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雨天公路S型曲线超高缓和路段易形成积水,影响行车安全.以力学为基础,运用有限差分,建立了超高渐变段的水流路径长度与纵坡的关系模型;考虑车辆发生滑水的危险状态,得到水流路径控制长度.以公路单路拱S型曲线为研究对象,对3组不同车道数和7种不同纵坡工况下的±2%超高渐变段的水流路径长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纵坡由0.5%增加到6%,水流路径长度平均增大2.83倍,纵坡越大,水流路径越长;当纵坡大于4%时,不同车道的水流路径都超过了限定值.以水流路径长度为控制指标,给出了不同车道数S型曲线平缓超高路段最大纵坡建议值.  相似文献   

2.
渐变段长度直接影响高速公路合流区末端的交通安全,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中对渐变段长度的规定没有考虑加速车道渐变段位于曲线路段时的需求,位于曲线路段的渐变段长度不足可能导致路侧护栏遮挡驾驶人视线,存在合流末端停车视距不足的安全隐患。分析合流末端渐变段小客车行驶轨迹特点及小车驾驶人的视线通视条件,采用符合实际换道轨迹的双曲正切换道模型,以渐变段满足小车驾驶人停车视距为控制要素,构建了曲线路段平行式加速车道渐变段长度计算模型,并基于国内外研究及相关合流末端车辆运行速度调查数据,确定了该模型中关键参数的取值,最后提出了曲线路段平行式加速车道渐变段合理长度取值。研究表明:曲线路段平行式加速车道渐变段最小长度与合流末端的小客车运行速度正相关,与主线行车道右侧硬路肩宽度和圆曲线半径负相关;JTG D20—2017《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规定的平行式加速车道渐变段最小长度能满足主线设计速度<100 km/h时小客车合流末端换道时停车视距的要求,当主线设计速度≥100 km/h时,不满足小客车合流末端换道时停车视距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行车安全风险,建议根据主线曲率半径及硬路肩宽度综...  相似文献   

3.
超高设计是曲线路段安全设计的重要环节。超高渐变率作为超高设计的重要组成因素,直接影响超高设计的优劣。通过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中关于超高设计部分规定的研究分析,详细说明了如何选择超高旋转轴位置;提出了一种以旋转角速度来控制排水不畅段落长度的方式,代替超高渐变率最小值的规定;而后分别从车道数与硬路肩两方面分析了其对超高渐变率的影响,得出在现状交通量不断增加、路幅宽度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简单采用原定渐变率设计超高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4.
为了揭示高速公路不同超高过渡段线形指标下小型客车滑水速度变化规律,考虑小型客车滑水过程轮胎受力特征,分析了滑水速度与水膜厚度和超高过渡段几何线形的作用关系;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和流体力学仿真建立了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小型客车滑水速度量化模型,计算了降雨强度、纵坡坡度、超高渐变率等多变量组合下的小型客车临界滑水速度;以典型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为例,分析了降雨强度、纵坡坡度、超高渐变率对小型客车滑水速度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超高过渡段小型客车限制速度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客车滑水速度最大值出现在纵坡坡度为0.3%、超高渐变率为1/200、降雨强度为20 mm·h-1组合工况下,为115.5 km·h-1,滑水速度最小值出现在纵坡坡度为3.0%、超高渐变率为1/330、降雨强度为80 mm·h-1组合工况下,为99.3 km·h-1;在降雨强度和超高渐变率一定的情况下,随着纵坡坡度增大,滑水速度逐渐减小,当纵坡坡度由0.3%增加到3.0%时,滑水速度减小2.68%;在降雨强度和纵坡坡度一定条件下,随着...  相似文献   

5.
超高过渡段起点位置确定方法的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通过理论分析,提出在不设超高的大平曲线半径的长缓和曲线内为满足路面排水量小渐变率大于或等于规范规定的超前渐变率,而推算超高过渡段起点位置确定方法,即在曲线路段改变超高长度。  相似文献   

