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flow-3D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斜流条件下紊流宽度的取值标准。当水流流向与桥轴线法线方向存在夹角时,桥轴线方向的横向流速由2部分构成:一部分来自斜流,另一部分来自桥墩影响。此时不宜直接以横向流速为0.3m/s作为紊流宽度的取值标准,可采用有(无)桥墩时横向流速差值为0.3m/s作为取值标准。以桥轴线方向为横向流速的方向,紊流区的宽度随着水流流向与桥轴线夹角的增加而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圆端桥墩两侧的紊流宽度和总紊流宽度都随墩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墩长相同的情况下,紊流宽度随着来流方向与桥轴线法线夹角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自动驾驶卡车在横向控制原理、横向位置分布特征上与人工驾驶车辆存在较大差异,为评估自动驾驶卡车对路面耐久的影响并支撑其在人机混驾环境下的车道规划,开展考虑路面车辙的高速公路车道管理策略研究。基于高速公路自然驾驶数据,提取卡车车道内横向分布特征,并提出以正态分布为基础的自动驾驶卡车横向位置分布模式;根据车道类型提出3种高速公路车道管理策略,即专用车道策略、混合流车道策略、专用+混合流车道策略;在不同车道管理策略、横向位置分布参数下,从车辙发展均衡出发确定不同车道自动驾驶、人工驾驶卡车比例,并通过沥青路面三维有限元模型评估路面养护年限。结果表明:专用车道策略中专用车道宽度可变,但要求自动驾驶卡车比例固定,且沥青路面养护年限最低;混合流车道策略适用于所有自动驾驶卡车比例,且养护年限最高;专用+混合流车道策略适用于自动驾驶卡车比例高的高速公路。  相似文献   

3.
二郎山隧道具有特长、高海拔、气候多变、双向交通、洞内汽流复杂等特点,所采用的平导送风半横向通风方式在我国是首次应用。运用CFD软件模拟该隧道半横向通风系统的局部空气流动状态、隧道及竖井和联接风道的局部阻力特性,得出各种几何结构型式和不同通风流量条件下,用于一元流模拟模型计算的局部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4.
为了更好的分析小半径曲线段沥青路面病害特征,对重载交通条件下直线段和不同半径(35m/50m/65m)弯道段汽车横向轮迹荷载分布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得出了直线段和不同半径弯道段轮迹荷载横向分布特征,以此为依据分析认为小半径弯道沥青路面病害主要为疲劳网裂、水损害,研究了病害的产生机理,并结合沥青路面设计、施工给出了相应的建...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桥梁工程实际情况,在明确其过渡段施工工艺和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其路堤和桥台的过渡段施工、路堤和横向结构物之间的过渡段施工以及过渡段软基处理进行深入分析,提出施工技术要点,为保证过渡段施工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双车道自由流车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东北地区的双车道公路的大量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了自由流车速的分布规律,定量分析了路面宽度、路肩宽度、横向干扰等因素对自由流车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隧道洞口段抗震分析中,需要考虑地震动输入方向的影响.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不同地震动输入方向输入时隧道洞口段仰坡和衬砌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横向地震动作用时隧道洞口段的动力响应最大,纵向输入时次之,竖向输入时最小;横向和纵向地震动作用时,坡面位移放大系数(PGD)和加速度放大系数(PGA)均由减小段和增大段构成,竖向地震动作用时只有增大段;在距洞口20 m范围内,衬砌受地震惯性力的影响较大,超过20 m之后,衬砌上的惯性力作用在减弱.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重庆天白水电站溢洪道弯段左右两岸水深、流速差值大,水流对冲强烈,流态紊乱的恶劣状况,采用正超高和反超高两种优化设计方案,并使用SMS平面水流二维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由计算结果可知,相比原方案,两种方案下的弯段流态都有所改善,对两者效果进行对比后,认为正超高方案下弯段水体分布均匀,流态优于反超高方案。  相似文献   

9.
凤凰山水电站位于山区转平原入口的冲积扇上,枢纽消能防冲的方案设计关系到建筑物的安全和下游河床河岸的稳定。为改善其消能段的水流流态,提高效能效率,通过整体水工模型试验,在原设计方案的基础上,对消能段结构进行优化。实际效果表明,推荐方案下消能段水流流态有了明显改善,下泄水流能够平顺地与天然河床相衔接,水流流态平顺,河势稳定,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改善开县天白水电工程溢洪道弯曲段流态,使断面内流量分布均匀,提高运行稳定性,根据其实际运行情况,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弯段底板高程正超高的优化设计方案。物理模型试验表明,采用这种工程方案可以很好地消减急流冲击波,改善弯曲段水流流态,提高下游消能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改善开县天白水电工程溢洪道弯曲段流态,使断面内流量分布均匀,提高运行稳定性,根据其实际运行情况,结合以往类似工程的经验,提出了弯段底板高程正超高的优化设计方案。物理模型试验表明,采用这种工程方案可以很好地消减急流冲击波,改善弯曲段水流流态,提高下游消能能力。  相似文献   

