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宁 《中国港口》2023,(4):52-54
<正>拖轮智能化的实现对于提升港口智能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拖轮设备安全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和职工劳动强度,实现拖轮管理的科学性和信息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智能拖轮的研究背景近年来,智能船舶成为国际海事界新热点。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将智能船舶列为重要议题,国际主要船级社先后发布了有关智能船舶的规范或指导性文件,世界主要造船国家大力推进智能船舶研制与应用。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业在智能船舶领域进行了有益探索,相关科研攻关取得积极进展,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初显成效,  相似文献   

2.
<正>近年来,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AI)等新科技浪潮的推动下,以数字化为基础、自主化为目标的渐进式船舶智能化已成为船舶工业发展的新趋势、新热点,国际海事组织(IMO)、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等国际组织对其高度关注并列为重要议题,国际主要船级社积极开展研究先后发布相关规范或指导性文件,世界主要造船和航运国家纷纷加大了智能船舶研发与应用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3.
我国智能船舶面临较好的发展形势,船舶智能化、无人化将是船舶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界在智能船舶领域进行了探索与研究,相关科研项目正在积极开展。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初显成效,已形成一定的技术积累和产业基础,基本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但总体而言,全球智能船舶仍处于探索和发展的初级阶段,智能船舶标准体系、测试与验证体系亟待建立,智能技术工程化应用十分有限,相关国际海事公约法规研究刚刚起步。因此,急需建立大型智能船舶综合测试与验证海上试验场,实现复杂海况下智能船舶航行与作业能力验证,为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和智能船舶运营无人化提供有力保障。本文对国内外海上试验场发展现状进行介绍,并对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了探讨。建设国家级的智能船舶海上试验场对提高我国航运智能化、安全、营运效率,降低航运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将大力促进我国船舶产业智能化升级,提升我国船舶制造和航运市场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李桢 《世界海运》2020,(3):1-4,15
智能船安全高效、经济环保的优点使人们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期待,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快智能船研发,设置智能船试验区,布局智能船产业链。针对智能船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现行国际法律体系带来的巨大挑战,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概要介绍智能船法律监管的国际进程,提出应关注海上自主水面船舶和船舶操纵者的法律地位和对航行安全、海上保安、海上保险等方面的要求,逐步将智能船纳入国际监管框架。  相似文献   

5.
孙旭 《中国船检》2021,(1):56-58
"智能船舶,标准先行"已成为业界共识,工业与信息化部于2019年发布了《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指导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建设.ISO/TC8/WG10也提出了初步的智能航运国际标准化路线图,根据路线图各造船强国先后提出了10余项智能船舶国际标准提案.智能船舶标准与智能船舶技术研制上升到同等重要的高度.智能...  相似文献   

6.
《中国远洋航务》2009,(1):81-81
信息化政策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实现了交通运输部与42个省厅级单位、8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80多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的行业信息专网连通;高速公路专用光纤通信网络已敷设5.5万公里,联网里程占总里程的93%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交通运输全球定位系统(GPS)安全监管系统、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智能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政策和标准体系逐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初具规模,实现了交通运输部与42个省厅级单位、80多个大中型港口以及180多个政务信息报送单位的行业信息专网连通;高速公路专用光纤通信网络已敷设5.5万公里,联网里程占总里程的93%高速公路联网收费、交通运输全球定位系统(GPS)安全监管系统、水上船舶交通管理系统(VTS)和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等智能交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8.
<正>信息感知与通信导航是目前智能船舶最为核心的智能技术,而智能集成平台是各关键技术的连接中心。目前,智能船舶已成为国际海事界研发和关注的新热点。智能船舶通过将现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新技术与传统船舶技术进行融合,从而达到安全可靠、节能环保、经济高效的目的。本文基于智能船舶模块的功能和经济性,剖析各关键技术在其中发挥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文章立足于船舶装备、物联网、计算机网络、通讯等技术基础,从顶层规划层面分析智能船舶在功能实现上的基本内涵和在技术实现上的主要外延,适用性地提出了符合智能船舶平台化集成要求的软硬件体系架构及标准化接口体系。以此为设计开发框架,可以敏捷经济地指导智能船舶的规划设计、设备订购、船厂施工、分系统调试、大系统集成与信息融合等应用实现。该文简述了智能船舶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内容,阐明了集成展示环境对于促进智能船舶推广应用的意义及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从体系的视角对船舶智能制造标准进行分析,推进船舶智能制造标准的制定。从船舶智能制造和标准体系内涵分析入手,借鉴国内外标准,研究构建我国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原则和范围,并运用智能功能、系统层级、生命周期等3个维度的分析,以及对船舶智能制造重点内容和流程分析,提出标准需求,提出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及其范围和建议制定的标准,明确建立船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范围与架构以及急需制定的标准项目,为开展船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的研究与验证、制定相关标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智能船舶概念自提出以来,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从最初单一系统的智能化,现已升级为整船的数字化、智能化。世界各国无论是在国家层面,还是在行业层面,均积极推进各类研发计划,投入大量资金支持智能船舶技术发展。国际海事组织(IMO)从2017年开始着手研究制定海上水面自主船舶(MASS)法规监管界定工作,2022年在IMO海上安全委员会第105次会议上,  相似文献   

