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汽车轻量化是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对汽车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和先进制造工艺这三个方面对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这包括:汽车结构的尺寸优化、形状优化、拓扑优化和多学科设计优化的基本原理和研究进展;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液压成型和激光焊接工艺在汽车中的使用现状。作者认为:汽车轻量化技术的未来研究方向是:汽车结构优化设计理论的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和轻量化技术的系统化与集成化。  相似文献   

2.
正文章从轻量化材料、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3方面研究分析了汽车轻量化技术,介绍了汽车结构优化、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发展现状,特别介绍了高强度钢、铝合金、塑料和复合材料,以及热成型技术、辊压成型技术、差厚板技术,总结出未来汽车轻量化的发展方向主要是汽车结构优化完善、多材料一体化、零部件的轻量化。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措施之一,汽车新材料、先进的设计和工艺制造技术,能促进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轻量化材料一方面节约汽车制造成本,另一方面还可以低碳环保循环利用。新材料和  相似文献   

3.
正根据车身上纵梁外板件的功能需求提出新的结构设计方案,在满足结构轻量化的同时,对冲压成形工艺和板料工艺进行优化,降低零件制造成本。在车身轻量化需求日益迫切,汽车的制造成本急需降低的今天,对车身结构和制造工艺的深入优化变得更加重要。在已经量产的车型上面进行设计优化,以期望在小改款时实现减重和降本需求,或者在车型设计之初选择合适的轻量化结构和制造工艺,是进行车身设计的重要方向。把结构轻量化和  相似文献   

4.
汽车车身轻量化及其相关成形技术综述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综述了应用于汽车车身轻量化的成形方法(如拼焊板成形、液压成形等)以及特点,介绍了实现汽车车身轻量化的新成形工艺及其发展动态,并且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着眼于可持续发展,节能、环保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界亟待解决的两大问题。汽车每减重10%,油耗可降低6%~8%,排放降低4%,因此减轻汽车质量是节能和环保的最基本途径之一。车身质量占汽车总质量的40%左右,车身的轻量化对于整车的轻量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铝合金是一种具备多种优良性能的轻质材料,因而成为汽车轻量化的首选材料。本文重点介绍了汽车车身用铝合金零件关键制造技术,包括铝合金汽车板材和管件液压成形工艺、板材温冲压成形技术、型材挤压成形和结构件铸造(铸铝)成形技术。  相似文献   

6.
轻量化技术可有效提高新能源汽车续航能力和驾驶性能,已被广泛应用于汽车的生产制造中。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在比强度、比刚度、热膨胀系数与抗疲劳性能等方面比传统金属更具有优势,开启了轻量化新时代。文章以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电池包为研究对象,基于高压树脂传递模塑成型(HP-RTM)工艺,根据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玻璃纤维复合材料的材料特点,对电池包上盖进行了轻量化设计。通过结构优化、工艺优化、连接方式优化等技术手段完成了电池包上盖的轻量化量产方案。电池包样机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和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制作的电池包上盖可以有效提升电池包结构的强度、刚度以及耐疲劳性,综合减重达50%以上。文章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轻量化设计方案也可为汽车其他零部件设计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7.
汽车轻量化的目的,是在保证汽车强度和刚性和安全性不降低的前提下,通过优化车身结构,使用铝、镁合金材料、高强度钢板和工程塑料等轻质材料和新型铆接工艺,降低汽车的整车装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能,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污染排放,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环保效益。可见,在完成汽车轻量化设计和选用轻量化材料之后,轻量化连接工艺是关键因素,直接决定汽车的安全和轻量化应用的结果是否成功。  相似文献   

