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影响客车底盘零部件腐蚀性能的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因素,并结合客车底盘零部件涂层的质量要求,分别介绍了客车的车架类零部件、车桥类零部件和发动机类零部件的涂装工艺的选择及应用。  相似文献   

2.
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发展存在对核心技术掌握不足与生产投入不高的问题,导致生产的零部件质量不佳,容易产生一定缺陷,为此,本文结合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发展现状,研究零部件缺陷检测方法。首先,分析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发展现状,通过滤波处理去除零部件图像噪声,获得平滑的汽车零部件图像;其次,利用阈值分割法分离图像中零部件部分与背景部分;然后,采用canny边缘检测方法提取零部件图像边缘特征;最后,利用形状模板匹配法检测并提取零部件的缺陷位置。在实验论证中,将传统检测方法作为实验对比,设计的方法展示出了很好的检测效果,其对汽车零部件缺陷检测的全类别准确率均达到了90%以上,远远高于传统检测方法。由此可以证明,设计的零部件缺陷检测方法可行有效,能够较准确地检测出零部件的缺陷,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近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出口增长迅速。出口零部件产品主要包含行驶系统、汽车电子电器、车身附件及其零部件、发动机零部件、制动系统、未列明零部件、传动系统、挂车及半挂车零部件、转向系统及其它系统零部件等10类产品。主要出口区域以发达国家市场为主,如美国、日本、韩国、德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这些国家的出口额占出口总额近50%。  相似文献   

4.
受到国家汽车产能控制政策的限制,并不是所有地方都能引入整车企业,因而很多地区汽车零部件企业由于缺乏整车企业拉动而发展缓慢。目前这些地区现存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受到成本、市场等各方面的挑战,发展陷入困境。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是提高汽车零部件技术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没有整车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作为典型,通过对比研究国内外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模式,探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特点 1)零部件业始终是外商投资热点 2004年新签约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21家,投资额14.19亿美元,无论是从合资数量还是从投资额看,零部件业是外商投资的热点。2005年零部件合资企业共计38家,零部件合资项目7家,合资规模较以往大,这从投资额、合资生产产品及合资双方企业规模可见一斑。2006年中外合资零部件企业有13家,虽说数量没有以往多,但相对整车等领域,零部件的合资风头还是强劲的。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由于国内汽车市场形势大好,产销量猛增,但国产汽车零部件不能完全满足国内汽车市场多样化的需求,高档乘用车、特殊用途专用车等汽车零部件短缺,使得汽车零部件进口量增加较快。在出口方面,由于一些国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来华合资或独资建厂生产汽车零部件,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也纷纷引进技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汽车零部件工业是今后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而提高整体竞争力则是零部件工业快速发展的核心。面对日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应采取的措施是:加紧组建零部件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力;依靠国内未合资的优秀零部件企业,加强技术联合,提高零部件 自主开发能力;追求外部规模效益,建立相地集中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建立柔性体制以及实施国际营销战略,扩大零部件的出口。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汽车零部件行业在轿车发展中的重要性,从日本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过程,结合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现状,提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9.
伴随汽车零部件市场的快速发展,汽车零部件物流应运而生。为此,笔者针对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物流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并就零部件物流选择自营或外包进行探讨,对我国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物流模式选择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汽车塑料零部件的材料和结构不仅影响着零部件本身的性能,更直接影响整车的安全性。有限元分析方法大量应用于汽车塑料零部件的设计计算,以解决复杂形状零部件的整体变形和应力分布的分析计算问题,它能够在零部件概念设计阶段帮助工程师判断零部件的设计是否满足要求,进而做出进一步的优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加入WTO,要让整车产业实现国际化,先要让零部件产业实现国际化,零部件产业要实现国际化,就必须积极融入全球采购体系,抓住发展机遇,整合中国零部件产业。文中论述了世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现状,探讨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2.
王珣 《时代汽车》2006,(7):8-12
2006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年会近日在杭州开元名都大酒店落下帷幕:这次会议对“十五”期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2005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全面分析了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全面提升竞争力是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一五”期间发展的主要目标。会议还公布了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完成的《汽车零部件十一五专项发展规划》等讨论稿及四个汽车零部件“十一五”重点专题发展规划概要,以供零部件企业发表意见,并最终成为汽车零部件行业“十一五”发展的指导性文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汽车零部件工业是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汽车制造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零部件业的竞争。本文分析了世界汽车零部件工业的现状与趋势,找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与国际的差距,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零部件业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10年前、中国汽车业去美国订购设备;5年前,中国汽车业去美国采购零部件;今天,中国汽车业去美国展示自己的零部件产品并接受美方订单。经过10年的发展,中国汽车零部件业已初步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零部件开发体系。开始走向世界。10月底在美国举行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品展示会的成功以及拉斯维加斯国际汽车零部件及售后服务周上中国展团的表现,无不显示了中国汽车零部件业的实力和潜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研制开发汽车零部件模拟试验设备已成为迫在眉睫的当务之急。应用这些模拟设备,可以使汽车的每个零部件按最优化原则进行设计和生产。从而在保证整车综合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零部件的生产成本,最合理选择零部件结构,并最经济地保证零部件的质量和评定零部件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6.
汽车零部件质量与汽车整体性能和功能性有着极大的关系,为了保证汽车整体质量需要就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进行深入探究。基于现阶段汽车零部件制造业现状,从影响零部件制造质量因素入手,分别就分层化、结构化、信息化和市场化提出优化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措施,旨在为汽车零部件制造质量控制工作的改进提供有效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二、德国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和生产 汽车工业中,整车厂虽然重要,零部件企业的作用更不可忽视。汽车零部件企业是整个汽车工业的基础。零部件企业的产值在整个汽车工业中占有很高的比重。汽车的开发,很大程度上是汽车零部件的开发。在德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跟整车厂存在着一种同生死共荣辱的关系。二者之间的合作非常紧密。德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致有如下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8.
对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现状和总体素质进行了分析,论证了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是幼稚工业,在论述恢复我国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对汽车零部件工业的影响中指出,从长远考虑复关是有益处的,但长期对汽车零部件工业会有冲击,市场占有率将会有所下降,部分企业将会自然破产,零部件产品结构调整将受到影响,同时,提出了我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应采取关税和非关税保护政策,以及强化汽车零部件工业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19.
汽车零部件行业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零部件行业健康,有序、快速的发展离不开一套合适的市场流通模式,只有建立一套合适的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才能够有助于形成零部件行业的良性竞争,激励零部件企业的技术创新,从而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推动整个汽车工业不断向前发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汽车工业发达国家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然后在充分研究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的现有模式,并提出未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市场流通模式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王宪泽 《时代汽车》2024,(7):136-138
汽车零部件作为汽车工业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工业的健康稳定发展。伴随全球汽车制造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整车厂对汽车零部件质量、可靠性提出了愈发严格的要求。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汽车零部件行业也实现了长足发展,但目前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与世界前列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之间仍存在不小差距,特别在新产品开发方面,受限于研发水平、实践经验,使得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汽车零部件开发中存在质量参差不齐、成本偏高、项目周期偏长等种种问题,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发展,所以,有必要对项目质量管理在汽车零部件开发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研究。文章首先阐述了项目质量管理的相关内涵,然后分析了汽车零部件开发项目质量管理中面临的主要困境,接着梳理了项目质量管理在汽车零部件开发中的应用思路,最后探讨了项目质量管理在汽车零部件开发中的应用对策,以期为助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