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日益凸显的汽车侧窗风振噪声问题,进行了汽车侧窗风振噪声特性研究。首先分析汽车风振噪声产生机理,然后对某款轿车不同侧窗完全开启时引起的风振噪声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通过分析监测点的声压和声压级频谱特征,发现不同侧窗开启模式下汽车侧窗风振噪声特性存在差异:单一后窗开启或者两后窗同时开启情况下风振噪声具有多谐振荡的特性;其它情况下风振噪声仅有单一的风振峰值;在发生共振时,两后窗同时开启引起的风振噪声最强。本研究从CFD数值模拟流场和前后窗造型等角度揭示了不同侧窗开启风振噪声特性存在差异的原因,为侧窗风振噪声的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了轿车风振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对目前工程上尚未解决的轿车侧窗风振问题进行了整车气动声学风洞试验。分析了侧窗风振噪声峰值声压级和频率随空间位置、风速大小、开口面积、偏航角和组合开窗的变化规律,对比了前窗和后窗的风振特性。结果表明:车内不同测试点的风振特征相似,即风振特性与车内空间位置无关。风振在某个特定风速下开始出现,并随着风速的升高逐渐增强,直到某个风速后又逐渐减弱,最后在另一个特定风速下消失。随着风速的增大,峰值声压级先增后减,而风振频率则一直升高。开口面积或偏航角增大时,峰值声压级和风振频率均上升。后侧窗风振问题较为严重,而前侧窗的风振则由于后视镜和A柱的存在,减弱很多。与只开一个窗相比,组合开窗可有效降低风振噪声。  相似文献   

3.
针对汽车普遍存在的天窗风振噪声问题,借助现有的汽车三维模型对天窗风振噪声进行了数值仿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仿真的有效性。对未添加导流板和添加导流板两种情况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导流板后,汽车天窗风振噪声相比于未添加导流板下降了8dB,导流板对天窗风振噪声有一定的控制效果。同时,对比未添加导流板和添加导流板两种情况的速度和涡量云图,发现添加导流板后,来自天窗前缘的气流通过导流板时发生上扬,使得通过天窗进入车内的涡旋强度降低,进而导致天窗风振噪声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4.
针对汽车存在的气动噪声问题,为了减小后视镜内侧面的偶极子声源强度,降低后视镜的辐射噪声,对现有的后视镜进行优化,添加导流结构并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对添加了导流结构和未添加导流结构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后视镜添加了导流结构之后,侧窗的偶极子噪声源降低了约1.1d B,有利于降低侧窗的湍流压力噪声;后视镜内侧面偶极子声源有明显降低,有利于侧窗辐射噪声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侧窗雨水管理中A柱漫流对侧窗视野区的影响,通过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和环境风洞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前风窗玻璃水流越过A柱后在侧窗表面流动的过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证明了 CFD瞬态分析方法能够预测A柱漫流的位置和侧窗水流在风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通过A柱优化方案的试验结果对比和流场分析,验证了A柱结构优化能够改善...  相似文献   

6.
基于安全性的考虑,商用车前风窗和侧窗的除霜性能模拟越来越重要,为满足法规对商用车前风窗玻璃和侧窗玻璃的除霜要求,缩短开发时间和降低成本,运用Fluent软件,采用K-ε数学模型对商用车某车型进行流场分析,对暖风风管进行结构改进,以优化流场,并对最终方案的前风窗玻璃和侧窗玻璃的除霜过程进行模拟。  相似文献   

7.
为消除异常风噪声,提高整车NVH(噪声、振动、声振粗糙度)性能,文中分析轿车风噪声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将风噪分门别类,对风噪产生的条件进行概述,并针对不同类型风噪寻找有效的控制思路;利用Acrtan软件进行仿真分析,结合实车测量,对控制措施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汽车泄漏噪声产生机理及其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分别对试验车辆进行动态的风洞车内噪声试验与静态的车身隔声试验。试验中采用胶带密封法,对门、侧窗、天窗和风窗等不同部位密封的动、静态泄漏噪声贡献量进行了分析,分离出不同机理产生的泄漏噪声。结果表明,空腔噪声与气吸噪声是汽车实际泄漏噪声的主导成分,活动密封结构对泄漏噪声的贡献更大。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客车风窗与玻璃的合理匹配,重点研究了风窗设计的工艺性及风窗和玻璃制造的工艺准备,提出了客车风窗与安全玻璃的合理装配工艺。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 客车侧窗是车身上的重要部件之一,现代大客车侧窗玻璃多数都采用整体粘接。侧窗玻璃采用粘接结构不仅能美化外观,强化视觉效果,还能使整车振动减小,降低噪声,提高整车密封性。侧窗玻璃的正确粘接是保证侧窗密封幽拘关键,下面详细介绍丹东黄海汽车公司侧窗玻璃的粘结工艺及要求。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公路汽车三维绕流特性显著的特点,按照准定常理论推导了适用于公路汽车的脉动风荷载表达式。将自然风、公路汽车、桥梁作为一个统一的相互作用系统,采用风-汽车-桥梁系统耦合振动分析模型,以某斜独塔混合梁斜拉桥为工程背景,研究侧风作用下汽车-桥梁耦合振动特性,并讨论了汽车-桥梁振动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桥梁和汽车的气动特性差异,桥梁的竖向抖振现象较横向抖振现象突出,而汽车的横向振动现象较竖向振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大涡模拟对汽车外部瞬态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天窗风振噪声进行了研究,获得了风振频率以及驾驶员耳旁的风振声压。通过分析一个周期内纵对称面上的流场变化,揭示了风振噪声的主要来源——天窗开口处涡的周期性脱落。提出了抑制风振噪声的措施,即安装导流板以及合理开启天窗,并重点对导流板的安装角度及外形、天窗不同开启程度进行了分析,给出了预测风振频率的经验公式,并对参考车型进行了实车道路试验。结果表明:2种措施都能有效控制风振噪声,而且当2种措施结合起来使用时,能完全消除风振;测试获得的风振频率与风振声压与计算仿真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自主车型侧风下出现风噪较大的问题,查找原因发现A柱设计缺陷使其在侧风下成为一个显著的噪声源。基于CFD分析方法发现,通过增加A柱装饰件和修改A柱型面,均能明显减小气流分离区。在风洞中对增加A柱装饰件的优化方案进行了由车外至车内的风噪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对侧窗表面声压级和语言清晰度有明显的优化效果。总结出A柱的设计要点及风噪的改善措施,指出在车身开发过程中必须对A柱进行侧风稳态分析。  相似文献   

