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利用移动干坞制作沉管管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干坞是沉管隧道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内目前还没有采用移动干坞的先例,文章对利用移动干坞制作沉管管段的方案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文章主要从干坞的选址、方案比选、防汛体系、边坡、基底处理以及边坡稳定计算和基底变形计算等方面总结了干坞设计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4.
文章结合广州生物岛—大学城沉管隧道工程实例,介绍沉管隧道其分项工程管段预制的施工技术,以及施工过程中对预制质量的控制。管段预制是沉管隧道施工的主要环节,对其施工技术、预制质量的要求较高。管段预制结构的尺寸、预埋件安装精度、混凝土容重及干舷值控制直接关系到管节浮运、沉放。管段预制混凝土应满足不渗、不裂、不漏的设计要求,并保证其耐久性及使用寿命的设计要求。因此,在管段预制施工过程中施工技术对质量的控制及保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考虑在管段墙体受底板的刚性和非刚性约束下,推导出管段墙体在预制过程中温度收缩应力的解析解答,并提出合理划分刚性和非刚性约束的浇筑时间间隔,为控制温度收缩应力和防止裂缝的产生提供了一种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6.
从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浅谈混凝土管段的防水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沉管法修建隧道是我国20世纪末新发展起来的一种修建水底隧道的工法,具有埋深浅、施工工期短等特点。由于目前国内沉管法施工的水底隧道数量少,因此我国现行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未将沉管管段的防水内容列入,新建沉管隧道防水的设计和施工只能借鉴类似工程的防水。通过仑头-生物岛隧道沉管段的防水设计,结合国内已建成的沉管隧道,探讨沉管隧道混凝土管段的防水设计,为今后的沉管隧道工程防水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管段制作过程中水泥的水化热是主要的升温因素,先浇注的底板对侧墙变形形成约束,致使管段侧墙容易产生裂缝,通常在外侧墙内布置冷却管以控制温度裂缝。以上海外环线越江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对管段的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在冷却作用下管段温度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为管段温度裂缝控制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沉管法因其施工方式先进,可操作性强,已逐渐成为修建水下大型隧道的一种成熟的施工工法。概要介绍了我国沉管隧道的现状与发展过程;以港珠澳工程沉管隧道施工为例,详细介绍了基槽开挖、基础处理、超大管节预制及浮运沉放的施工技术;对沉管隧道所应用的新工法、新材料、新机具、新工艺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国内外钢筋混凝土沉管隧道曾发生过的事故和可能潜在的隐患作了概括和叙述,旨在提醒沉管工程师在日后的设计、施工中引起注意,防患于未然,使得每座沉管隧道都能顺利完工,不出事故,达到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0.
11.
12.
文章结合广州市仑头—生物岛沉管隧道工程,对设计中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对国内有关沉管隧道设计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供国内的同行们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14.
在建的钱江隧道是高速公路项目钱江通道及接线工程下穿钱塘江的控制性工程,隧址位于钱塘江人海口,工程地质条件及河段水文条件复杂.隧道过江段采用盾构法施工,隧道直径为15.0 m,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法隧道.文章详细介绍了钱江隧道工程的建设环境、建设标准,以及隧道平面、纵断面及横断面布置等总体设计方案,并对超大直径盾构隧道结构及防水、盾构浅埋下穿河流、软土地层深基坑、盾构段立体化平行作业及综合防灾系统等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文章结合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工程实例,采用局部相似装配式剪力键方案,对超长海底沉管隧道在不均匀沉降及不均匀荷载作用下的节段接头作用机理进行了研究。经材料配比与模型制作,进行了1:4.69的大型沉管节段模型试验;沉降模型试验平台经技术改造,能够满足试验过程中的模型搬运、对接、加载、复位等功能;控制试验平台底部千斤顶的差异沉降,可以模拟沉管节段接头纵向与横向的不均匀变位;采用钢筋计及压力盒对沉管结构钢筋应力、沉管结构与土体的接触压力进行测试,采用电阻应变花和光纤光栅应变花对剪力键表面及内部的应变进行测试。通过对所得试验数据的初步分析,得到了节段接头剪力键剪应力随差异沉降及剪应力沿沉管横截面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文章分析了西江下游长洲枢纽船闸附近江面大量船舶滞航的根本原因,结合国内外船闸管理机构的先进经验,提出了解决长洲枢纽船闸滞航问题的方案以及优化船闸管理与维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沉管隧道二次围堰施工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岸上主体结构施工时基坑的安全,关系到沉管隧道施工的工期、成本.文章简要介绍了沉管隧道二次围堰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18.
文章结合既有工程,详细介绍了格栅式连续墙护岸的设计过程,并采用有限元数值法对格栅式连续墙的受力机理进行了分析。通过计算数据和监测数据的比较,证明推断出的计算方法和采用明挖顺作小基坑、焊接连接接头的方案是合理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沉管隧道地震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采用田村重四郎和冈本舜三提出的沉埋隧道地震响应分析的数学模型,对南京长江越江隧道(沉管段)方案进行了地震响应的纵向受力分析。分析中采用了隧址处100年超越概率为2%的人工合成地震加速度,考虑了不同管段的联结方式和不同的计算参数,对初步设计中沉管段结构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证,所提供的数据曾为设计单位所采纳[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