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对磁链定向下感应电机损耗模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基础上,针对电机转矩和转速与最优励磁电流存在严重的非线性关系,文中提出一种径向基神经网络控制方法并建立电机效率优化控制模型,对电机进行最大效率优化控制。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运行效率明显提高,降低了电机损耗。  相似文献   

2.
王军伟 《船电技术》2013,33(7):47-50
以三相绕线型感应电机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在MT坐标系下三相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采用定子磁链定向控制策略,实现对定子励磁电流和转矩电流的解耦控制。在Matlab中搭建了三相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并对滞环控制和SVPWM两种控制手段做了对比研究,提出一种两者相结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船舶感应电机中的励磁电感普遍比较小,在高速运行过程中铁损比较大。采用一般矢量进行控制存在低效率轻负载的情况,如果直接忽略感应电机的铁损则会使得感应电机控制不精确。本文首先研究了基于铁损的船舶感应电机的数学模型,给出了矢量控制的补偿方案,并提出了一种基于损耗模型的船舶感应电机能量优化的控制策略。后通过实验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系统可以解决感应电机磁场定向和电机转矩控制不准确的问题。实验证明所提出的基于能量优化控制策略的节能效果比较好,改进后的系统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陈鹏麒 《港工技术》2022,59(1):66-69
带式输送机系统是散货码头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感应电机作为最重要的驱动组成,其运行效率不高,导致了电力能源的浪费.本文从感应电机转子磁场定向角度出发,建立了一种考虑铁损的感应电机新模型,并提出了最大效率矢量控制策略.通过检测或估计电机的电流信号,使得电机运行于最优效率点,从而提高带式输送机系统的整体效率.最后仿真模拟了该控...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交流电力推进系统功率密度、降低成本,提出一种基于永磁推进电机的无变频器式交流电力推进系统。该系统取消了大功率变频器和减速齿轮箱,原动机与电励磁发电机直连,发电机与推进电机直连。通过控制原动机转速和发电机励磁电流实现对推进电机转速和系统运行状态的调节。建立了该电力推进系统的静态数学模型,提出了系统静态稳定性约束条件,推导了系统主要电气量与发电机励磁电流及负载转矩间的函数关系。为提高系统稳定裕度、提高推进效率及电机容量利用率,分别提出采用δ1+δ2=π/4、Isd2=0和cosθ=1三种控制策略,针对各控制策略和不同的电机参数匹配条件,推导了系统主要电气量与负载转矩间的函数关系。针对系统静态稳定性及各控制策略下系统运行特性开展了数字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利用考虑铁损的推进电机等值电路模型,通过数值计算方法寻找推进电机不同转速及负载下对应的最佳效率.改进了恒磁通的传统矢量变频控制方法,以实现电机最小能量损耗;探讨了节能运行控制方法的适用范围.仿真实验数据表明,改进后的控制方法可在相当宽广的运行区域内提高电机的运行效率,并保证系统不损失动态响应特性.  相似文献   

7.
李松  陈欢 《船电技术》2018,(2):18-21
为了研究异步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动态性能,利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基于电压空间矢量脉宽调制(SVPWM)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模型,并对电机的启动性能以及负载为阶跃输入情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构建的系统模型动态过程符合实际调速系统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8.
考虑船舶推进电机铁损的等值电路模型,首先运用数值计算的方法,计算出船舶推进电机在不同的负载以及不同的转速下所对应的最佳运行效率。然后对基于传统矢量变频的船舶控制方法进行相应改进,使推进电机能够在运行过程中始终保持最小的能量损耗,分析改进后控制方法的适用范围。最后将改进后的控制方法应用于船舶推进电机系统中并进行仿真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控制方法不仅具有提高船舶推进电机运行效率的优点,还具有改善船舶推进电机动态响应性能的优点。  相似文献   

9.
六相感应电机具有转矩脉动低、电机损耗小、电机极限容量大、能量密度高等一系列优点。本文基于三相感应电机αβ两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表达式,将六相双Y30°绕组感应电机空间磁场分布等效成2套三相电机绕组磁势在空间上的合成,推导出空间坐标6/2矢量变换表达式,并设计出六相双Y30°绕组感应电机矢量控制系统,采用速度外环、电流内环双环控制系统。通过理论分析及仿真,验证了本文电机数学模型、坐标变换、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感应电机的气隙大小直接影响电机运行的各项性能指标,是电机设计和优化过程中最为关注的参数之一。本文以一个五相异步电动机为例,在ansoft的二维瞬态场中建立了其模型,并对其在不同气隙大小情况下的空载及负载运行状况进行了仿真研究,得出了气隙的改变对电动机的功率因数、谐波磁场、转矩脉动、和附加损耗的影响,为进一步对电机进行优化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