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信息服务平台近日正式上线运行。今后,公众可通过该平台,免费了解和掌握航行于我国沿海和内河水域船舶的实时动态数据。AIS由陆基岸台和船载电台构成,在船—船、船—岸之间采集和交换船舶实时位置、航向、航速等船舶航行动态信息,船舶尺度、所载货物等船舶静态信息和相关的安全信息。据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介绍,AIS平台可提供我国及全球部分水域的船舶交通实况的综合服务。按照国际公约及相关标准要求,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已在我国建设了402座AIS岸基台站,覆盖全国沿  相似文献   

2.
李晋  胡青 《中国船检》2011,(6):82-85
目前,在船舶监管领域,AIS系统和GPS公网监控系统作为VTS系统中的辅助系统,相互共存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与VTS系统相比,它们能够准确确定监管船舶的各种动态信息和静态信息,而不需要人为进行呼叫就能够自动识别。其中AIS系统中,classA主要应用于IMO公约规定的大于300总吨以上的船舶,AIS classB和GPS公网监控系统则应用于小型内河或沿海船舶。  相似文献   

3.
<正>AIS(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是一种船舶导航设备,由发射部分、接收部分及显示单元组成,采用全球唯一的MMSI(海上移动通讯业务标识码)作为识别手段。通过自身VHF天线按照固定的时间段发送本船信息并接收周围船舶AIS发来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船舶资料:MMSI码、船名、呼号、IMO号、船  相似文献   

4.
为了智能化判断识别船舶是否违法关闭AIS,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船舶AIS信息监测系统设计方案,AIS信息监测系统结合“船脸识别”技术对船舶进行智能识别,通过对比AIS系统整合结果分析出船舶是否非法关闭AIS,为构建智能化水上交通动态管控新格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AIS是运用了先进的船舶导航技术、数字通信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用于水上交通联络和指挥的岸—船、船一岸,以及船一船之间的通讯、导航,是在船舶之间和船岸之间自动进行航行通信、建立船舶信息交换和船舶识别的系统。它能够自动发射、接收和处理装有AIS的船舶的自身静态数据和动态航行信息,使船舶相距对遇船或岸台很远时,即能自动、连续向它船或岸基VTS(船舶交通管理中心)提供该船的实时船位、速度、航向等与船舶航行或与交通管理相关的信息,并接收它船及VTS提供的助航服务信息,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船舶的航行安全。  相似文献   

6.
章剑 《航海技术》2006,(2):26-28
1 AIS概念和意义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一套应用于船与岸、船与船之间的海事安全导航和通信的重要技术设备。该系统为船舶安全航行和海事安全管理提供了一种新型而有效的手段。若所有的船舶都安装有AIS,则本船  相似文献   

7.
王明世  张仁颐 《中国港口》2007,(6):50-51,53
<正>一、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介绍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以自控时分多址为核心技术的,可以用于水上交通联络和指挥的岸-船、船-岸,以及船-船之间的通讯、导航系统。AIS是用船舶的MMSI码识别的(MMSI码又叫船舶识别号,每一艘船舶从开始建造到使用结束解体,给予一个全球唯一的MMSI码)。  相似文献   

8.
为避免人为失误因素导致船撞大桥的事故发生,提出了基于AIS的苏通大桥主动防撞系统设计方案。主动防撞系统由AIS、VHF-DSC和DSP系统组成。通过AIS发出苏通大桥主桥墩的数据信息,使过往船舶的雷达显示器上标明主桥墩的位置,及早明确主通航孔的位置;也通过AIS获取船舶的数据信息,经DSP数据分析、判断船舶的态势后由VHF-DSC向船舶发出语音提醒或警告,使船舶驾驶人员及早加强警戒采取有效避碰措施,安全通过大桥。对于存在撞桥危险的船舶,系统还会给VTS发出报警,对其加强监管。首次将AIS应用于大桥主动防撞系统,经过实践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发展新时期,科学技术不断进步,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得以形成,为船舶的安全航行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属于一种现代化的助航设备。AIS的有效应用,能够基于船舶间与船岸间船舶信息开展自动交换、检测和识别,以便准确把握船舶航行的状态信息。本文就AIS对船舶操纵和船舶避碰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仅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主要研究船联网信息模型,通过对现有船舶信息化平台与设施的学习,给出一种AIS与VTS相融合的船联网信息模型。该方法利用AIS能够精准获取船舶位置信息的优点,结合VTS善于捕捉船舶动态信息的特点,形成了特征级融合的船联网信息模型。航迹跟踪的准确度说明本文给出的船联网模型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沿海AIS岸基骨干网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是一种船舶与船舶之间、船舶与岸台之间交换船名、位置、航向等信息的现代化航海装备。它在GPS导航定位的基础上,使船舶不但可以精确知道自己的位置,更重要地是可以获得周围其他船舶的信息,从而可以达到船舶避碰的目的,提高航海的安全性。文中对这一系统的主要性能、技术标准、以及中国沿海AIS岸基骨干网的建设情况进行了简要介绍,AIS信息在海上搜救、海事调查等方面已经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2.
沈志江  姚高乐  聂凯 《航海》2020,(1):57-59
AIS作为一种海上通信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船—船和船—岸间船舶信息的交换、监测和识别。由于AIS系统本身的脆弱性造成其极易受到欺骗性干扰,近年来,层出不穷干扰事件已经影响AIS各项应用的开展,系统的正常运行也受到了严重威胁。本文分析了现有AIS系统受欺骗性报文干扰的成因、作用机制和危害,并在论文结尾提供了解决当前问题的初步对策。  相似文献   