6.
超高设计是公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结合新标准研究了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方法、超高的过渡方式,以及绕行车道内边缘旋转时超高的计算方法,并深入讨论了当超高渐变率小于1/330情况下的超高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线性超高过渡设计采用直线顺坡,在超高过渡段的起、终点都有一个折角,使纵坡发生突变,影响行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并导致路面受力发生显著变化.通过对线性超高过渡设计方法缺陷的分析,借鉴理想缓和曲线须满足的条件,提出了超高过渡设计的理想条件,并通过数学推导得出满足理想条件的三次曲线.分析了三次曲线超高过渡可能引起的过渡段附加纵坡过大和横向排水不畅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三次曲线超高过渡,在过渡段长度相同时,附加纵坡最大值为线性过渡的1.5倍,须对超高过渡段最小长度进行重新计算;在超高横坡不大于6%时,横向排水不畅的缓坡路段长度有所缩短,更有利于横向排水.最后,阐述了各种情况下三次曲线超高过渡的设计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公路设计超高计算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超高设计是公路设计中非常重要的设计内容,本文结合新标准研究了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方法、超高的过渡方式,以及绕行车道内边缘旋转时超高的计算方法,并深入讨论了当超高渐变率小于1/330情况下的超高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以山区低等级公路弯坡组合路段为研究对象,在考虑非线性汽车动力学特征的基础上,根据车身运动、轮胎力学特性及弯坡组合路段道路特征的内在联系,建立适用于山区低等级公路弯坡组合路段汽车转向制动稳定性的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模型.运用仿真实验的方法分析汽车在不同弯坡组合路段上的行驶工况,得到山区低等级公路的圆曲线半径、超高、坡度值以及车速之间的耦合影响关系:随着车速减小,公路超高值增大,纵坡值减小,汽车稳定安全行驶最小半径极限值减小;当超高值达到8% 时,随着纵坡变化,圆曲线半径极限值不变.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互通立交设计中存在的环形匝道圆曲线半径设计未预留主线改扩建空间、单车道出入口的双车道匝道渐变段长度未结合设计速度差异化取值、左转匝道平面圆曲线半径取值偏小导致的停车视距不足等问题,提出根据主线车道数适当增大环形匝道圆曲线半径、根据设计速度动态确定匝道渐变段长度、根据停车视距选取对应平面圆曲线半径的优化设计方法,为设计人员在设计指标选取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积水分布规律,基于流体动力学理论,选取典型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设计参数,利用道路BIM设计软件建立了40组三维道路模型;分析了路面积水量和排水设施径流量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排水设施与路面构造深度影响的降雨模拟方案;采用离散相模型和多相流模型耦合,模拟了降雨条件下的路面积水状态;分析了不同组合参数下的超高过渡段积水厚度数据,得到了合成坡度、道路宽度、降雨强度与超高渐变率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模式,计算了各车道最大积水厚度,分析了六车道、八车道高速公路积水横向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积水厚度与合成坡度、超高渐变率负相关,与降雨强度、道路宽度正相关,其中降雨强度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最大,超高渐变率对积水厚度的影响最小;合成坡度为2.02%~8.54%,降雨强度为1~5 mm·min-1时,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最小积水厚度为0.58 mm,最大达到28.35 mm;当降雨强度为5 mm·min-1时,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内外侧车道最大积水厚度差异明显,六车道由内侧车道到外侧车道的最大积水厚度比例为1.0∶3.1∶3.3,八车道为1.00∶0.96∶1.03∶1.36;多车道高速公路超高过渡段积水厚度峰值先出现在道路中间附近,然后向外侧移动,最大积水厚度一般出现在外侧车道。   相似文献   

12.
运行速度预测是进行速度协调性分析的基础。针对山区双车道公路的特点,通过采集云南省三条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小客车和大货车的运行速度数据,建立了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运行速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验证和应用。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有效、可靠,可以用于山区双车道公路平曲线路段的运行速度预测。  相似文献   

13.
浅谈运行速度与道路线形的连续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周策 《交通标准化》2007,(9):144-147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中引入了运行速度的概念,故设计人员在设计速度变化路段、爬坡车道、超高等受限制路段时应进行运行速度的验算.公路几何构成参数,例如平、纵曲线半径、纵坡、超高、加宽、停车视距以及指示道路标志等等都是影响汽车运行速度的主要因素.因此,要解决好线形的连续性问题,就要解决运行速度的连续性问题,也就是要解决好公路几何要素之间的组合问题.  相似文献   

14.
山区公路路线设计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鹤大国家高速公路七台河—鸡西段扩建工程七台河至鸡西段辅道的设计实践,提出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之浅见。对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线形标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超高值、缓和曲线长度与超高过渡段等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超高缓和段合成坡度的分析,提出了在最小超高渐变率的条件下部分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方法。通过分析计算超高缓和段合成坡度(<0.5%)的面积,阐述了以其为设计控制指标的合理性,对1/330的限制及不同旋转方式进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公路平曲线在设置超高时如何选取超高过渡方式及确定超高缓和段长度,以期保证超高过渡平稳,行驶舒适、安全.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公路平曲线在设置超高时如何选取超高过渡方式及确定超高缓和段长度,以期保证超高过渡平稳,行驶舒适、安全。  相似文献   

18.
浅谈山区公路选线的几点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铭 《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2(3):40-40,42
从线形标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超高值、缓和曲线长度与超高过渡段四方面对山区公路路线设计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依据云南某县山岭重丘区农村公路实际项目分析研究,结合项目的特殊性,通过横向力系数及极限半径计算超高值,根据现行规范取值要求选取加宽值,并确定过渡段长度。研究结果表明,转弯半径R15 m的路段设置超高、加宽;最大超高值为4%,路面加宽值1.5 m;超高、加宽过渡段采用15 m,可以满足道路实际通行需求。  相似文献   

20.
公路超高渐变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超高设计是公路几何设计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合理的超高设计是保证曲线路段行驶车辆的横向稳定和行车舒适安全的主要措施.在介绍近年来公路设计中常用的几种超高渐变方式的基础上,结合对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相关条文的理解,分析了各种方式的利弊,以期为实际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