12.
<正>2018年1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交通运输部、国防科工局联合印发《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将建立智能船舶标准体系列为行动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提出研究制定智能船舶规范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9年5月,交通运输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智能航运发展指导意见》,指出以法规、标准、规范制定为重点,加快构建智能航运治理体系。为了顺应智能航运的到来,海事系统作为我国水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的主管机关,如何推动实施协调海事监管与智能船舶的发展,促使智能船舶乃至智能航运的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的智能船舶发展路径基本清晰,技术发展已走上正轨,未来将在规范标准和船舶数字化体系方面持续发力。我国智能船舶历经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智能船舶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技术突破、示范应用、工程化实施等手段,智能船舶发展的思路逐渐清晰。从发展阶段划分,我国智能船舶大致分为技术探索阶段和工程实践阶段。在国际组织工作、国家相关政策、技术发展方向、项目示范应用等方面在两个阶段有着较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日益成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趋势,智能船舶领域犹如琅琊榜之麒麟,世界主要造船国家纷纷加快智能制造步伐,力争在这一市场占据先机。因此,近年来,智能船舶已成为国际海事界新热点。近两个月来,我国智能船舶领域的频频动作,使得业界目光再次聚焦智能造船。  相似文献   

15.
殷毅 《中国船检》2012,(3):54-56,122
本世纪开始.短短几年.目标型新船建造标准(GBS)、共同结构规范(CSR)、涂层保护性能标准(PSPC)、船舶能效设计指数标准(EEDI)、国际船舶压载水和沉淀物控制与管理公约(BWM)、船舶气体排放新要求、安全与环境无害化拆船国际公约、船舶噪声级规则、船舶救生设备新规定等,十几项与船舶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国际海事新规走马灯般纷纷亮相。在  相似文献   

16.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液化天然气(LNG)、电池、甲醇、氢燃料等绿色动力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船舶装备智能技术水平明显提升,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标准规范体系基本形成。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绿色智能内河船舶设计、建造、配套和运营企业,打造一批满足不同场景需求的标准化、系列化船型,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初步构建良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到2030年,内河船舶绿色智能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配套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商业模式等产业生态更加完善,标准化、系列化绿色智能船型实现批量建造,产业链供应链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建立内河船舶现代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造船》2007,48(2):F0002-F0002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0二研究所位于无锡市太湖山水城,主要从事舰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领域的水动力学、结构力学和声隐身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并致力于高性能船舶与水下工程的研究设计与开发,己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专业覆盖面最广的船舶科学研究机构。现为国际船舶界两大学术组织: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TTC)、国际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会议(ISSC)的重要成员单位,在上海设有分部。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中国船级社网站获悉,《智能船舶规范》是基于中国船级社近年来的科技研究成果,并充分考虑了国内外有关智能船舶的应用经验和未来船舶智能化的发展方向编制而成。CCS智能船舶规范体系由智能航行,智能船体,智能机舱,智能能效管理,智能货物管理和智能集成平台六大功能组成。智能化程度上,分别从船舶数据感知、分析、评估、诊断、预测、决策支持、自主响应实施等方  相似文献   

19.
如何对智能船舶航行系统进行测试,是世界各国及相关国际组织在智能船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在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ML)、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等技术大量应用的背景下,传统的导航系统测试方法已难以有效覆盖智能航行技术的新特征。本文在概述与分析了智能船舶航行系统的功能特征和测试需求基础上,总结了现有智能系统测试方法的优缺点,提出了智能船舶航行系统测试思路和方法,并构建了一种以场景为中心,多种测试方法协同的智能船舶航行系统测试体系,旨在提高系统研发测试效率,促进智能船舶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20.
赵博 《中国船检》2023,(10):77-80
<正>今年恰逢《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通过50周年,该公约是防止船舶因运营或意外原因污染海洋环境的主要国际条约。MARPOL的出现和修订、完善,则强调了IMO在保护环境免受航运影响方面的历史。两次灾难之后50年前,《1973年国际防止船舶造成污染公约》(MARPOL 73)诞生,但如同《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不应从其通过之日谈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