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首先,采用分离式仿真法,将基于整车结构正面碰撞计算模型所得的B柱减速度曲线作为碰撞加速度冲击波曲线,加载于台车试验环境中的乘员及其约束系统正面碰撞计算模型进行计算.其次,采用车身、乘员一体化仿真方法,计算实车碰撞环境中的包含乘员及其约束系统的整车正面碰撞计算模型.根据乘员头部和胸部的伤害值、车身耐撞性等评价指标,研究这两种计算方法结果的差异,进而探讨质量补偿法对计算成本低廉的分离算法的计算结果的优化程度. 相似文献
2.
利用计算机仿真对直角侧面碰撞事故进行分析.在ADAMS软件平台上,建立参数化事故模型,进行仿真计算,通过得到的速度和位移变化曲线来鉴定事故因素,并用三维动画直观显示事故的整个过程.通过案例分析表明适用于再现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3.
4.
汽车碰撞仿真研究发展趋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扼要介绍汽车碰撞的仿真研究概况后,从仿真技术在本身及其在新一代汽车研制中应用的相关问题等方面,探讨了汽车碰撞的仿真研究之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eFRONTIER和MADYMO 2种优化软件,以汽车侧面碰撞时驾驶员胸部伤害指标最小、盆骨侧向加速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为优化目标,建立汽车内饰结构和缓冲泡沫的仿真模型,对汽车驾驶员侧车门内部侧面缓冲泡沫的刚度匹配进行优化。优化结果显示:合理匹配该缓冲泡沫的刚度,可以明显减小汽车侧面碰撞对驾驶员的伤害。 相似文献
6.
应用LS-DYNA软件按中国新车评价程序(2012C-NCAP)标准建立了某轿车的整车侧面碰撞有限元模型,通过B柱侵入速度和侵入量与实车试验的对比,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有效性。在分析了试验对比结果之后,论文提出了侧面结构耐撞性的改进方案,仿真结果显示改进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汽车侧面碰撞法规对车门强度有明确的要求,车门作为车身的主要部件之一对汽车的侧面碰撞安全性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非线性有限元理论为基础,在Hypermesh中建立了Taurus轿车车门有限元模型,参考侧面碰撞法规对车门进行侧面碰撞模拟分析。并对车门结构进行改进,探讨了相应的轿车侧面碰撞安全性改进措施,通过对研究方案的对比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车门的抗侧碰性能。 相似文献
12.
13.
文中介绍了丰田花冠轿车的新技术及其教具车的改造和线路的连接特点,并判断汽车运行工况和故障原因,对其教具车仿真系统功能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常州市"限摩"政策对城市交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常州市“限摩”背景情况和常州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提出合理的摩托车交通方式转移结构。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两种摩托车交通方式转移结构下的交通增量对道路交通量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摩托车交通转移量占有道路面积的情况。针对常州市当前交通状况,提出了应对措施和建议,指出应该限制摩托车在城市客运交通中的发展,以公交优先政策作为“限摩”政策实施的有力保障,实现城市客运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借助仿真模拟软件Swift对高速轿车外流场进行数值计算,得到轿车三维速度矢量分布图和纵向对称面内的压力系数分布图,并将计算结果与其他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6.
运用线性理论和排队论的数学方法.在分析客运码头流量的情况下.建立了对应于客运码头不同流量的客运缆车容量计算模型.编制了缆车客运量的仿真程序.通过对程序中参数的设置.运行仿真程序可计算出不同规模码头的客运缆车的容量.同时以二维和三维图形的方式显示仿真结果. 相似文献
17.
针对模拟弹簧车辆跟驰模型进行深入研究,根据实地的交通调查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方法和拟牛顿法对模拟弹簧车辆停车和起动跟驰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得出几种一般状态的模拟弹簧车辆停车和起动跟驰模型,最后得出结论:起动过程车辆初速度主要分布在2~6.5 m/s之间,并选取速度中间值得出起动过程模型;停车过程车辆初速度主要分布呈现三个区间,就每个区间选取其中间值得出了模拟弹簧车辆跟驰模型停车过程的方程. 相似文献
18.
冷藏车热状况的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权重系数法和平衡法的基础上,建立了包括气象模型、围护结构热平衡模型、制冷系统性能模型和车内空气热平衡模型在内的冷藏车热状况分析体系.以B23型机械冷藏车为例,通过联立求解的方式,对运行中的冷藏车热状况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并通过实测数据对模型予以验证.结果表明上述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冷藏车热特性,并可为冷藏车热状况的整体评价和优化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边坡防护室内水力冲刷模拟试验及降雨入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边坡防护室内水力冲刷模拟试验的目的、方法和步骤.针对不同边坡防护型式、不同坡率、不同土质状况的五种试件进行了降雨入渗试验,对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不同工况下的降雨入渗规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