12.
高速铁路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严重危及行车安全,报警后必须及时查明报警原因,并进行整治。以沪昆高铁浙江段(K180+000~K429+200区间)为研究对象,对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问题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提出了动车组构架横向加速度报警的整治方法,为今后高速铁路同类型病害整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线性超高过渡设计采用直线顺坡,在超高过渡段的起、终点都有一个折角,使纵坡发生突变,影响行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并导致路面受力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线性超高过渡设计方法缺陷的分析,借鉴理想缓和曲线须满足的条件,提出了超高过渡设计的理想条件,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出满足理想条件的三次曲线.分析了三次曲线超高过渡可能引起的过渡段附加纵坡过大和横向排水不畅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次曲线超高过渡,在过渡段长度相同时,附加纵坡最大值为线性过渡的1.5倍,须对超高过渡段最小长度进行重新计算;在超高横坡不大于6%时,横向排水不畅的缓坡路段长度有所缩短,更有利于横向排水.最后,阐述了各种情况下三次曲线超高过渡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时速160 km动车组在单线隧道内列尾横向晃动问题,提出列尾气流涡脱效应引起车体涡激振动而导致列尾横向晃动的机理,研究了车辆悬挂参数改进等相关抑制措施;根据某动力车结构参数,建立车辆横向动力学模型,结合半经验非线性涡激振子模型,实现涡激振动时车辆流固耦合横向动力学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单线隧道内动车组列尾较大的横向涡激力以及涡激频率与车体蛇行频率共振是引起晃车的主要原因;减小横向涡激力、提高车辆蛇行运动稳定性是减小晃车幅值的有效措施;针对该动力车,需避免较低等效锥度的轮轨接触,以防车辆一次蛇行导致涡激振动加剧;当转向架抗蛇行减振器阻尼由800 kN·s·m-1减小到400 kN·s·m-1,涡激共振时车体后端横向振动加速度幅值减小40%;车辆二系横向悬挂采用天棚阻尼半主动控制时,可以有效减小涡激共振区车体横向振动幅值,并能兼顾车体前后端横向平稳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复杂流态下系泊船的水动力特性, 在最佳系缆方式未知的情况下, 通过约束船舶横荡、 纵荡、 艏摇三个方向的运动近似替代缆绳的约束作用, 建立系泊船简化模型。 在完成网格无关性和数值方法可靠性验证的基础上, 对常规流态以及复杂流态下系泊船的粘性流场进行数值模拟, 分析系泊船水动力系数和运动响应的变化规律。 结果表明: 随着水流流速的增大, 纵向力系数变化受到水流流向角的影响明显, 横向力系数及艏摇力矩系数变化较小, 垂荡、 纵摇、 横摇增大; 随着水流流向角的增大, 纵向力系数变化较为复杂, 横向力系数增大, 艏摇力矩系数先增大后减小, 垂荡、 纵摇、 横摇增大; 复杂流态下和一定流向角水流下系泊船的水动力系数和运动响应较为相似。  相似文献   

16.
来宾磨东红水河大桥设计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来宾磨东红水河大桥为国内首次在大跨径拱桥中采用多段(28段)吊装的钢筋砼箱肋拱桥。论述了在多段吊装过程中拱圈的标高控制、斜拉扣索索力的调整、分段拱圈间接头变形及横向稳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道路桥梁沉降段路基路面施工,结合某工程实例,分别对路堤和桥台连接处、涵洞横向结构物连接处以及桥台软基三个沉降段的路基路面施工技术进行深入分析,最后通过综合分析得出工程施工质量合格,各项指标完全符合相应技术标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某连续刚构桥合龙段的空间模型,分析无加劲肋以及在跨中设置四道加劲肋时箱梁底板的应力状况,并研究加劲肋尺寸变化对箱梁底板受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设置加劲肋对底板受力性能有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加劲肋对底板横向刚度的贡献,使得底板横向拉应力显著减小。底板横向应力对加劲肋高度变化较敏感,随着加劲肋高度的增加,横向拉应力逐渐减小;底板纵向应力对加劲肋宽度变化较敏感,随着宽度的增加纵向应力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部分斜拉桥箱梁横向应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三维实体有限元模型,对一独塔单索面预应力混凝土部分斜拉桥主梁三向预应力作用下的受力进行了节段横向应力分析,揭示了这种结构的横向应力规律及纵向剪力滞效应,对同类设计及施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李凌 《江西交通》2001,(5):18-19
本探讨利用轴系合理校中理论,指导解决多段,长轴系对线时,横向偏差过大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