行业的广泛关注。同时伴随着航运业对于环保、安全、经济等方面需求的不断增加,中日韩欧等世界各主要造船国纷纷投入到智能船舶的相关研究当中。然而,由于各自造船业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不同,各主要国家对智能船舶研究具有不同的特点。该文分别研究了日、韩、欧典型智能船舶项目的研究现状,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它们的研究路线和特点。研究发现:日本的智能船舶研究具有航运公司主导、局部到整体的推进方式、注重建立国际标准的发展特点;韩国的智能船舶研究具有船企主导产学研结合、发挥信息产业优势、分级发展的特点;欧洲的智能船舶研究以企业和科研机构牵头,以无人船为目标,以现有船舶改造为特点。论文在日欧韩智能船舶发展特点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对于我国智能船舶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聚焦MASS开发满足未来需求自2014年起,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就开展了智能船舶的相关研究,经过数年积累与突破,于2017年12月成功交付全球首艘智能船舶——iDolphin 38 800吨散货船"大智"号、2019年8月底成功交付智能船舶1.0研发专项中的两型四艘智能示范船——40万吨超大型智能矿砂船和30.8万吨超大型智能原油船,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全面进入1.0阶段。  相似文献   

12.
船舶智能化已成为船舶行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传统船舶润滑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现状,提出智能润滑技术,并以智能润滑技术为基础设计出智能润滑装置。通过"在线监测、智能净化、故障预警"的智能润滑技术替代"离线检测、定期换油、事后维修"的传统润滑模式,实现船舶润滑系统的智能管理,全天候保证润滑系统的高质量油品品质,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保障船机安全性,提高船舶润滑系统的可靠性和智能化程度。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世界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关注,天然气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在低碳经济的要求下,随着国际LNG(Liquefied Natural Gas)市场需求的逐步回暖,LNG贸易量也会持续增加,LNG船舶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在全面分析研究世界天然气需求现状及发展、世界LNG需求现状及发展、世界现有LNG船队结构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世界LNG船舶的需求,结合世界LNG船舶的建造能力,分析LNG船舶市场。现阶段,我国各大船厂积极研发LNG船的建造技术,扩大我国LNG船的建造能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基于“工业4.0”的智能船舶系统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光正  宋新刚  徐瑜 《船舶工程》2015,37(11):58-60
以大数据为基础,预测技术为核心的"工业4.0"对船舶工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介绍了基于"工业4.0"的智能船舶系统的基本概念及体系结构,将网络互联和船舶实体深度融合,构建了集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一体的智能服务体系,分析了各模块的功能,探讨了传统船舶与智能船舶系统的区别。最后,具体阐述了智能船舶系统的构建步骤与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智能船发展备受瞩目,以超出业界想象的速度破浪前行。自2017年12月5日中国第一艘(也是全球首艘)通过中国船级社(CCS)入级检验的智能船舶"大智"号正式交付使用以来,不断有智能船舶下水的报道,进一步预示着智能航运时代的加速来临,业内外对智能船舶的关注度空前高涨。日前,本刊就业界关心的关于智能船的相关问题,专访了中国船级社(CCS)副总裁孙峰先生。  相似文献   

16.
基于物联网体系的智能船舶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物联网已成为当今世界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船舶建造业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文章介绍了物联网基本概念及体系结构,将物联网技术和智能空间相结合,构建了集信息化、智能化、理解和决策控制为一体的"智能船舶空间",探讨了基于层次结构的船舶物联网系统设计,并分析了各层的功能、设备配置和技术要求。最后,设计实现了智能船舶的网络模型。  相似文献   

17.
庄辑 《珠江水运》2008,(9):61-61
安全是船舶航行的第一要求。为此,世界上许多国家专门有执行船舶技术监督,制订船舶规范和规章,保障船舶具备安全航行技术条件的机构。世界上的验船机构根据其性质分为两类:一类是政府的验船机构,另一类是民间组织的验船机构。根据国家的性质不同,有些国家只有政府的验船机构,有些国家既有政府的验船机构又有民间组织的验船机构。政府验船机构直接对船舶执行技术监督,签发有关国际公约规定的船舶证书。  相似文献   

18.
何崇德 《中国造船》2004,45(B12):279-299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近年来在国外发展迅猛,军民用特种船舶上均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我国也引起了重视,国内第一艘自行设计设置动力定位系统的无限航区大型船舶是远洋科学考察船“大洋一号”。该船配备动力定位系统后,成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远洋科学考察船,也为我国船舶动力定位技术的实际应用与不断发展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组成、功能、设计要求,并以“大洋一号”船为例,较详细地介绍了动力定位系统的论证、设计、主要设备选型、系统调试、以及试验试航的结果,对于国内船舶动力定位系统的应用与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设计,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建造的38800载重吨智能散货船"大智"号,总长179.95米,型宽32米,型深15米,总吨25561,入CCS和LR双重船级,是全球第一艘按照中国船级社《智能船舶规范》建造并申请CCS智能船级符号i-Ship(N,M,E,I)的船舶。  相似文献   

20.
智能能效管理作为智能船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实现船舶能效的自动监测、分析与自主决策,对提升船舶的绿色化与智能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船舶智能能效管理规范与检验指南,围绕船舶能效智能监控与系统设计技术、船舶智能能效大数据应用技术、智能能效优化模型与智能算法等核心问题,系统分析船舶智能能效优化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