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近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积极有效利用外资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该《通知》提出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深化制造业开放,取消或放宽包括船舶在内的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业内专家表示,船舶行业外资准入限制的取消、放宽或将加速国内船舶企业引进外资,有助于推动中国船舶工业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将更好地推动国内船企转型升级发展,帮助企业快速融入国际价值链、生产链、创新链,进而推动船舶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制造强国和  相似文献   

2.
正2018年7月,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制定发布了新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18年版)》,取消了船舶(含分段)设计、制造与修理须由中方控股的要求,这意味着船舶工业已全面对外开放。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政策的调整?此举将给中国造船业带来怎样的影响?国内企业应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3.
《中国船检》2007,(9):24-27
2007年8月30~31日,在全国船舶工业工作会议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船舶工业战略转型,把发展的目标从主要追求做大向全面推进做强转变。此前,为全面贯彻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防科工委先后印发的《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绘制出中国船舶强国蓝图。在未来的5到10年间,中国船舶工业将围绕下述目标,向造船强国冲刺。  相似文献   

4.
《船电技术》2017,(12):I0024-I0024
当前,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制造业的主要趋势。《中国制造2025》明确了强国路线图,工信部解读《中国制造2025》之船舶工业篇明确指出:船舶工业在我国制造业中最具备率先做强的基础和条件,提出了“力争到2025年成为世界海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领先国家,实现船舶工业由大到强的质的飞跃”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5.
正2018年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我国船舶工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定下了"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预期目标既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也为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当前,船舶制造业正向着智能化发展。智能船舶应当考虑其发展过程中包含时间坐标的四维空间。回顾船舶控制自动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船舶工业首次被明确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船舶工业列入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2006年9月《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成为我国造船业的指导纲领。2007年9月《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布,2007年11月《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有了具体细则。此次船舶列入在九个重点行业振兴规划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船舶工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
国内信息     
《中国海事》2006,(5):66-70
政策与法规交通部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日前,交通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的通知》,以加强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的准入管理。资质管理主要体现在建立航运企业经营资质动态管理制度,严禁船舶运输经营人接受船舶挂靠,加强企业申报材料的审核、确保材料的真实性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正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的《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简称:《意见》),提出调整优化民用船舶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推动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出口等具体要求。专家指出,作为典型的军民融合产业,船舶工业应从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需求、造船强国建设等国家政策出发,通过组织实施船海产业创新和产业化重大工程,大力研发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突破关键共性技术与  相似文献   

9.
《中国船检》2006,(4):47-48
为加强国内水路运输市场准入管理,提高国内航运业发展水平,保障运输安全,我部于2001年颁布实施了《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1年第1号,以下简称“1号令”)。针对1号令实施以来的新情况,现就进一步加强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通知如下:一、建立航运企业经营  相似文献   

10.
<正>2015年8月17日,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取消有关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简称《取消行政费通知》),取消船舶港务费等7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预计每年将减轻航运企业负担近55亿元。8月4日,交通运输部和国家发改委公布了《关于调整港口船舶使  相似文献   

11.
信息     
政策三大文件勾勒"船舶强国"近日,国防科工委先后印发了《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上述三个关于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文件,分别  相似文献   

12.
赵博 《中国船检》2024,(3):29-33
<正>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要任务。中国船级社作为船舶检验“主力军”“国家队”,在助力船舶技术创新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推动水运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通过技术标准制定、研发支持、绿色技术推广、智能化船舶发展和国际合作等多方面的努力,为船舶技术进步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3.
要闻概览     
《中国船检》2008,(5):43-45
中国将加强国内船舶融资租赁管理。《关于规范国内船舶融资租赁管理的通知》规定,承租人以融资租赁方式运营需先报批。国内船舶融资租赁出租入属“三资企业”的,其外资比例不得高于50%。  相似文献   

14.
通过国内船舶企业的调研数据,建立基于反向传播人工神经网络(Back Propagation-Artificial Neutral Network, BP-ANN)的板材日切割量预测模型,实现对船舶修造工艺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的评估,并计算得到船舶工业的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指数。通过对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现状的深入分析,梳理国内船舶企业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提出船舶企业节能环保体系的构建要点,为后续船舶修造工艺优化和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8月17日,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关于取消有关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财税[2015]92号),根据国务院关于推进收费清理改革工作部署,为切实减轻航运企业负担,促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决定取消有关水运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1.自2015年10月1日起,取消船舶港务费、特种船舶和水上/水下工程护航费、船舶临时登记费、船舶烟囱标志或公司旗注册费、船舶更名或船籍港变更费、船舶国籍证书费及废钢船登记费等7项中央级设立的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推进船舶检验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旨在推动船舶检验更好地适应我国航运业、造船业发展,为交通强国建设提供支撑。现就《意见》出台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解读如下:一、出台背景船舶检验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水上交通安全、保护水域环境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  相似文献   

17.
<正>工信部装备工业司日前推出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系列解读文章。文章称,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资源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为此,《中国制造2025》把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作为十大重点发展领  相似文献   

18.
徐华 《中国船检》2014,(1):28-30
2013年7月31日,国务院印发了《船舶工业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3~2015年)》(简称《实施方案》,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加大船舶出口买方信贷投放、加大信贷融资支持和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作为支持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国家开发银行如何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继续推动中国船舶工业良性健康发展?为此,记者近日对国开行船舶融资中心(下称船舶融资中心)专职副主任顾安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19.
在随机前沿分析框架下,对2005~2015年14个省市船舶工业技术效率进行测算。对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运用面板单位根法对船舶工业技术效率进行随机性收敛分析。实证分析表明:在统计期内,我国船舶工业技术效率整体呈现先上升后轻微下降趋势。外资依存度、外资与大规模船舶企业占比对船舶工业技术效率有重要的影响。从整体看,船舶工业技术效率随机性趋同存在,但划分区域后,东、中、西地区内部随机性趋同不存在。优化外资引进结构、提升大规模船舶企业占比、改进国有集体船舶企业体制机制等举措可进一步缩小地区差异和提升船舶工业技术效率。  相似文献   

20.
声音     
《中国远洋航务》2014,(5):12-12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苏波:围绕建设造船强国目标,中国船舶工业下一步要扎实推进七项工作,其中要构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支柱地位,产学研用协同,专业化国际化发展,提质增量,将海工装备制造业打造成为船舶产业发展的“第二引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