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从21世纪之初开始使用波纹管涵作为路基过水通道涵,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浅埋波纹管涵的施工工艺随意性较大,波纹管涵周边路基土压实也一直未能很好的突破,需要规范施工工序,明确施工要求。本文结合白明高速公路钢波纹管涵工程实际,对钢波纹管涵施工工艺控制及主要技术指标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
基于原位观测试验与理论研究,对高填方段波纹管涵的涵顶垂直土压力的分布特征与变化规律进行了探讨.首先,开展了高填方段波纹管涵垂直土压力现场观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填方段管涵顶部存在土拱效应,规范的土柱法计算土压力值误差较大,偏于保守,而管涵顶部平面的土压力值并非均匀分布,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域.在此基础上,结合试验规律及马斯顿理论,考虑由于土拱效应造成的应力集中现象,建立了高填方段波纹管涵垂直土压力计算模型,并进行了理论求解,从而提出了高填方段波纹管涵垂直土压力计算方法.最后,依据此模型对涵顶填土重度、土体内摩擦角、黏聚力、管径大小等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土体重度对管涵垂直土压力数值影响较大,而内摩擦角及黏聚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覆土不锈钢波纹板涵是由不锈钢波纹板和周围土体(包括基础和回填土)形成的土—钢桥。本文中对此类结构开展了室内试验研究和有限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试验数据和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所制定的试验方案和采用的有限元建模方法可以有效把握覆土不锈钢波纹板涵结构的主要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高填方下钢波纹管涵变形的定量计算方法,并拟得到判定钢波纹管涵刚柔性的计算方法。在考虑钢波纹管涵受压变形与涵侧土体压缩变形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对涵土相对刚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在考虑钢波纹管涵截面参数惯性矩特性的基础上,从分析规范中涵土相对刚度系数的计算方法入手,假设涵顶平面内外所受填土压力水平分布相同,涵侧填土对管涵横向变形产生一定的弹性抗力,引入了Spangler的涵土相互作用模型,推导了钢波纹管涵的变形计算公式和涵土相对刚度系数计算公式,同时,在考虑涵侧土体压缩变形模量线性增加的基础上,代入相关参数,将计算结果与现场试验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钢波纹管涵洞随填土压力变化时,其变形计算值曲线规律与试验实测收敛值基本一致;应用推导的涵土相对刚度系数理论公式计算结果,可近似地判定管涵的刚柔性,通过理论计算,将本工点所用管涵判定为柔性涵洞,这也被试验测试得到涵顶垂直土压力系数小于1.0的结果间接验证,因此这既是对规范公式存在不足的补充,又为钢波纹管涵刚柔性的判定提供了新方法;通过涵土相对刚度系数公式的变换,得到涵顶平面内外土柱沉降差±δ与涵土相对刚度系数αs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亦可用±δ判定涵土的相对刚度,这为判定涵洞刚柔性又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原多年冻土地区波纹管涵应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祝龙  章金钊 《公路》2000,(2):28-31
通过理论热学分析和力学计算及试验工程的修筑,研究了金属波纹管涵在青藏公路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和实用性,并探讨金属波纹管涵在我国其他地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不同制作工艺对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管壁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对混凝土管涵切割弧形板式构件进行了弯曲抗拉试验、回弹试验和柱体抗压试验,分析了人工浇捣管涵、一次投料离心管涵和两次投料离心管涵的内外壁混凝土强度差异。试验结果表明:离心管涵的混凝土强度与人工浇捣管涵有较大的差异;离心法制管的投料方式对管涵内壁的混凝土强度有明显的影响;管涵内外壁混凝土强度的差异随着管涵内径和壁厚的增加而显著增大。基于试验数据分析与理论计算验证,对内外壁混凝土强度差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机理分析,并提出了钢筋混凝土管涵内外壁混凝土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的调整系数。该系数考虑了不同制作工艺对管涵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可应用于此类混凝土管涵的结构设计分析中。  相似文献   

7.
上埋式钢筋混凝土圆管涵内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开挖式和上埋式圆管涵的不同受力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可以根据涵管与其周边土体的位移协调计算上埋式钢筋混凝土圆管涵的内力,但计算中应对管周土压力大小进行修正。结合现有规范、试验和现场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表明所提出的内力计算方法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结合沙埕湾跨海公路通道工程钢波纹管涵的工程实践,对钢波纹管涵的施工工艺控制以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进行了详细论述,并对比分析了钢波纹管涵的适用性及优缺点,指出通过钢波纹管的施工,取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克服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涵洞与路基协同变形能力差、极易造成地基不均匀沉降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新型的超大直径覆塑热镀锌钢波纹管通道涵。对波纹钢板和平面钢板进行承载力试验,对比2种管涵的承载特性,分析管土受力特性和整体结构的协同变形能力,在经济效益方面与传统管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新型超大直径覆塑热镀锌钢波纹管通道涵耐腐蚀性好,受力合理,整体结构与路基协同变形能力强,在工程中应用时表现出良好的工作性能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0.
刘向东 《路基工程》2003,(Z1):37-39
秦沈客运专线线路铺通后,为解决地方的通道要求新增一座框架涵,在客运专线上施工顶进涵尚属首次。介绍秦沈客运专线顶进涵施工的主要技术。  相似文献   

11.