14.
文中从后视镜风噪性能设计出发,针对后视镜镜臂上表面倾斜角、镜臂厚度、镜臂长度、后视镜安装基座厚度、后视镜镜头内侧面与侧窗的夹角等参数,分别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分析,并总结形成了各设计参数在后视镜风噪开发中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杨坤  顾彦 《上海汽车》2012,(7):41-44
对某轿车的侧窗风噪进行数值分析,数值结果是通过使用商用软件PowerFLOW获取的.该软件数值分析的关键是其数值方式基于著名的格子布尔兹曼法(LBM),并结合了RNG湍流模型.这种方式能精确捕捉复杂模型的高雷诺数流动的基于时间的气动特性,包括气动噪声,频谱分析在仿真数据上进行.该仿真阐述了该数值方法预测由复杂流动现象引起的湍流波动的能力,介绍了先进的视觉和分析系统,用于获取近壁流场的瞬时现象.这些技术有助于识别车辆表面压力脉动产生的噪声以及在不同的流动工况下对噪声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6.
汽车高速行驶时的气动噪声对汽车的舒适性影响很大,后视镜后方涡流对车身的脉动压力直接影响气动噪声的形成,而非光滑表面结构的合理布置能够对涡流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中的RANS与分离涡模拟(Detached Eddy Simulation,DES)对长方体模型进行气动噪声数值仿真,并将其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评估仿真方法对气动噪声预测的准确度。将凹坑型非光滑单元体布置在侧窗全连接、侧窗半连接、门外板连接三种不同基座造型的后视镜表面进行仿真计算。对比分析非光滑表面对流动状态、涡流结构及侧窗监测点声压级频谱的影响,探讨非光滑结构的扰流效应对后视镜区域流场形成的控制作用及其气动降噪效果,为有效控制后视镜区域流场结构,抑制涡激振动,改善乘员舱舒适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统计能量分析(SEA)方法的特点、原理及其在汽车车身声振设计中的应用情况.SEA方法是建立在一定假设基础上的基于能量统计的方法,可应用于早期开发阶段的产品特性分析与匹配,且可与CFD方法综合运用预测汽车内部风噪声,与FEM综合运用及与试验相结合预测整车的声振特性.阐述了通用SEA模型,以及用SEA方法分析吸声、阻尼材料对车内声场的影响,并以多个分析研究和具体实例说明了SEA方法在汽车车身声振设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行驶过程中发动机噪声的贡献消失,气动噪声成为了最容易引起顾客抱怨的问题。相关研究表明,通过侧窗玻璃表面脉动压力产生的湍流脉动和声场是汽车在高速行驶时的主要噪声源。基于开源软件OpenFOAM,采用SST- DDES湍流模型,分别对两款不同车型的前后侧窗玻璃24个点的表面脉动压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并与风洞试验测试相结合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证明了该方法可以有效捕捉侧窗玻璃的表面脉动压力结果,为后续的车内噪声计算打下基础,同时也有效缩短了开发周期,并降低了后期实车风洞试验的测试成本。  相似文献   

19.
陈小勇  姚璐  郭正鑫  刘浩  罗挺  王永亮 《汽车工程》2023,(9):1772-1778+1771
汽车风振噪声是衡量其舒适性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首先用道路试验验证了风振流场仿真方法的有效性。接着解释了风振噪声是由周期性脱落的湍流涡与车内空腔共振导致的,并提出了风振噪声的降噪策略。随后探究B柱扰流器对风振噪声的影响及其机理,发现减小自由剪切层偏离B柱外表面的最大距离可以减小湍流涡的强度,进而减小风振噪声。所设计的扰流器最大降噪效果可达12.8 dB。最后用试验验证了B柱扰流器方案的有效性。该研究结论对于进一步理解和控制风振噪声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汽车高速时的侧风稳定性对其主动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文章系统介绍了汽车侧风稳定性的研究背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汽车侧风稳定性的研究内容,包括汽车参数的影响、汽车造型的影响、不同侧风的影响、侧风稳定性的评价研究、侧风稳定性试验,展望了高速汽车侧风稳定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