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山岭隧道大多采用的"半包"防水方式,可较为有效地降低衬砌背后水压荷载作用,但同时造成地下水资源的大量流失。文章通过建立隧道瞬态渗流模型,分析了"半包"防水条件下隧道施工及运营过程中隧道排水流量及水位变化规律,以及运营过程中衬砌背后水压力分布规律;研究了帷幕注浆和径向注浆两种方式不同工况下不同注浆范围及参数对排水流量、水位变化及衬砌水压荷载的影响效应。数值分析结果和工程实践表明,地层注浆加固既可降低衬砌背后水压荷载,又可减少地下水资源流失量,从而可以实现隧道与地下水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双赢"影响效应。文章最后对"半包"防水条件下仰拱是否设置排水系统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地下水可以通过对岩石溶蚀、软化以及与岩石、岩体构造的共同作用等方式,影响隧道围岩和初支稳定、破坏隧道衬砌结构受力安全及增加隧道运营养护难度。文章总结归纳了地下水对公路隧道施工和运营产生不利影响的作用方式,为工程技术人员进行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兼顾人居生态环境保护和衬砌结构的优化,高水头富水地层中的隧道工程的地下水处治,应同时满足控制地下水排放流量和消减作用在衬砌结构上的水压力荷载两个要求.文章借助渗流理论和数值分析,得出水压力折减系数的简单表达式:β=(Qg-Qc)/Qg.从而提出建议:(1)地下水水头大于60m的隧道不适宜采用全封堵型衬砌,在衬砌中必须设置完善的地下水排导系统;(2)地下水排放流量的控制主要通过围岩注浆而不是衬砌封堵;(3)衬砌排水系统通畅的关键是保证防水板背后透水垫层的足够厚度.  相似文献   

4.
1引言本文借鉴地铁隧道、海底隧道的防排水技术经验,在明确公路隧道修建和地下水资源环境相互影响关系的前提下,分析评价公路隧道对水资源环境的影响程度。制订了一套隧道修建对水资源环境影响的分级以及评价体系,提出地下水环境平衡的设计理念。并针对隧道修建对环境影响的不同级别,提出隧道涌水量分区预测和对公路隧道堵水限排类型的选择,研究不同地区水压对于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进而提出隧址区地下水环境保护与限排防水整体解决方案,以指导隧道建设,达到和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山区隧道地下水处理的主要技术,研究了不同排水方式下水压的计算方法,搭建了隧道衬砌水压力学计算模型进行数值分析,并通过工程实例模型试验分析,证明了文中山区隧道地下水压力计算与数值分析研究内容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对岩石隧道衬砌结构防水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本文对隧道工程衬砌结构防水设计和施工进行了讨论.从环境保护和防止地下水流失出发,提出了衬砌结构防水的"全封堵”和"注浆+排导”两种基本方式.并针对水压力计算和施工质量控制等关键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垭口隧道病害整治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垭口隧道位于万县市以北22 km万县与开县交界处,全长1 475 m,单洞双车道.由于地质条件等原因,隧道产生开裂、漏水等现象,严重危及行车安全,需要进行整治.病害整治的方法为对隧道衬砌裂缝进行环氧树脂嵌补和注浆,对衬砌薄弱环节进行套衬补强,对地下水则用高分子丙凝注浆、水泥-水玻璃注浆、凿槽引排等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深埋长大隧道传统复合式衬砌结构在遭遇高水头地下水威胁的问题,研究了双层叠合衬砌方案,该方案采用"结构一分为二、两道防水设防"的设计理念,既能克服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困难,又可以解决二次衬砌结构渗漏水的弊病.文章以青岛地铁1号线过海隧道为工程依托,借助ANSY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双层叠合衬砌的合理组合形式及力学变形特性...  相似文献   

9.
海绵城市污雨水合流隧道面临地下水和内部蓄积雨污水的双重考验。对隧道衬砌管片耐腐蚀涂层进行研究,研究设计了混凝土循环机,通过模拟循环试验对耐腐蚀涂层进行多维度试验分析,验证了多种可用于混凝土管片上的耐腐蚀涂层在不同腐蚀溶液中的性状变化。  相似文献   

10.
昆仑山隧道在衬砌完成后,多处发生渗水现象.根据实地调查,隧道内最主要的出水点主要集中在3个地段DK976+283右侧避车洞、DK976+793左侧避车洞和DK977+573左侧避车洞.根据隧道内出水严重程度、地表示踪剂投放条件,以及水害治理的紧迫性,分3个阶段进行昆仑山隧道渗漏水连通试验.试验研究认为,因施工扰动局部改变了隧道穿越区域多年冻土的水-盐循环条件和水流场,并对隧道穿越区域的温度场造成较大的影响,以至于隧道内渗(涌)水与地表水之间,以及隧道衬砌背后与破碎围岩之间的地下水连通,造成隧道内多处发生渗(涌)水的现象.文章还针对性地提出了水害整治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