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客运专线道岔平面设计参数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车辆—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客运专线道岔的各种平面设计方案进行了动力学分析,同时研究了道岔渡线不同夹直线长度对行车舒适性的影响。针对侧向速度160 km/h和220 km/h客运专线道岔的各种平面参数设计方案,提出了动力响应较小的优化方案。此外,计算结果表明对于由单圆曲线组成的道岔渡线,必须设置夹直线,且长度应大于车辆的长度,而对于圆缓线型或缓圆缓线型道岔渡线,夹直线的长度对车辆横向动力学性能没有显著的影响,缓和曲线之间可插入任意长度的夹直线。  相似文献   

2.
应用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系统研究分析了遂渝线无碴轨道综合试验段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在快速旅客列车、提速客车、快速货车2、5 t双层集装箱货车、普通货车等客货共线运营条件下轮轨系统的动力学性能。仿真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运营条件下遂渝线无碴轨道试验段线路平纵断面设计参数是合理的,行车安全性和舒适性能够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提速、高速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化,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型的快速、高速机车车辆。为保证它们运行的安全稳定性和运行平稳性,必须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性能试验,其中动力学性能试验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技术的分布式数据采集测试方案,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实时相关分析在车辆动力学性能监测中的应用方法。从dsp数值实现的角度对采集来的信号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算例与实际测量的车辆动力学dsp数据研究的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5.
以现场试验为主,并辅以仿真计算,针对明线交会、隧道通过、隧道交会等典型工况,研究线间距和隧道截面积对动车组空气动力学及动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明线交会时,线间距从4.4m变化到5.0m对会车压力波有一定影响,但均交会压力波远小于车体容许气动载荷;隧道通过和隧道交会时,线间距对会车压力波影响较小,影响隧道空气动力学性能的主要因素为隧道截面积或阻塞比。线间距改变对动车组动力学性能影响主要体现在车体横向加速度,轮轨力和脱轨系数等指标未见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横风环境中高速列车运行于复线路堤上的三维空气动力学模型,开展了路堤高度和列车在复线路堤上的位置对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影响的数值计算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路堤上列车周围的气流流速大于平地上的气流流速,导致路堤上列车气动性能较平地上恶劣;路堤高度和横风速度对高速列车在下风线上和上风线上气动性能的差异有重要影响;列车在下风线上运行比在上风线上运行更容易发生倾覆。  相似文献   

7.
文章介绍了深圳地铁2号线综合检测车组转向架的主要技术参数和技术特点,详细介绍了转向架构架、轮对轴箱组装、驱动装置、一二系悬挂装置、牵引装置等主要零部件结构。通过对整车动力学性能的计算,结果表明转向架动力学性能满足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8.
利用TPDS采集到的货车动力学相关参数,结合HMIS及ATIS的相关信息,分析货车运行方向对动力学的影响,建议对GB5599-85修订中添加试验车辆必须双向运行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以某种C型轻轨车辆为研究对象,在其基础上提出了转向架新型悬挂方式:一系采用一种连杆摩擦副机构,二系悬挂采用沙漏橡胶弹簧.对该转向架新型悬挂方式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非线性车辆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了仿真.通过对转向架原悬挂方案和新方案在各种工况下的运行情况和动力学性能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新方案较好地改善了车辆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运用货车120km/h动力学性能试验概况。试验对货车轮对、斜楔主摩擦板、承载鞍顶面磨耗和旁承间隙进行了不同水平设置,对各种货车进行了动力学性能测试。基于对试验数据的分析,研究货车各部件磨耗对运行安全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环行试验基地进行的历时5年的提速货车120 km.h-1可靠性试验的基础上,结合运营线试验分析,提出铁路货车可靠性试验方法:参试车辆应具有代表性;试验线路应具有典型性,并设置一定的线路不平顺;试验里程为1至2个段修期;最高运行速度的试验里程不应低于总里程的60%。在分析测试结果、故障分布及车辆可靠性指标和铁路货车关键部件的疲劳特性的基础上,依据故障的严重程度和对车辆维修的影响,对故障进行分类与加权,计算货车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和故障率,并进行评价;将落车时实测的静应力与运行中测得的动应力叠加并用Goodman方程转换,得出以对称循环表征的疲劳等效应力,结合对称循环概率疲劳等效应力和部件细节对称循环的概率应力—寿命曲线,通过Miner线性累积损伤法实现转向架关键部件疲劳寿命的可靠性预测。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多刚体动力学的机车横向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多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针对某一机车分别建立了完整模型和简化模型;通过采用不同的抗蛇行临界速度的计算方法对这2种模型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线路试验结果,得出不同的初始条件对仿真结果有很大的影响,采用失稳状态为初始条件的计算方法得到的值最接近实际值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无缝线路锁定轨温确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的结构和受力特点,采用现场试验、调研和动力仿真等方法对既有无砟轨道无缝线路锁定轨温的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锁定轨温降低后,无缝线路温升幅度增大,温降幅度减小,将导致无缝线路施工和维护困难、钢轨发生碎弯几率增大等问题,影响高速列车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在确定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无缝线路锁定轨温时,除了要对无缝线路的强度、稳定性等进行常规检算外,还应结合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进行升温条件下钢轨碎弯变形的检算,从而确定合理的锁定轨温范围。为此建议对无砟轨道无缝线路碎弯变形的产生机理、不利影响及钢轨的合理断缝允许值进行静、动力学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2003年起铁道部研究引进采用电控空气制动技术(ECP技术)和机车无线同步操纵技术(Locotrol技术),经研究决定采纳GE公司Locotrol列车无线同步遥控操作技术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开展相关试验研究。机车改造和第一次列车运行试验于2004年10月-12月在大同和大秦线进行。然后在2005年-2006年初的一年多的时间里,又进行了6次相关试验研究,2006年3月大秦线正式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  相似文献   

