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城市对外客运枢纽与公共交通衔接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外客运枢纽衔接规划是对外客运枢纽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首先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轨道交通车站衔接的模式,以换乘乘客换乘总时间最短为目标提出了轨道交通运营衔接模型;然后,分析了对外客运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衔接模式,以场站换乘客流换乘总距离最短为目标提出了常规公交场站衔接规划模型,并根据常规公交的接运能力提出了常规公交接运线路的衔接方法。  相似文献   

2.
对鹤沙航城站点周边的交通条件和换乘设施的客流运行状况进行调研分析,通过相似性质的轨道交通站点出行换乘特征研究,得出轨道交通配套停车设施的周转率和车辆的载客率等关键指标,总体预测轨道交通16号线鹤沙航城站点服务人口和上下客流;通过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和出租车等不同方式的换乘比例计算,得到高峰时段不同交通方式出行的车流量,结合周转率等指标,得出不同换乘交通设施的需求规模,为地铁站点周边接驳设施规划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换乘优惠政策被认为是能够有效提升公共交通系统吸引力的方法,提出基于换乘优惠数据和手机信令数据的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特征分析方法,以了解换乘优惠条件下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特征.以苏州市为例,分析乘客换乘的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并以实例分析城市外围轨道端点站和中心区站点换乘接驳、换乘服务范围的差异.研究表明,早高峰期间...  相似文献   

4.
张敏 《交通标准化》2011,(19):145-148
明确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衔接的必要性,从衔接布局、换乘能力及运营系统衔接方面进行分析,概要提出一体化衔接体系。研究证明,只有将轨道交通与常规交通合理衔接,才能实现城市公交系统的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研究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发展,以地铁客流为基准匹配接驳公交的发车间隔和运力配置等,可有效减少乘客换乘等待时间,提升公交与地铁衔接一体化效益。首先建立以乘客换乘时间和公交企业运营费用的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运营计划优化模型,确定调度协同的综合启动阈值,通过分析接驳公交客流分布特征,初步制定各接驳公交晚高峰时段的发车时刻表;其次以满载率等为约束条件,确定初始车型建议,得到初始的调度协同方案;最后对线路的满载率分析,对于存在满载率过高或过低的线路调整发车间隔和车型配置,得到最终的公交与地铁调度协同方案。研究结果有利于解决广州市目前公交与地铁换乘时间过长问题,提高接驳公交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6.
为客观准确评价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换乘衔接效果,通过分析其换乘衔接的影响因素,从基础设施、信息服务、运营调度三个层面设置了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衔接评价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了评价模型,最后以实际案例验证和分析了所构建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根据乌鲁木齐交通现状,分别从线网布局规划、换乘点规划、运营协调规划三个方面对乌市轨道交通一号线与现有BRT的换乘衔接进行研究,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将来乌鲁木齐城市轨道交通与快速公交的换乘衔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以城市轨道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整体出行服务的综合效益与吸引力,结合深圳、佛山等城市开展城市轨道交通接驳体系规划研究经验,对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的规划设计、设施布局、实施组织、运营管理等进行研究分析.从研究阶段、用地保障、布局原则、换乘距离、实施落实、使用效果、出行便利性等多方面综合考虑轨道交通与接驳交通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厦门市作为典型的海湾型组团城市,在轨道交通初步成网的情况下,常规公交线网面临与轨道交通网络融合发展的问题.从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在客流需求互动、线网供给层面的角度,分析轨道交通、公交之间互相促进、互相竞争、接驳换乘的关系,预测轨道交通新线路运营后公交需求走廊,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线网融合提出明确岛内、岛外、跨岛公共交通发展模式,分类促进轨道交通与公交网络融合,锚固枢纽及优化中途站点等,对轨道交通运营初期的城市进行公交线网优化与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增加轨道交通客流、完善运营组织方案并提高轨道交通服务水平,基于深圳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现状,从网络、线路、车站三个层次分析轨道交通客流发展规律和时空分布特性。针对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及运营提出几点建议:考虑车站周边开发强度对客流的影响,不断完善车站周边配套设施;根据客流特征采取相应的行车组织方案;做好换乘站设计,满足乘客换乘便捷性、安全性和舒适性要求;重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为乘客提供舒适的接驳环境;完善公共汽车交通接驳设施等。  相似文献   

