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针对铁路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分散建设,基础核心数据不统一、系统间无法互联互通的问题,建设了铁路主数据管理平台。对平台建设过程中的主数据规范建立、主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对铁路主数据的质量管理等关键技术给出了详细的设计思路及实现方法,对于铁路主数据平台建设的逐步完善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铁路大数据的实施策略是大数据工作的基础。文章阐述了铁路总公司信息化和大数据应用建设的规划思路,提出铁路大数据应用的典型场景。分析铁路发展大数据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大数据的关键技术,提出铁路大数据工作的主要思路和实施策略。铁路局大数据应用建设验证了该策略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可视化技术定义、展现要素及特征的分析,结合可视化技术分类与应用场景,对铁路出行数据可视化研究进行归纳和阐述,并对部分应用案例进行介绍,包括铁路出行OD客流可视化、铁路出行热点数据可视化、铁路客运量分析可视化等。同时,对可视化应用在铁路行业的发展做出总结和展望,表明在铁路信息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手工方式的企业自备车管理效率极低,并且始终无法掌握准确的数据 。随着铁路信息技术的发展,使用计算机技术对铁路企业自备车进行科学的管理势在必行。企业自备车管理信息系统采用Ext.Net框架设计开发,整合了货运电子商务系统、现车系统与货票系统的相关自备车生产数据,实现了自备车管理信息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铁路信息化建设逐步深入,铁路各类业务产生的海量数据为数据的存储、管理和有效利用带来了挑战。为合理分配存储资源、最大化铁路大数据价值,实现数据中心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降低数据中心管理的复杂度,提出了铁路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设计方案,并详细阐述了系统架构、技术方案和系统功能的设计与实现。该系统可有效降低运维人员的工作强度,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数据中心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相似文献   

6.
周勇 《中国铁路》2012,(3):49-52
现阶段我国铁路数据通信网存在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网、客专数据通信网、铁通划转数据通信网三张子网络,各子网运营及维护彼此独立.为适应铁路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及有效整合,必须建设统一的数据通信网络平台,对现有网络进行科学规划、合理整合,这是铁路数据通信网发展的当务之急.针对铁路数据通信网发展现状,提出铁路通信数据通信网整合的建议及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文章结合我国铁路当前运输和信息化形势,分析大数据来源和相关技术,包括大数据采集、大数据预处理、大数据存储及管理、大数据分析及挖掘、大数据展现及应用等技术,在此基础上设计了铁路客运大数据平台,并对铁路客运大数据应用场景和应用技术进行分析,提出铁路客运大数据建设和应用的推进思路。  相似文献   

8.
中国铁路已积累、沉淀了大量数据。数据量大、结构复杂、来源多样的铁路大数据需要一种新的架构模式进行数据的存储与计算。为适应铁路大数据发展的需要,对铁路大数据平台进行了架构研究与设计,将大数据技术与不同数据源的特点相结合,使平台既能对现有业务进行快速响应,又能对海量历史数据进行价值深挖。为满足复杂大量数据的存储与计算,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铁路数据服务平台实现了铁路数据集中汇聚和铁路数据资产管理,为充分挖掘铁路数据的价值,发挥铁路数据资产的综合应用效益,亟需对来自不同业务应用系统的多源数据进行有效融合.为解决数据复杂多样所带来的数据融合难题,提高数据融合成效,需要构建统一的多源数据融合架构.研究提出基于铁路数据服务平台的多源数据融合架构,描述不同层次数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铁路勘察信息化、数字化的需要,以及当前多专业协作勘察过程中存在的数据存储标准不统一问题,为规范铁路勘察数据的管理及后续应用,减少因数据标准不统一带来的不同系统之间数据贯通困难,促进系统集成及信息资源共享,根据勘察数据特点,规范了数据分类、格式及编码,建立了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库结构。依据计算机存储特点,提出采用关系型数据库存储结构化数据+分布式HDFS存储非结构化数据+空间数据库存储三维空间数据的方案,既保证了不同数据间的分类存储,又实现了底层数据联通。通过研发铁路勘察与选线设计数据管理平台,对勘察数据进行标准化存储和管理,验证了该标准化存储方案,为铁路数字化勘察提供了重要支撑。此外,针对勘察数据标准化存储的未来发展应用,提出利用不断积累的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动态感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为勘察工作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分析,不断提高勘察工作效率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首先对信息数据库网格系统进行了简单介绍,对以XML技术为基础的异构数据集成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次时信息数据库网格的网络拓扑结构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信息数据库网格的总体设计架构并对总体架构中的组成部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文章充分考虑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特性,并结合其设计和运行特点,从供电设备和供电服务2个角度,研究了牵引供变电设备和牵引网供电单元可靠性数据的采集需求以及可靠性指标的计算方法。建立SQL数据库,并开发B/S架构可靠性统计分析软件,使之与管理信息系统或安全生产调度指挥系统相融合,充分共享信息资源,从而形成我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系统基础数据搜集与可靠性评价系统,作为运营维护部门实施基于可靠性维修和可靠性管理的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3.