15.
由于车辆结构的差别,悬挂式单轨平面圆曲线参数与传统轮轨相差较大。为研究合理的圆曲线参数取值,本文运用行驶动力学理论,从乘客舒适度角度,对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和最小圆曲线长度等参数进行了计算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取值建议。当车辆最大偏转角不大于6. 843°,最大未被平衡离心加速度不大于0. 8 m/s~2,车速为80km/h时,最小平面曲线半径应不小于250 m。由于悬挂式单轨车辆的悬挂结构和参数与传统轮轨车辆存在较大区别,其最小圆曲线长度应不小于2V,是传统轮轨铁路的4倍。后续可在此研究成果基础上,利用车线耦合动力学理论,对乘坐舒适性、车线动力响应、车辆性能与线路参数之间的匹配关系等进行进一步研究,并综合考虑建设成本、运营维修等因素,合理确定各项参数。  相似文献   

16.
介绍 2 0 0km/h动力分散交流电动车组的非动力转向架的开发研制过程。在该转向架的研制中采用正交设计法进行动力学仿真计算优化设计参数。通过滚动振动试验台试验和线路运行试验进一步优选方案。线路运行试验结果表明该转向架设计路线正确、参数选择合理 ,运行品质优良 ,并多次创造中国铁路试验速度纪录  相似文献   

17.
动车试验线采用三相电源给单相负载供电,出现的不平衡状况可由平衡补偿装置进行补偿。针对动车试验线TSC+TSR型平衡补偿装置,设计了一套完整的控制系统。运用结果表明,该系统有着良好的调控补偿性能。  相似文献   

18.
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外场测试研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了系统研究全自动运行外场测试功能需求和选址条件,以南宁地铁5号线为例,介绍外场测试的概念和主要内容,从工期方面分析外场测试的必要性,提出各专业外场测试功能需求。针对不同测试条件提出外场测试设置于车辆基地试车线、正线三站两区间、异地试验线3种方案,分析3种方案的测试设施和场地条件,并从工期、投资等方面比较3种方案的优缺点。通过分析,鉴于南宁5号线车辆基地试车线受限、异地试验线投资较高,建议采用正线三站两区间进行外场测试。外场测试方案的选择应从工期、投资、线路和场地条件等方面综合考虑,上述研究对今后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的建设和调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总体设计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从明确弓网系统及接触悬挂评价标准入手 ,通过对秦沈客运专线接触网设计的分析和总结 ,确立高速接触网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接触网是通过与其接触线相互摩擦运动的受电弓向电动车组或电力机车受流 ,弓网间稳定、良好的功率传输是实现高速行车的关键。为了衡量弓网间的受流质量 ,首先应确定对弓网关系进行评价的标准 ,而接触悬挂的评价标准则用于悬挂参数的确定。所选悬挂参数能否满足弓网间受流标准的要求并是否为最佳 ,需要通过计算机仿真或试验进行验证和优化。高速接触网的设计要体现安全、可靠和免维护性。因此 ,精确设计的概念应始终贯穿其中  相似文献   

20.
考虑轮对弹性的轮轨接触点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轮对动力学相关问题时要考虑轮对的弹性变形,本文在传统迹线法的基础上发展一种考虑轮对弹性的轮轨接触点计算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滚动圆上的点和该点在轨道上的投影点的法向矢量确定可能接触点,形成接触迹线,根据迹线和轨道型面的垂向最小距离确定最终的接触点。利用该方法,本文建立单轮对刚柔耦合系统动力学方程来求解轮轨接触点,并通过刚性轮对与弹性轮对的计算结果对比,讨论轮对弹性变形对接触点位置和轮轨蠕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解决考虑轮对弹性的轮轨接触计算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