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声波 CT层析成像技术对受损桥墩内部质量进行无损检测。在桥墩重要部位设计10个 CT剖面,经反演计算,测试平均速度均达到设计要求(4400 m/s),未见明显裂缝、离析或低质混凝土。声波CT检测结果与其它方法检测结果相吻合,表明了声波 CT技术在钢筋混凝土检测应用中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连续梁桥是铁路工程中应用广泛的桥型,连续梁0#块混凝土因其结构体积大、配筋密集等原因,施工中常常出现混凝土松散离析、空洞等特有的质量问题。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在对比分析混凝土检测手段现状基础上,对声波CT技术在实桥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介绍。实践表明,应用声波CT技术检测混凝土质量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精度高、直观等优势,特别适用工作条件差的0#块混凝土检测。本文还就检测完成后,如何成体系、科学有效地进行修复加固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对声波透射法在基桩检测中的基本理论、检测方法及判别标准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桩身混凝土质量现有评定方法的不足,提出桩身混凝土缺陷部位及类别的综合判定法.并结合某大桥的基桩检测项目,通过工程实例说明其在基桩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声波透射法作为一种无损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质量缺陷的方法被广泛使用。基于声波透射法的原理分析混凝土桩身缺陷导致的检测波形异常及混凝土灌注桩缺陷形成的原因。结合工程实例验证了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混凝土灌注桩桩身质量的准确性。在区分缺陷类型时应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比对,并应重视检测时可能出现的漏判、错判问题。  相似文献   

5.
概述路基工程现场检测中的核子密度仪法和K30载荷板试验法,桥梁工程检测中的低应变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法,以及隧道工程检测中的地质雷达检测法。分别列出了各种检测手段的检测目的、仪器设备、检测原理及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6.
声波探测技术的新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声波探测技术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而且其应用范围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声波探测技术已经完成由传统的岩体声波探测向岩体一构件声波探测的全方位转换。文中从铁道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声波探测技术研究的发展和声波探测技术的应用,两个方面探讨了声波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7.
通过武汉天兴洲公铁两用长江大桥正桥工程基桩检测实践情况,系统介绍基桩声波透射法检测的依据、原理和检测程序。  相似文献   

8.
岳潺 《铁道建筑技术》2007,(Z1):245-246
在应用声波检测方法对桩基进行质量检测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由于声测管加工或安装不当,导致无法对桩基进行检测。结合桩基施工情况,介绍了桩基声测管施工、声波检测方法,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桩身完整性不同检测方法的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现场对低应变反射波法和声波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的对比分析,得出低应变反射波法适用于检测桩直径小于2.0 m的中型和小型桩,桩长一般不宜大于40 m;桩径大于等于2.0 m的桩,或桩长大于40 m的长大桩,应采用声波透射法检测.为安全起见,桩身完整性检测宜采用低应变法和声波透射法联合检测,做到优势互补,提高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某软土地区新建铁路桥梁的灌注桩,其完整性采用声波法检测。据声波法检测的缺陷异常特征判断的不合格桩,对其进行钻芯及开挖验证,发现声波法检测缺陷性质特征分别为桩周严重缩径、桩半边夹泥、桩全断面夹泥,本文就声波缺陷异常特征与缺陷性质特征的关系展开研究,为不合格桩进行工程处理确定方案,并分析原因改进施工措施,使所有灌注桩一次施工均达到Ⅰ类合格桩。研究结论:(1)软土地区桥梁灌注桩施工时受地下水影响,易塌孔、涌孔,桩底有沉渣,采用声波法的平测、斜测相结合进行完整性检测;(2)声波速度大于完整桩声波速度的85%的桩,为Ⅰ、Ⅱ类合格桩;(3)夹泥露筋桩声波速度仅为完整桩声波速度的70%~85%,且桩中心混凝土较致密,随着时间的推进,钢筋锈断,桩的有效截面积减小,耐久性、承载力、抗剪力均降低,为明显缺陷Ⅲ类不合格桩;(4)严重塌孔、严重水平涌孔、桩底沉渣使声测管有效时间内接受不到声波信号,为桩近全断面夹泥呈断桩,为严重缺陷Ⅳ类不合格桩;(5)上述缺陷如在桩浅部做接桩处理、在桩深部做重新施工或进行水泥注浆,达凝期后采用声波检测合格后,方可定为Ⅱ类合格桩;(6)本研究成果可为铁路、公路等领域软土地区声波法检测桥梁灌注桩的完整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