13.
AIS是海上航行安全信息交互通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船舶避碰助航仪器之一。这个系统通过船船或船岸之间在VHF信道上自动交流航行信息,旨在加强海上人命安全、提高航行效率和保护海洋环境。本文主要介绍我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使用的AIS设备"FA-150"型号来分析AIS在船舶航行及避碰中的应用,通过与雷达探测目标信息对比说明AIS的优势和局限性。结合实际工作体会,总结AIS在船舶航行及避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船载AIS是一个通过VHF无线电自动在船舶之间以及船岸之间交换船舶信息和导航信息的系统,这些信息包括船位、航向、船名等静态和动态信息。整个系统是为海上交通控制和安全服务的。但是,我国船上安装的AIS设备的基本都是国外设备。通过对国外进口AIS系统主机与监控终端通信协议的解析,并结合实际需求详细设计了AIS监控终端。实现了监控终端对AIS收发机的控制以及AIS收发机发来信息的显示,整个设计符合AIS系统的要求。同时,对监控终端的硬件进行电磁兼容优化设计,提高抗干扰能力。现场运行结果表明,该监控终端长期运行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5.
李金伟  吴唏 《世界海运》2004,27(6):9-10
应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能准确实时地提供海上他船动、静态信息,具有出色的信息交互功能,增强了船舶的全局意识,它的应用能有效减少船舶避碰不协调行动。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对AIS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文章根据船舶远程识别系统在信息的覆盖面积、保密性和准确性等方面的要求,对该系统与我国AIS系统和船舶报告系统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将AIS和LRIT结合,建立了基于AIS的船舶远程识别跟踪模型,用于船舶的通航安全研究;最后探讨了该系统在我国海事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高精度的差分GPS船位数据是港口船舶导航的必要条件,沿海AIS岸基网为差分数据的广播提供了新手段,通过AIS标准消息格式和GPS差分信息国际标准RTCM-SC104格式的转换,能够实现基于AIS岸基网的GPS差分修正数据的播发,从而为改善沿海航行船舶定位精度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江海大桥的增多,为避免人为失误因素导致船撞大桥的事故发生,提出了以AIS、VHF-DSC、VHF-RT为基础的江海大桥主动防撞系统设计方案。该系统通过AIS发出江海大桥主桥墩的数据信息,使过往船舶的雷达上显示主桥墩的位置,明确主通航孔的位置。通过DSP数据处理单元获取船舶AIS的数据信息,分析、判断船舶的态势后由VHF-DSC选择呼叫过往船舶并发出语音提醒或警告,使船舶驾驶人员及早采取避碰措施,安全通过大桥。该系统经实地测试,验证了系统的正确性与可行性,达到了预期的设计目的。  相似文献   

19.
VDES系统除了保留了AIS的功能以外,还增加了ASM和DES功能,VDES系统能够提供远多于AIS系统的数据信息,并能实现船-岸之间的数据通信。从VTS的角度来说,VTS中心获取的信息以及与船舶沟通的方式都将发生很大的改变,本文就针对VDES系统对VTS对船舶提供服务方面可能产生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丰富AIS系统的功能,更好地发挥AIS系统在辅助船舶避碰上的作用.提出了利用AIS提供的本船及目标船的动态信息,准实时地给出目标船的可能碰撞点PPC的系统方案.论文介绍了AIS动态信息采集方案及在航海坐标系上的PPC位置计算方法,讨论了PPC应用于AIS系统辅助避碰所具备的优越性,并给出通过计算机编程,对某轮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