8.
汽车轻量化能有效的降低汽车燃油消耗,是我国现阶段实现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刚度、模态等性能优异的情况下通过运用材料应用轻量化、结构设计轻量化以及制造工艺轻量化等方法,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提高汽车的动力性、操控性和车身安全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轻量化是汽车开发中的一项重要性能指标,是汽车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整车重量构成中车身重量的比例较高,对整车轻量化有重要的意义。在车辆平台化开发过程中,将车身轻量化设计理念融入平台项目开发的全流程中,通过轻量化材料、轻量化工艺和轻量化结构的技术路线,应用参数化建模、参数化优化、拓扑优化、断面优化、成型性和材料利用率优化等虚拟产品开发技术,结合多学科多性能的轻量化协同优化设计,充分兼顾刚度强度等性能,兼顾布置、造型、装配、工艺、成本等需求,达到了更优的白车身全局平衡,最终实现了五星安全车身、超高刚性车身,达到了比肩全铝车身的轻量化系数水平,同时实现了高车身材料利用率、低研发费用、低整车成本,并在平台化的车型开发中形成轻量化车身开发流程和性能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0.
轻量化技术在汽车制造中被广泛应用,轻量化材料及相关新技术的大量使用是汽车减重的重要途径.参考大众、奥迪等车型用材情况,分析了高强度及超高强度钢、铝合金、镁合金等轻质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材料的种类、性能特点、制造工艺以及在汽车上的应用现状,从成本、效率及工艺等多个方面进行对比,并阐述了汽车轻量化未来发展趋势.旨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制造2025》中关于汽车发展的整体规划中强调了轻量化是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新材料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汽车轻量化领域的重点工作之一。铝合金是一种综合性能优异的轻质材料,车身轻量化设计非常理想的材料。文章重点介绍了铝合金零件关键制造技术在轻量化车身中的应用,包括真空压铸、型材挤压和板材冲压成形技术。  相似文献   

12.
以某中重型载货汽车前钢板弹簧支架为例,从轻量化材料的应用、支架结构优化及制造工艺优化3个方面对板簧支架进行轻量化分析,提出了可行的轻量化方案,并与初始方案在质量、性能、工艺、成本等多方面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该支架产品质量降低了58.1%,安全系数提高了25%,工艺性能良好,提高了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相似文献   

13.
汽车轻量化应用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汽车轻量化发展的必要性、汽车轻量化的主要评价指标和技术路径,同时对高强度钢、镁铝合金、复合材料等轻量化新材料,激光拼焊板等先进材料成形和制造工艺的应用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国内汽车轻量化技术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汽车整车质量控制是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对整车轻量化的一种统筹控制方法。要求在不降低整车综合性能指标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汽车产品自身质量,优化整车设计,设计出节能、环保及安全的汽车。文章重点介绍了整车开发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流程以及相关的轻量化措施,如新材料的应用、模块化设计、结构优化设计、制造工艺优化及即插即用等。  相似文献   

15.
汽车轻量化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轻量化是当今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之一。汽车轻量化技术的运用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轻量化结构优化、轻量化材料运用和轻量化加工制造技术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汽车轻量化,对钢制仪表板横梁骨架总成进行了镁合金替代设计。依据制造工艺将镁合金仪表板横梁骨架按挤压件和冲压件分别设计,并确定了镁合金材料及连接工艺;建立镁合金仪表板横梁骨架总成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模态对比分析和碰撞侵入量分析;建立仪表板横梁管材的弯曲仿真模型,模拟管坯的弯曲成形。结果表明镁合金替代设计满足仪表板横梁的轻量化、整体模态、碰撞安全以及可制造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正>轻量化已经成为当今乘用车研发的焦点,要达到轻量化目标,除了优化结构与工艺设计之外,大多围绕在材料的选取上。AKRO-PLASTIC作为以创新和应用为主导的改性工程塑料供应商,与全球汽车制造商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合作,不但为汽车厂商提供高性能材料,还协助汽车制造商应对平衡经济效益和环保法规的严峻挑战。材料替代、结构优化设计、先进制造工艺是汽车轻量化的3个重要途径,且相辅相成,但新材料的应用及其带来的制造工艺的改变对汽车零部件行业影响巨大,同时也将带来  相似文献   

18.
轻量化技术是为改善燃油消耗的基本方向。汽车制造公司将原来的车身 车架改进:为整体式车身。下一步将着眼于材料代换,采用铝、镁、塑料和合成材料代替钢,同时进一步优化设计。文章对汽车制造与成本、寿命周期、制造工艺、性能、重量、安全性、回用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轻型车上材料应用的远景。  相似文献   

19.
整车轻量化技术对于整个汽车产业节能减排、满足国家法规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汽车轻量化技术涉及汽车材料技术、设计开发技术、工艺制造技术等多个学科,需要多产业的联合突破。文章研究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和发展方向,论证新能源汽车开展轻量化的战略意义以及轻量化技术路线,从技术层面分析了新能源汽车轻量化对整车性能的影响,总结新能源汽车轻量化技术路线和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20.
应用汽车轻量化技术可实现减轻汽车质量,解决节能与环保问题。文章通过轻量化对促进汽车工业健康发展重要性的论述,阐明轻量化技术在汽车结构优化设计、轻量化材料开发应用及新工艺上实现的方法和主要作用,以及产品全生命周期评价列为轻量化技术之一的考虑,揭示汽车轻量化技术的主要应用方向和应用现状,强调轻量化技术在汽车轻量化中的重要作用与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