胡军 《路基工程》2018,(3):204-208
以广州市地铁8号线北延段同德围—上步区间下穿北环高速西槎人行涵洞为研究对象,运用Midas GTS NX建立数值模型,通过对比人行涵洞有无进行加固措施的情况下,盾构掘进施工过程中对人行涵洞的沉降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为盾构施工的超前控制提出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路堤荷载作用下钢波纹管涵切向应变现场测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钢波纹管涵在低路堤荷载作用下的力学性能,依托泗许高速安徽淮北段一处试验涵,对荷载分别作用于超车道、行车道、应急车道情况下管涵的切向应变进行现场测试。试验数据表明:当荷载作用于不同车道时,钢波纹管切向应变不同,随着荷载的移动,波纹管不同断面同一角度的切向应变值不同但变化规律相似。试验结果可以为今后的钢波纹管涵洞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行人头部伤害与头部碰撞试验方法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地  李幼德  赵航  朱西产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1):98-101,105
本文通过对行人交通事故数据的统计分析,讨论造成行人头部伤害的原因与规律,并对现行的头部模块碰撞试验方法与行人交通事故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碰撞前行人的运动状态对碰撞结果有显著影响,目前EEVC头部模块试验方法中规定的碰撞方向与实际行人碰撞事故中行人头部的碰撞方向存在较大差异;行人头部与风档玻璃、A柱区域以及地面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均比较大,所以有必要通过进一步的试验研究,分析头部与这些区域发生碰撞的规律,并将其纳入头部模块的碰撞试验中。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带主动式发动机盖设计车辆的行人保护试验及车辆误作用试验控制策略进行研究,展示了动态试验和静态试验两种行人保护试验方法及其仪器设备的设置方式及车辆误作用控制策略所考虑的各种工况试验矩阵,并进行验证.为主动式发动机盖设计车辆的行人保护试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近几年我国实际交通事故中,超过70%的事故涉及弱势道路使用者,汽车对他们的保护需求日益凸显。本文中基于一款A级轿车,对能保护弱势道路使用者头部、并与弹起式发动机罩相配合的保护气囊(简称行人气囊)进行了设计和验证。首先,设计行人气囊的包型和布置,基于弹起式发动机罩仿真行人气囊头型冲击、联动展开等工况;其次,利用试验和理论推导对仿真结果进行验证,修正行人气囊和弹起式发动机罩的关键参数;最后,基于C-NCAP头型冲击试验,探究该行人气囊的保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基于该车开发的行人气囊对头部的保护效果良好,伤害降低60%以上,得分率高达93.1%。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介绍了软弱细砂地基公路涵洞的施工技术。根据海南省的气候特征,以及软弱粉细砂地基的特点,对公路涵洞施工工艺进行了改进,明确了涵洞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关键步骤,提出了公路涵洞施工技术控制要点。现场检测结果表明,该施工方法能够有效地解决该公路涵洞相关技术问题,对该地区该条件下的涵洞工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葛如海  刘卫春 《汽车工程》2011,33(11):967-970,989
为进行行人保护研究,建立了某车型前端的有限元模型,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该模型的精确性.以提高EuroNCAP行人大腿碰撞试验的得分为目标,对汽车前大灯采取了自身刚度弱化的措施,试验结果表明效果良好.文中还尝试将安全气囊运用到发动机罩上,仿真计算验证了该安全气囊对行人大腿保护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钢波纹管涵洞有管节薄、质量轻、便于叠置捆扎,存放运输方便、施工组装工艺简单、生产周期和施工期短等特点,同时波纹管涵洞适应能力强,受力条件好,造价低,故其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内对于波纹管力学性能研究还较少。通过对高填方钢波纹管涵洞进行野外现场试验,结合相关钢波纹管涵洞知识,从不同方面研究了钢波纹管涵洞的力学性能,同时进行了波纹管与盖板涵的造价比较,为波纹管在工程和设计中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未来出行交通事故场景研究 (Future Mobile Traffic Accident Scenario Study,FASS) 数据库中135例人车碰 撞事故深度调查数据,对造成行人头部损伤的来源及车速对头部损伤来源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 数检验法,建立了车辆速度区间与头部平均 MAIS 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行人头部致伤物主要来源于车辆,占比约 58%,其次为地面,占比约40%。行人事故中,碰撞车速对行人头部损伤来源的分布情况有一定的影响,当车速低于30 km/h时,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来源为地面,当车速为 [30,50] km/h时,车辆和地面对行人头部造成的损伤风险相近,当 车速高于 50 km/h时,行人头部损伤主要致伤物来源为车辆。因此,在进行交通损伤流行病学研究、交通损伤事故数据 库构建时,特别是在中低速碰撞中,应重视地面对头部造成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
基于EEVC/WG17制定的行人碰撞保护试验标准,开展了行人模块碰撞试验台的研制工作。文中介绍了该试验台的工作原理和各个功能模块的设计,并利用该试验台进行了行人头部模块和下肢模块碰撞试验,从能量、控制精度和试验可重复性等方面对其试验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估。试验结果表明,该试验台满足EEVC制定的相关试验要求,可用于行人碰撞保护的研究和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