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国家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与船舶工业一直不离不弃,为中国船舶工业的跨越式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危机关头,进出口银行如何再显身手,帮助深受融资难题困扰的造船行业走出困境?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李若谷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强调:中国进出口银行将一如既往地给船舶工业以最大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徐华 《中国船检》2010,(8):78-78
<正>当前,虽然全球经济形势开始企稳向好,但造船业的市场形势依然严峻,有效需求量仍然较少。面对挑战,科技力量是近年来中国船舶工业能够快速发展壮大的重要支撑因素,自主创新是未来中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此背景下,以创新发展和绿色造船为主题的"2010中国船舶工业创新发展论坛"于8月5日在山东省荣成市召开。  相似文献   

3.
安飞 《中国船检》2007,(10):34-40
国防科工委举办的2007年全国船舶工业工作会议,是一次决定性的会议,它吹响了中国船舶工业全面战略转型的号角,由此中国开始了向造船强国的全力冲刺。这号角声不仅令我国船舶工业的业内人士激情满怀,也令与之相关的行业摩拳擦掌、鼎力相助。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国进出口银行、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国船级社(CCS)的相关人员,感悟了相关行业推助船舶工业实现战略转型的澎湃激情。  相似文献   

4.
殷毅 《中国船检》2008,(6):30-35
近年来,伴随船舶工业的发展,船舶融资风生水起,两者水乳交融,共同成长。面对日益加剧的行业风险和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国内银行业,特别是作为船舶融资龙头银行的中国进出口银行如何因时而动,创新服务产品,继续为中国船舶工业由大到强扯起“金帆”。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和中国进出口银行共同主办的“2008中国船舶与金融论坛”4月28日-29日在北京隆重举行。与此同时,中国船协第三届理事会也于29日在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金融业如何助推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徐匡迪院士,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张广钦会长,中国进出口银行李若谷董事长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院长罗润知博士应邀作了专题演讲。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中国进出口银行在4月28日共同举办、以“金融业如何助推中国船舶工业做大做强”为主题的“2008中国船舶与金融论坛”,吸引了航运界、造船界、金融界的人士,与会代表受益匪浅反响强烈。来自政策咨询机构、金融机构、航运交易所、船舶行业研究机构、律师事务所的多位专家学者也与此达成了共识。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长、  相似文献   

7.
船舶工业是为海洋运输、海洋开发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综合性产业,是我国的出口支柱产业之一。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大国,且比较优势依然存在,世界船舶工业向我国转移的大趋势并没有改变。然而,我国船舶工业依然存在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产品薄弱,配套产业滞后,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效率不高等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大而不强。加快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迫切。  相似文献   

8.
中央选定船舶工业为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邓小平对于船舶工业发展的指示,在中国造船界引起了极大震动.当时,国内拥有的船舶工业能力依然按照建国初期时的分布,隶属多个部门领导.分散经营管理.从中央到地方,我国的船舶工业分别隶属于机械制造、国防工业、交通航运、渔业水产、军队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等,错综复杂.同时,在机构内部,也是问题多多.  相似文献   

9.
《机电设备》2022,(1):61-61
2021年必将载入中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史册。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无常的严峻挑战面前,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始终保持清醒的战略定位和底线思维,紧扣航运市场脉搏,创新生产经营工作体制机制,强化风险管控,加快转型升级,多渠道、多角度发挥"两船"整合后的资源优势,交出了经营承接、完工总量和手持订单三大指标位居全球第一的亮丽成绩单,奏响了中国船舶集团"十四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的最强音。  相似文献   

10.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11.
制约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王俊 《中国造船》2006,47(3):125-129
运用加权指数法对中、韩两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评,再对两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各项指标数值进行对比,找出中国与韩国船舶工业的差距;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差距影响度,得到制约中国船舶工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中国船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素条件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促进船舶工业集群化发展是新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船舶产业集群的作用和效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加速船舶集群发展的要素。围绕造船核心层、产业耦合层和社会网络层三个层面给出了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傅海威 《船舶工程》2013,35(3):112-115
产业集聚是我国船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集聚效率能够反映不同区域的产业集聚效果。以区位熵方法测算各省市船舶工业的劳动力集聚度和企业集聚度,以此判别我国船舶工业的区域集聚状况,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高集聚度省市分别在利润、产值和出口三方面进行集聚效率评价。结果显示,不同区域船舶工业的集聚效率存在较大差异,有进一步合理布局及提升效率的空间。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世界船舶工业分布、产业集中度的分析,说明船舶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在分析了船舶产业集聚的特点和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之后,提出了中国船舶工业"集群化建设,构筑大基地;集聚式发展,组建强集团;开展错位竞争,使船舶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等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5.
马强  任威  林建国  宋新刚  李巍 《船舶工程》2014,36(1):118-122
针对目前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缺失的问题,依据中国《清洁生产标准制订技术导则》(HJ/T 425-2008),参考机械行业、汽车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结合造船行业的自身特点和清洁生产要求,确定了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研究的技术路线。通过广泛调研并经咨询行业专家,首次提出并构架了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指标体系,并以此为标准采用功效系数法对某船舶企业进行了清洁生产绩效水平评估。结果表明:提出的造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可以作为船舶企业清洁生产的依据,可以为造船行业清洁生产工作的推进和绩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GTRC造船理念     
财富之标Ⅱ系列船舶工程是G.T.R.Campbell船舶咨询有限公司(GTRC)于1999年在中国发起的重要造船项目之一.此公司在40年前提出了一个全新的造船理念(GTRC造船理念).1999年,当GTRC在中国靖江造船厂开始其中国造船业务时,此理念开始被引入中国.通过对财富之标Ⅱ系列船舶工程进行研究,将讨论其理念如何...  相似文献   

17.
针对造船的技术工艺性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一种绿色环保造船工艺,由传统烧制马板工艺到使用装备调平合龙的无码工艺,主要研究无码合龙新技术促进造船工艺改进的优化价值分析,由此实现绿色造船,降低造船成本,节省耗材,缩短造船周期,提高造船质量,解决行业痛点与问题,为我国造船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使我国由造船大国走向造船技术强国.  相似文献   

18.
"十二五"是中国造船业由大转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造船业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世界新船订单巨幅下滑,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原材料、人工等成本不断上涨,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加大等许多问题。面对"十二五",造船企业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掌控船舶工业未来发展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9.
我国正处于由船舶工业大国向船舶工业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造船业的竞争日益加剧,降本增效已成为目前船舶工业企业发展的最重要战略。长三角作为我国船舶工业的最重要基地,提升其船舶工业效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长三角船舶工业的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全面评价,得出长三角船舶工业目前主要存在产能过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较差等问题,并相应给出提升长三角船舶工业效率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20.
我国船舶工业面临的形势和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世界造船业形势的基础上,通过中、日、韩三国造船业情况对比,找出我国船舶工业与日本和韩国在造船技术等方面的差距和问题。从而提出新世纪发展我国船舶工业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