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雪明 《城市交通》2009,7(3):48-56
介绍了区域交通模型和次区域交通模型,以及两种对接方法。以美国南加州橙县和尔湾市交通分析模型为例探讨实现交通模型一致性的具体过程。首先通过构建3级交通分析小区系统,运用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转换系数,以及遵循同区域交通模型相一致的公路网构建方式确保模型输入数据一致;同时,对次区域交通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适当后处理,使其与实际交通量吻合。结果表明,尔湾市交通分析模型与橙县交通分析模型之间的结果差异为.4.2%,可认为二者之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组合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分析了交通需求预测组合模型的应用,重点研究了适用于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的两种组合模型。给出了基于熵最大化原理的交通分布与交通分配组合模型的求解算例,并且构造了各种客运交通方式的广义出行费用模型,提出了基于广义出行费用和动脉多路径概率分配的交通方式划分和交通分配组合模型。  相似文献   

3.
交通组合模型在交通需求预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组合模型是将传统的四阶段交通需求预测步骤中的两个或多个步骤组合起来,建立新的模型.文中在比较常用的组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交通分布与交通分配组合模型,将交通分布中的重力模型和分配中的用户平衡模型组合起来建立一个新的熵模型,模型满足UE平衡条件.文中还介绍了该模型在软件TransCAD中的应用,并指出了组合模型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4.
根据乌鲁木齐路网特征,利用四阶段交通需求模型,构建了乌鲁木齐市交通规划模型,详细描述了模型的输入和输出以及相关参数标定的方案,并结舍实际案例进行应用分析。  相似文献   

5.
马林 《城市交通》2008,6(1):I0001-I0001
交通模型是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交通研究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技术分支,是交通分析的手段.是制定交通战略、对策和交通规划方案的基础。在业外人士看来,交通模型是一些枯燥的数字、公式和算法,但对从事交通研究的同仁来讲,交通模型是我们探索把握交通发展客观规律、从感性认识走向理性认识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6.
城市建设的发展,车与路的矛盾日渐突出。单向交通及城市交叉口信号绿波控制作为改善措施,对缓解城市交通的拥堵,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对单向交通的行车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并给出了相关模型。研究结果可用于单向交通的交通规划。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决策理论的思想对现有的两类静态多路径交通分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提出决策系数的概念,将出行者个人行为引入交通分配模型,建立一种新的静态多路径交通分配模型,可使交通需求预测的结果更加精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城市微观交通模型建模及仿真实现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微观交通仿真模型是交通领域的研究热点,城市交通控制是微观交通仿真模型的主要应用领域.文中建立了一个城市微观交通模型,详细说明模型的体系结构,各子模型的建模方法,在SGI的OCTANE工作站上实现城市微观交通仿真,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相似文献   

9.
城市中心区交通容量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涛  陈建凯  於昊 《城市交通》2003,1(1):13-18
分析了大城市中心区土地利用及城市交通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城市中心区道路网容量和停车容量模型,以及中心区土地利用与交通容量的互动优化模型,可用于对城市中心区合理开发强度、交通需求管理(TDM)对策的研究及应用等领域。  相似文献   

10.
集GIS与交通模型功能于一体的TransCAD软件为交通规划者提供了完善的交通分布模型。而重力模型是交通分布模型中最为完善和应用最广泛的模型之一。论述了重力模型在TransCAD软件中的工作原理,针对云南省中小城市的交通特点,探讨了利用TransCAD重力模型进行重力模型参数标定和交通分布预测的整个流程。  相似文献   