11.
将旅客由铁路枢纽换乘常规公交的过程分为站内组织、站外引导、客流疏散三个步骤。并将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布局衔接方式进行归类,从运能衔接与时间衔接两方面对两者的换乘衔接问题进行研究,提出"线路运能利用率""线路上客不均衡系数"及"线路到发可靠度"三个指标,对铁路枢纽与常规公交的运能与时间衔接特性进行评价研究,并建立运能匹配与时间衔接的换乘衔接优化模型。以哈站北广场为例,分析其在建成初期常规公交换乘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从客流引导组织、线路运能优化与公交车辆调度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赖旭  郭彬杰 《交通与运输》2021,34(z1):220-224
针对高铁枢纽交通接驳设施布局不合理,运行效率低下的问题,以深圳北站为例,通过对枢纽和接驳客流特征进行研究,提出接驳交通改善措施.首先,从发车班次、客流分布、出行目的、方式划分、出行满意度等方面分析高铁客流特征及存在问题;其次,对轨道交通、常规公交、长途汽车、出租车、社会车辆等接驳交通方式的客流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剖析;最后,结合客流特征分析结果和存在的问题从枢纽布局、接驳交通体系优化、场站设施布局、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改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系统协调衔接,建设一体化公共交通,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公共交通系统优先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本文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在公交系统中的作用,用解析结构模型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接驳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因素权重向量,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衔接优化进行研究,最后以西安地铁3号线为例对本文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商业区客流调查,总结商业区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的交通特性;结合商业区用地布局特征,从换乘时间、换乘空间、换乘量、换乘舒适性、换乘安全性5个方面,创造性引入混合流修正系数、乘客留剩量、路径重叠系数等参数,建立轨道交通与常规公交换乘协调度测算模型。采取层次分析法确定5个指标的权重值,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西安小寨商业区换乘跟随调查数据,进行协调度实证计算。论文的研究成果为商业区交通换乘优化设计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5.
在区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换乘车站作用,最大程度实现旅客出行无缝衔接,研究区域轨道交通换乘车站行车因素对乘客换乘的影响。在分析换乘系统设备设施布置和流线组织冲突基础上,提出车站换乘工作组织的评价指标,并以成都市犀浦站为实际案例,使用AnyLogic仿真软件对犀浦站内城际铁路与地铁的同站台换乘系统进行仿真。通过对不同行车因素情境下乘客换乘过程及评价指标的仿真实验分析,找出换乘环节中的瓶颈环节,提出适应行车因素和乘客换乘需求的犀浦站同站台换乘优化方案。所提出的考虑行车因素的行车客运一体化车站仿真模型及分析方法能够为区域轨道交通体系下车站的换乘组织、行车作业和客运作业提供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为准确分析轨道交通新线开通后对常规公交的影响,在自然运营数据基础上,以重庆轨道交通9号线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量化方法,从换乘客流特征、出行OD特征和客流空间分布特征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公交接驳、线网优化和运营组织等提供借鉴。结果表明:9号线与公交的日均换乘客流为0.6万人次,换乘率仅为10%,低于全网换乘率17%;9号线周边公交站点客流下降1万人次,降幅为2%,相关公交线路客流下降3.3万人次,降幅为3%;9号线站点周边500米范围内覆盖公交站点上客客流为46万人次,潜在影响大。  相似文献   

17.
为疏导我国大中城市中心区的密集车流,近年来陆续有城市建成了停车换乘设施。通过对重庆市轨道停车换乘站场设施的调查,进行了停车换乘效率影响因素分析。选取换乘步行距离、停车泊位数、换乘费用、发车间隔作为输入指标,换乘时间、换乘客流量作为输出指标,在数据包络法的基础上,确定停车换乘效率评价模型。对重庆市5个典型轨道交通停车换乘设施,运用DEA模型进行停车换乘效率评价。所建立的停车换乘设施效率评价模型对目前的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以苏州市轨道交通5号线开通后地面公交的线网优化规划为例,提出基于多源数据的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特征分析方法,并用以划分服务范围.利用轨道交通和公交的IC卡刷卡数据及手机大数据,模型分析轨道交通和公交换乘客流和潜在客流进行换乘的行为,明确轨道交通新开后对公共交通的影响范围,并预测换乘的公共交通供需变化,作为线网调整优化的依据,并在项目应用中得到较好的应用.该模型可用于轨道交通开通后公共交通线网优化的实际工作中.  相似文献   

19.
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有效衔接能够弥补轨道交通自身的缺陷,扩大轨道交通服务范围。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对自行车与城市轨道交通的衔接重视不够,换乘率普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轨道交通功效的发挥。结合我国目前的交通形势,阐述了自行车交通换乘轨道交通的积极意义,并对各种类型换乘站衔接设施的布局模式及衔接设施运营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轨道交通站点的换乘衔接条件直接影响轨交站点的服务水平,慢行系统作为轨道交通衔接方式中的末端方式,应充分体现精细化、人性化特征.当前部分内地城市对轨交站点与慢行交通的衔接重视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车站服务品质.结合国内外成功经验,阐述了慢行交通与轨交换乘的重要性,并对慢行设施布局原则、规模测算、布局要领进行了探讨,应用杭州实例说明公共自行车、步行通道规划在轨交站点换乘衔接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