我国即将建设以川藏铁路为代表的一大批复杂艰险山区的高标准铁路。受地质条件及电力系统影响,牵引变电所的接地设计将面临地形受限、高填方、土壤电阻率高、短路电流大等诸多困难和挑战。基于CDEGS软件建立的牵引变电所接地网仿真计算模型,分别对常规接地网、深井接地、外引接地以及提出的双层接地网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和指标考核,分析接地电阻、接触电势校核以及经济指标的对比。数据显示常规、深井及外引接地方式在地形受限的复杂环境中效果不明显,而双层接地网结构在经济、技术综合指标中最优。该方式在西成高铁的秦岭山区牵引变电所应用,效果非常明显,证明双层地网结构非常适合在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高填方地段的牵引变电所采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铁路网运营的相对有效性评价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民 《铁道学报》2006,28(6):1-9
为量化分析我国铁路网运营的有效性,利用评价经济系统相对有效性的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就铁路网近年来运营的相对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价。从投入产出的角度,通过计算决策单元未充分利用的资源投入和产出指标输出不足的数量,分析决策单元非相对有效的原因,获得某些有关改善路网运营效率的管理信息;还就我国铁路网运营的有效性与国外主要国家铁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随着铁路网规模的扩大,路网质量的提高,尤其是近几年一系列运营组织措施的实施,不仅整个路网的运营有效性在提高,而且大多数铁路局(公司)所在路网的运营也是相对有效的;与国外主要国家相比,我国铁路网也是运营很有效的路网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技术在铁路信号中的应用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现代网络技术在铁路信号中的联锁、闭塞、驼峰、道口、机车信号,超速防护、计轴、调监、调度集中、微机监测以及DMIS系统中的应用,并指出计算机技术在铁路信号领域中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铁路发展迅速,应答器作为列车控制系统中地-车信息传输的重要设备,已在既有线、客运专线以及高速铁路中广泛应用。因此,应答器设置的合理性、报文编制的规范性以及报文内容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列车的行车安全和运输效率。全自动化的应答器数据验证工具,可以提高应答器数据的验证效率和智能化程度,同时,可以提高应答器数据的正确性和实际应用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数据中心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进行了综述,分析了新一代数据中心的内涵和属性,提出了符合铁路信息系统运营服务要求的新一代数据中心架构,并对数据中心智能监控系统的作用、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智能监控系统的体系框架,确定了智能监控系统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哈尔滨大连电气化铁道所引进德国的S.P.I.D.E.R.远动系统用于对供电系统的控制、监督、采集和分析数据,并提供一个建立网络控制应用的操作平台。系统的引进为我国电气化铁道远动控制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客货混跑山区铁路具有线路崎岖蜿蜒、长大坡度多、沿线电网容量小等特点,且存在交直交机车和交直机车混跑情况,会造成牵引变电所功率因数低及谐波含量超标等电能质量问题,对线路正常运行形成挑战。以某山区客货混跑电气化铁路为例,开展供用电品质综合测试,基于相关标准,对电压偏差、功率因数、三相电压不平衡、谐波等电能质量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为山区牵引变电所的设计、建设与安全运营提供参考。针对功率因数和谐波问题,提出一种电气化铁路用电品质补偿装置进行治理,以保障山区铁路安全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网格计算和信息共享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网格技术提出的背景和其优越性出发,分析其协议体系结构及其各个协议之间的关系.详细介绍目前最为流行的开放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的实现环境和接口机制,并且以一个基于OGSA的数据挖掘应用例子说明在多级虚拟网络运行环境下,网格服务是如何解决在从多个信息源集成信息过程中的远程接口激活,生命周期管理,通知和授权等功能的实现问题.这也是广域网环境下大型分布式系统中普遍存在的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