11.
交通分布-交通分配组合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交通规划实践中,交通分布和交通分配问题作为“四阶段预测模型”各自独立,尽管两个问题紧密相关.因此,有必要建立交通分布-交通分配组合模型,来反映这种反馈.文中介绍了Evans模型,并说明了逐次平均法求解模型的步骤,最后用算例说明了具体算法.这种方法完全可以用Microsoft Excel计算,计算方法简单,可以为组合模型的求解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将遗传算法应用于求解最大熵模型的交通分布问题中,从而提供了一种求解简单的方法,降低了熵模型求解分布问题的复杂性。为利用最大熵模型进行交通分布开创了一条新的途径,同时显示出遗传算法在交通规划中的实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发展历程 1)初级阶段宁波交通模型雏形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1992年,上海同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和上海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对宁波市进行了机动车OD调查、居民OD调查以及道路交通量调查。1997年,同济大学和宁波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编制了《宁波市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该项目以1992年调查数据为基础,参考日本做法,采用“交通发生、交通分布、交通分配”三阶段交通需求分析法,通过EMME/2交通规划软件首次建立了宁波交通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了交通高等教育经费投资、交通高等教育基建经费投资与交通行业基本建设投资之间的关系模型和交通高等教育事业费投资与在校生数量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研究了在交通行业大背景下,交通高等教育投资对交通行业物力效益、人力效益的影响;给出了与交通行业物车投资和交通高教资源相协调的交通高等教育投资规模模型。沸在为交通高等教育投资规划及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交通区位理论在长远期路网规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区位论是一种近年出现的、主要阐述交通路网大概率出现的某些特定地带的集合理论。因其反映的是路网在地理空间上的几何联系规律,因此,它可以为交通规划特别是长远期的路网规划提供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其在长远期路网规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引入了交通环境容量和交通环境承载力概念,相应建立了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模型,包括交通尾气承载力(APC)模型,交通噪声承载力(TNC)模型,并分析了传统城市交通规划的不足,构建了基于交通环境承载力(TECC)的城市交通规划理论框架,从交通环境角度修正传统城市交通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7.
基于天津市2011年综合交通调查数据,天津市在现有交通模型基础上构建了新的综合交通模型,以满足新形势下城市与交通发展对交通定量分析的需要。新的综合交通模型仍然采用基于出行的四阶段交通模型,但通过对人口、就业岗位模型,出行产生模型,出行分布模型,方式划分模型,分配模型等模块中关键技术的探索,不仅使模型能够有效反映当前天津市“双城”结构下的居民出行特征,其框架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良好的扩展性,同时还为下一步建立基于活动的模型奠定基础。实践表明,新的综合交通模型大幅提高了现有交通模型的精度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综合交通体系中不同交通方式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问题,研究了综合交通体系融合发展中缺乏一体化交通分析技术的瓶颈,提出了以交通枢纽为关键,覆盖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以及城市道路的“多网合一”的物理网络与虚拟网络拓扑结构模型; 构建了服务各交通运输方式、结果量化可比的交通阻抗函数模型与优势运输距离模型; 研发了异质交通网络环境下的一体化交通分配模型与算法,提出了综合交通系统客运组合出行与货运多式联运的交通量分析方法,形成了服务于综合交通系统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交通分析模型与技术体系; 通过完全自主的“交运之星——TranStar”综合交通版交通仿真分析软件,搭建了综合交通系统虚拟仿真平台,实现了对大规模综合交通网络规划建设与运行管理的快速响应,并验证了分析模型与算法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分析方法,提出的交通分析模型与算法可满足“多网合一”条件下综合交通系统的各类分析需求; 利用提出的交通分析模型与算法对综合交通网络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析,相对误差不超过3%,平均误差不超过2%,分析结果精度高,满足工程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9.
修建顺序对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形成和完善非常重要。以考虑资金收益率后影响交通量额外增加的旅行时间所创造的效益总和最小为目标,从轨道交通建设对现有交通的影响入手,在修建资金约束下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不同路段修建顺序模型,并通过算例说明了模型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每年的投资额对于最终的修建顺序有决定性影响,若投资额不当可能会出现无解情况。  相似文献   

20.
城市交通生成预测是城市交通规划的基础,如何客观、科学地进行交通生成预测,是当前我国城市交通规划中共同面临的课题。一般来说,不同的土地利用布局、不同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不同的土地利用强度,对应着不同的交通生成。因此,建立土地利用与交通生成的相互关系模型,实现土地利用-出行生成相关因素-交通生成的三步式预测方法向土地利用-交通生成两步式预测方法的过渡,将在大大简化交通需求预测过程的同时提高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