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交叉口相位设计方法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交叉口公交优先是公交优先发展的一个重要措施,对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和保证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是实施交叉口公交优先的有效措施之一,合理的相位设计将有助于求得最佳的公交优先信号控制方案。在交叉口相位设计过程中,不同流向的各股交通流的客流量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但大多数信号设计对这种差异并不重视。本文在十字型信号控制交叉口典型相位设计基础上,对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相位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在保持以pcu为单位的通行能力不变的条件下,提高以人为单位的通行能力,减少人均延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2.
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中国国道,省道环形交叉口道路及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首次以间隙-接受理论建立了适于中国低渠化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3.
低渠化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理论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行力的理论模型与道路条件和交通的运行方式有密切联系。本文对我国国道上环形交叉口道路及交通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以间隙-接受理论建立了适于我国低渠化环形交叉口通力的理论模型。模型能较好地反映实际道路及交通条件的变化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对模型在工程中的应用了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计算机仿真法研究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通行能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建立了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车辆运行的仿真模型,并研制了相应仿真软件,该软件可方便地分析不同道路和交通条件对优先控制T型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对常规地面公共汽车交通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道路交叉口公交优先设计方案,分析了公交车运量大、投资成本相对较小的优点,以公交专用道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公交专用道的道路和交通条件基础上,对交叉口进出口公交专用道设置进行分析,以及交叉口公交优先配套设施的设计分析,研究了交叉口公交专用进口道的空间结构布置和信号配时方法;最后,以一个交叉口进行公交信号优先仿真设计及延误分析:结果显示:公交优先的信号相位和配时设计方法可以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基于公交优先通行的交叉口预信号设置方法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信号交叉口设置双停车线配上预信号控制是实施公交优先的有效技术措施之一,本文对基于公交优先的预先信号控制下交叉口进口道的布局方法与公交车停靠规则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由公交高峰小时到达率、主信号相位红灯时长、进口道数量、以及单个公交车辆所需的停靠长度等来确定主信号停车线与预信号线之间距离的方法,分析了已有文献中关于主信号与预信号配时相互协调关系的不足,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城市环形交叉口多已实施了信号控制,然而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方法仍存在不足之处.在基于间隙接受理论计算通行能力时,临界间隙的确定方法多运用实际数据回归分析或假定临界间隙分布以概率论估计,与实际存在较大偏差,因而提出了一种考虑驾驶员行为、车辆行驶特征与入口几何特征的临界间隙计算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建立了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入口单车道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在模型中给出了信号控制时环形车道车流量的通用计算公式,该公式可描述不同相位控制时的环形交叉口环形车道车流量.给出了环形交叉口运行稳定时通行能力计算的迭代方法,确定了输入值与输出值.最后以长春市新民广场为例进行了计算,模型计算值为7916 pcu/h,仿真值为7582 pcu/h,误差为4.2%.与其他计算方法相比,模型计算值误差最小.   相似文献   

8.
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方案的物元分析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公交优先通行方案的定量化评价,可避免实施公交优先通行措施的决策失误。对交叉口公交优先通行方案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讨论,介绍在备选指标集中筛选指标的方法,采用物元分析方法进行公交优先通行方案的比选,并通过一个评价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过程,由此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在分析主路优先交叉口交通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交通流优先等级,引入冲突技术法构建通行能力模型.以442型交叉口为例,给出不同车道布局形式下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通过实例分析,给出了模型中各参数的建议值,并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11.
在无公交专用道交叉口情况下,根据公交车到达检测器时刻、检测器布设位置及交通流量等参数,预测出公交车前方车辆数及车辆消散时间,以公交车延误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公交优先信号配时参数优化模型.利用Vissim仿真软件对文中提出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模拟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能够为公交车准确提供优先配时方案,有效减少了无公交专用道交叉口的公交车延误.  相似文献   

12.
交叉口单点公共汽车交通优先控制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开发ITS背景下的公共汽车交通优先控制方法是从根本上改善公交车辆运行情况的需要。满足车辆固有的行驶时刻表是实施公交优先通行申请的重要依据,在本文控制策略中运用绿灯时间延长和相位提前激活两种方法,在兼顾其它车辆运行情况的前提下,给予晚点公交车优先的通行信号。论文最后以厦门市湖滨南路实际交通流量为依托,运用交通仿真方法验证了优先控制策略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公交优先通行措施规划方案优化决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公交优先通行措施规划方案优化决策过程的基础上,对决策目标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可量化的决策指标,然后以决策指标为因素集,以被选方案为论域集,利用决策学的知识,在定义理想方案的基础上,计算各被选方案到理想方案的距离,以此为判断依据确定公交优先通行措施最佳规划方案。最后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并获得满意的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用可行。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现有的一种公交被动优先方法,对相关交通条件进行一定理想化处理。在实际约束和假设条件基础上,定义不同的交通情景,并假设一些能表征不同交通情景的虚拟交通数据。考虑社会车辆、公交车辆的载客数差异,从交叉口整体交通量、相交道路交通量和公交比例差异3个方面展开,采用循环迭代的设计思路,利用Matlab编程计算无公交专用道时单点公交被动优先对应于不同情景下的车均/人均延误水平,得出初步结果。初步结果经对比分析后发现:与Webster方法相比,该无公交专用道被动公交优先在一定条件假设下,更适应于整体交通量不大的交叉口,或交叉口相交道路交通量、公交车比例差异较大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以4相位单交叉口为研究对象,保持信号周期不变的情况下,以减少人的总延误和交叉口区域尾气排放量为目标,通过改变各相位绿灯时间来建立优化模型。运用粒子群算法对模型求解。仿真算例表明,此方法在降低交叉口区域人总延误的同时,减少了该区域内机动车尾气排放量,在保障车辆正常通行的情况下改善了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6.
基于时空优化的单点交叉口公交被动优先控制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最大可能地降低对公交车辆提供信号优先时对社会车辆运行产生的不利影响,研究了信号控制交叉口1个进口道的通行空间分配(车道功能划分)与通行时间分配(绿信比分配)的相互制约和转化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时空资源组合优化的被动优先模型。算例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在对社会车流影响较小的情况下,显著降低公交车辆车均延误;同时,为降低公交优先对社会车流总体运行状态的影响,在确定公交优先的权重时,需要考虑不同相位的机动车流量间及其与公交车流量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17.
信号交叉口左转非机动车影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为了研究信号交叉口各交通流的相互影响,以便对其进行更为合理有效的信号控制,分析了四路平面信号交叉口的交通流冲突,并应用接受间隙理论,通过实际观测数据得到了左转非机动车穿越分布规律,推导了左转非机动车穿越数及滞留数计算公式;通过定量分析,最后得到了左转非机动车对直行机动车的影响模型,为设置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信号交叉口的信号设计,特别是非机动车专用信号相位的设置、分析和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8.
基于车队法的双车道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孟永平  邓卫  葛亮 《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2):119-122
交叉口通行能力是通行能力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文将双车道无控制交叉口中各个方向的车流看作相对独立的车队,然后分别对交叉口中两两相冲突的车流运用车队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并对其通行能力进行修正,从而得到不同方向车流相穿插的通行能力,最终得到了一种基于车队法的双车道无控制交叉口通行能力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公交感应控制的思想,提出了基于公交优先战略的信号配时优化方法。分析了BRT优先信号控制策略,界定了BRT优先控制的研究环境,提出了优先控制原则——引起延误最小优先考虑原则,提出优先控制原理,分析各控制参数,确定了各模块中的关键参数计算过程。实例分析表明,该控制方法对相交BRT车辆在平面交叉口的协调控制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